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很少叫儿子“宝贝”,尽管有时心里也是想这样呼喊他。看着日渐长大的儿子,“宝贝”二字更是难以出口,似乎那是女孩的专利。看了周国平《宝贝、宝贝》,我竟有些惶恐。儿子今年十岁了,如果现在还叫不出口,恐怕将来机会越来越少,给自己和儿子都留下遗憾。固然周国平写的是他的宝贝女儿,虽说“宝贝、宝贝”不能对儿子时时挂在嘴边叫,然而儿子的确是我心中永远的宝贝。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一书中,记载了女儿啾啾从出生到上小学的点点滴滴,“爱”贯穿全书。周国平晚年得女,在经历了中年丧大女妞妞的巨大悲痛后,对小女啾啾更是万般宠爱。那绝不是溺爱,而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深爱的自然流露。《妞妞》中交织的爱与痛不仅催人泪下,更感动于作者的哲学悲恸;《宝贝、宝贝》同样积淀着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周国平从女儿出生时就开始给她记日记,《宝贝、宝贝》书中的材料皆来自于此。儿子出生后,我也给他记日记,开始两三年还记得比较勤,后日渐稀疏,上小学后几乎没记了。看了此书我立刻重温十年前的记录。可爱可笑的言行又把我拉到儿子天真无暇的婴儿期,猛然觉得儿子原来还这样可爱,现在竟很少发现。《宝贝、宝贝》一书,让我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不知是儿子喜欢玩玩具,抑或做母亲的心理,儿子在我眼中总还是很小的样子。然而我岂能拒绝他成长!儿子自己的想法现在是越来越多,我却很少与儿子站在同样的高度想他所想,更多时候缺乏耐心,一句:“我是为你好,”简单否决孩子的不同意见。现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对玩具的喜爱有增无减。我总以为玩玩具是幼儿的事,儿子上小学后我就很少给他买玩具,认为多看几本书怎么也比玩玩具强。去年在北戴河旅游那件事多少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
儿子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倒不如买玩具的兴趣。我们以为带他到处玩是开眼见长见识,尽管儿子一再问我要玩具我也没给他买。后来去北戴河,儿子的干妈看他实在喜欢玩具,就买了一盒他自己挑的纸做的龙的拼图模型送他。在酒店的当晚儿子就把模型拼好了,一个立体的龙让儿子爱不释手,整夜抱着睡。翌日一早,要跟着旅游团走了,爸爸让他把拼图拆了以便带走,儿子却一定要拿着立体的龙走。爸爸开始给他讲道理,劝了好半天,无效,儿子仍紧紧抱着龙。爸爸有些生气了,又是吼吓又是威胁,仍无效。爸爸火气上来了,一把抢过纸龙撕得粉粹。儿子惊呆了,眼里没有泪水,痴痴地望着被撕成碎片的拼图,还试图想将碎片拼起来,过了好一阵才流下泪来,却只是默默地流。我为儿子的倔强生气,也为爸爸的鲁莽吃惊。看到儿子屈服于大人权威下委屈、失望、惋惜、愤怒的眼神,我真是又心疼又震惊。真想把儿子抱在怀里好好安慰,再给他买一个。然而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想到儿子那渴望玩具的眼神、哀求我给他买玩具的话语、玩玩具时的痴情,我为什么要按自己的想法剥夺儿子的兴趣呢?何况儿子喜欢的这些玩具都是可变型可拼装之类的益智玩具,更何况儿子毕竟还是孩子呀!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他总想抢着去修,爸爸不在家时,他会帮我通堵塞的下水道,接滑掉的下水管,外婆常说他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也经常呵斥他帮倒忙,他也乐此不疲。
今年暑假带儿子看世博,住在上海小姨家。一天,爷爷将钥匙插在锁眼里拔不出来,门当然开不了,我们也出不去。正想给物业打电话,儿子说,可以把锁解了,再出去找人把钥匙取出来。我们听从了他的建议,儿子积极承担这项任务,也算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将锁解了下来。爷爷出去找人把钥匙拔了出来,儿子又承担了上锁的任务,非常专心地捣腾了半天,最后以失败告终。看着十岁的儿子那样专心地上锁,如同捣腾他的玩具,我暗喜,喜欢玩具说不定还是好事呢。儿子不仅喜欢玩具,还喜欢看童话,到现在还相信圣诞老人,他希望圣诞老人每年都给他送玩具。周国平说:“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让孩子的童心保持长一些,他的内心世界就越纯净,越善良,我为什么还总担心儿子玩玩具长不大呢?
