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论语》中所有的“曾子”都指曾参。曾参的对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但成就不如曾参。那么,其中的“参”字该读成can,还是读成shen呢?这个问题也是争议不断。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源头找出“参”字的含义:在甲骨文中,“参”是个象形字,像三颗星星照在一个人身上。“参”就是一种星宿名。读音为shen,后来延伸为配合,等同等意思的时候,读音就变为can了。
我认为,曾参的“参”字不管是表示什么意思,都不可能读成shen。理由有二:
1, 曾子有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即传道授业,他有个学生比自己更有名,叫吴起,后来他得知吴起曾在家乡杀过人,所以他以不孝的名义把吴起逐出师门(吴起后来转学于子夏),他叫曾申!曾子不可能给儿子取个跟自己名字读音一样的名字。
2, 古人有名还有字,名字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者意思相近,或者意思相反,曾参字“子舆”,“舆”是车的意思,如果“参”读成shen,那么该字唯一的意思就是星宿,星宿跟“车”没有任何关联。
那么读成“can”后,这个字跟“车”有什么关联吗?有!这里的参其实是“骖”的通假字。“骖”就是三匹马拉的马车!所以曾子的名字应该读成曾chan。
整部《论语》中,被尊称为“子”的,除了孔子只有曾参、有若以及冉求,所以有人推测《论语》的编著者就是他们三人的弟子。
终:既是象形字,又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终”像是纺线打成结挂在墙上。表示结束。后延伸指生命的结束。“终”还指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时间,如“终日”。“终”作为副词,表示最终,终于,终究,到底。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追远:追思远祖,先人!
民德:人民群众的德行,也可以理解为民风。
归厚:归于醇厚!厚从厂( hǎn厓)。表示该字和山石有关。《说文》:“厚,山陵之厚也。”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如:《荀子·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古人认为,大地承载、孕育万物,有大功大德,所以人们像形容大地一样,用“厚”、“薄”来形容人的功德,如《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人应该像大地一样,必须有“厚德”才能承载福报。
全文理解为:
曾子说:“慎重对待人民的生死问题,重视祭祀,追思先人的品德、功劳,民风就会归于醇厚!”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文集,很多记录都不完整,有些没有记录当时的语言环境和场合,所以让后人感到费解,充满争议。这一章的内容,是曾子跟谁说的话呢?这里提的是民德,不是家德,所以我认为是他跟统治者探讨民风问题时,他提出的观点。
“人”的初文写成“大”,意为“天地间,人最大最尊贵”,对于一个国家,重视人民的生死,才符合“天道”。国家重视人民的生死,那么百姓就更加会拥护统治者,国家就有凝聚力,更加强大。
《孟子》提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同理,国家重视百姓,百姓就会拥戴国家统治者。近年,我们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民的生命问题(如养老金、抚恤金的提高,丧葬费用的降低等),人民感觉到了自己的生命越来越珍贵,所以老百姓的幸福感明显提高。
对于逝者,国家同样必须重视,如果国家重视祭祀、追思先人,感恩远祖,那么老百姓就会效仿。从感恩先祖延伸到感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民风自然就会趋向敦厚!人民的“德”厚了,福报就来了,社会就安定了,国家也富强了。
《左传》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国防,每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就是祭祀。他们还会设置专门负责祭祀的机构,官职。孔子就曾做过负责鲁国宗庙的祭祀的官。楚国诗人屈原曾担任过楚国的“三闾大夫”,其职责就是主持国家的祭祀和昭、屈、景三个王族的宗族事物。
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简化,传统教育的缺失,加上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负责祭祀、婚嫁、丧葬礼仪等事务的宗族长老权力的边沿化,优良的民风,家风逐渐被抛弃。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杨荣与朱棣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其在位期间,藩王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于是他和亲信大臣密谋削藩。建文帝首先拿封地在河南开封的周王朱橚(su,第四声,医药学家,《袖珍方》编著者)开刀,把他流放到云南,接着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槫(chuan)于京师,逼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同时,建文帝又以边防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没有成功。
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于是,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造反,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由于朱元璋在临死前害怕自己的孙子无法控制朝廷,早已把所有的威胁都处理干净了,所以打起仗来,无将可用,朝廷100万兵力竟然被朱棣30万兵力打败,经过四年时间,朝廷主力基本被歼灭。
帝都应天(今南京)被攻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宫中发现一具烧焦的尸体,朱棣不辩真伪就跪下痛哭,接着还为“建文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至于建文帝的下落,众说纷纭,比较让人信服的说法是:建文帝逃到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贝畲族自治村,并出家做了和尚,现已找到其墓葬。
朱棣成为历史上唯一的造反成功的藩王,他完成了对建文帝的“慎终”之后,却忘了对父亲朱元璋的“追远”。
就在他志得意满准备登基皇位的时候,有一个叫杨荣(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和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样,”,福建建瓯人)的前朝重臣很不识相的拦住了他们,朱棣正要发怒时,杨荣提醒说:“殿下是要先登基还是先祭祖陵呢?”朱棣听过如梦初醒,立马掉头朝郊外的朱元璋皇陵奔去。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去的,所以在舆论上算是正义的,如果他不先祭祖追远,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在那个非常重视祭祀的年代,会被天下人不服,耻笑。所以他非常感谢杨荣的提醒,后来这个机敏通达的前朝旧臣很受朱棣器重,他前后辅助过五位皇帝。
在民间,“祖宗崇拜”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信仰,家庙,祠堂遍及每一个村庄,就在几十年前,几乎家家都有供奉祖先的“灵位”,每个宗族都有族长或者长老,那个时候的人不敢轻易犯上作乱,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不好好做人,列祖列宗就会惩罚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很善良,为列祖列宗争光!做错事了,族长会带我们去祠堂向祖宗忏悔,甚至在祠堂里接受尊长的惩罚。
如果有人结婚了、添丁了或者高升了,要到祠堂向列祖列宗报喜。有些家教严的家庭,每天早上起床后首先要到祖宗灵位前下跪、追思、反省。这样慎终追远,民风、家风怎能不敦厚呢?
可是, 这年头,还有几个家庭有祖宗灵位的?追思先祖成为作秀的一种形式,社会变得浮躁、腐败,人变得自私、冷漠,甚至漠视生命,无所畏惧,无法无天,唯利是图,践踏仁义道德。不忠不孝,不诚不信者横行,这就是国学大师梁淑冥先生所说的“文化自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