我喜欢分享,无论是思想感悟,还是阅读笔记,亦或是写作的一点小感悟!
是我昨天发布的一篇写作感悟,有一个好友给我留言:
这篇文章比有些写作培训班,公众号的付费写作课有干货多了!
着实让我小小虚荣一把,我所表达的宗旨是先有迅速成文的能力,具体就是想写文章,立马就可以顺利写出来,然后再说写得好与不好。
写作,我也刚在这条赛道上摸索不久,印证了那句“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那具体什么是“会”呢?
很多职业作家在走上这条赛道之前,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小白,TA们至少看了很多书,从小到大可能都比较喜欢看书,比较喜欢写点东西。业余里看书写作,这些是很多人看不到的积累。
这种积累并不是所谓的专门划一段时间去学习,去刻意培训——写东西不是短期训练出来的,而是无声无息给你储备了经验值的。
我从刚开始在网上每天只能写几百字到现在每天几千字,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开始最主要的思路不开阔,打字速度慢,现在能顺利敲出几千字,有熟能生巧的因素,也有我平时积累的原因——喜欢阅读是内因,练习写信是外因!
从小阅读的时候,我喜欢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落,有时间还剪报纸粘贴在摘抄本上,长时间积累下来,竟然有厚厚的一大摞笔记本。有这些积累,起码在学校写作文不费事。
真正开始练习写信是我上高中开始,当时的环境就是学校和LS战士有联谊活动,每个班级每周写两封书信寄往前方,身为班级团组织委员,写信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
给战士写信,不像平时话痨般交谈那么随意,而是带着使命感和崇敬的心情,既要在意内容的真实性,又要写得有点深度,还不能篇幅太短,那个时候写信就像完成一份重要的任务。信件是随机投递的,战士们接到慰问信都会立即回信,然后我们接到回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就这样,每周写两封信,陆陆续续坚持到高中毕业,练习到最后的结果,在食堂吃饭的空挡就能迅速写一封数量800字以上的信件。
外出上学后,摆脱了写信的任务,可是和初恋男朋友是异地恋,那个时候通讯不发达,写信成为了联系的唯一通道。你写他回,信越写频率越高,内容越来越长,有的信件甚至超重,几年下来竟然有上百封。很遗憾的是初恋没有走到一起,上百封信也成为这段感情的祭品——灰飞烟灭!但写信的习惯却留下来了!
站三尺讲台一年后,远离家乡到这里工作定居,虽然只和那班学生相处一年,送他们升入初中后,那些学生一直和我有书信来往,有的学生还写了好多封。给学生回信我都不敢掉以轻心,斟酌之后再下笔,后来我把这些信件整理成了《学生来信》,收录在文集里。
成家有了女儿后,从女儿开始上学,我和女儿的交流就用文字,我用生字(女儿学过的生子)加拼音,女儿用拼音、生字还有图画凑成一封信,那些信件只有我们母女可以看懂,这种写信的模式一直坚持到短信的开始,再后来发展到微信联系。我们彼此都喜欢也习惯用文字交流——文字比语言更含蓄一些。我写《家有小女初长成》的素材,大部分都来源于那些信件。
和女儿的书信联系中,不但维持了我持续写信的能力,对女儿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女儿学前班毕业的时候,有一道题是看图写话,图中有一只鸟在飞,
大部分同学都写的是“鸟在空中飞”,
我女儿写的是“一只小鸟在空中展翅飞翔”,虽然全部使用拼音写的,让我很震惊,不知道和我俩用文字交流有没有关系。
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女儿的作文虽然不算太好,但每次都能顺利写出了。
写信是不需要打草稿的,基本都是即兴发挥,持续的写信能力成就了我现在迅速成文的能力,虽然写出的东西,不是精品,但每次想到什么基本都能表达出来,不卡壳,我很欣慰。
虽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特别是语音的功能特别强大,但我还是习惯用文字表达,无论是和好朋友微信联系,还是在家族群里我都不发语音,依然用文字表达我的意思。这样就保留了我的持续书写能力,只不过是从手写转化为键盘上扣字而已。
成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练习的结果。每个人的方式都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就是坚持积累,持续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