周国平说他跟女儿的关系就像铁哥们。虽说儿子现在什么话都愿跟我讲,然而有时我总以长辈的权威压他,认为儿子的脾气太倔,需要改变一下,自然打骂是免不了的。儿子刚学萨克斯,会吹几首简单的歌曲后,常常自我陶醉。一次,把我手机的录音键打开准备录下他吹的曲子,想录得更清楚些,竟把手机塞进萨克斯管子里,手机竟又掉到弯拐处,取不出来了。我一看,急了,弄了好久也不出来,开始吼他,儿子又去想办法,却是越弄越糟。那时早已到了儿子晚上睡觉的时间, 我又气又急,他还偏要自己弄不要我插手,我一急一把抢过儿子准备取手机的工具——小竹棍就打他。儿子边躲边喊:“你着急有什么用,要想办法。” 我当时恨不得把萨克斯往地上砸。最后还是儿子把两根小竹棍连起来,在我的配合下,把手机取出来。看到取出来的手机,我又觉得刚才不应该那样对他,问儿子有没有生气,正在洗澡的儿子说:“我早忘了,只是妈妈不应该那样着急。”扪心自省,虽说我不相信孩子是丝毫不能打骂的,然而我们在打骂孩子时,难道都是从教育他们出发吗?连儿子也说:“你心情不好,就拿我出气。”有时我会猛然住手,心情不好时反而会变本加厉。有时甚至同孩子较劲,看谁犟得过谁,胳膊总是扭不过大腿,暗自得意自己是长辈。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父母就是同孩子做朋友。”我当然愿意成为儿子的朋友,然而儿子愿意我成为他朋友吗?
在《宝贝、宝贝》一书中,周国平让我看到了:作为普通的父母,怎样去爱自己普通的儿女。作为儿女,拥有像周国平这样的父亲是多么幸运幸福!儿子是一个好静的孩子,我总是担心他缺乏阳刚之气,鼓励他到外面跟其他的孩子玩,多玩一些男孩子的游戏。然而儿子还是胆小,这或许与我有关系。我没有兄弟,父亲对我很严厉,真不知怎样去教育这样一个男孩。小时候特渴望父亲能摸摸我的头,用温存的语气给我讲话,我则什么事都可以跟他讲,然而记忆中这样的情形一次也没有过,父亲总是让我望而生畏,我的内心世界对他一直封闭着,直到父亲永远离开了我,我才渐渐懂得父亲用他特有方式爱着我,才懊悔从未向父亲表达过自己的感情。深藏在心底的爱或许要拿一生才能读懂,然而人生是多么短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人生有这么多遣憾!或许受父亲影响,我也不会轻意向儿子表达自己的爱,儿子也不是一个轻意表达爱意的孩子。我们是那样地羞涩,连吐一个“爱”字都是那样艰难!所以留在记忆中的这种“爱”的表达是那样弥足珍贵。
看了不少歌颂母爱的书,特别是自己做了母亲后,也认为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为孩子做任何事情总觉得自己在无私奉献。周国平则说,我们总以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殊不知孩子带给我们东西的远远大于我们给他们的。
“爱”总想得到回报,对自己的孩子难道就没有一丝一毫想回报吗?记得儿子刚上小学时,我问他:“妈妈这样爱你,你有没有感动?” 儿子说:“别人的妈妈也是这样爱自己孩子的。” 谁说不是呢?我又有什么特别?想让儿子感动,其实儿子却不时感动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问我,“什么叫感动”,我不记得怎么回答的,他当时有没有听懂。一天收拾房间,无意翻到儿子未出生时,我写给他的一首诗。尘封已久,每天为生活琐事忙碌,竟忘了把送给儿子人生的第一份礼物交给已识字的儿子看了。把它念给儿子听,再把这份礼物送给他,然后继续忙家务。正在做饭,儿子冲过来对我说:“妈妈,我都想哭了。”我以为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他竟说:“妈妈,你对我太好了。”很奇怪,不善于表达爱意的儿子可从未说过类似的话。儿子说是因为我给他念的那首诗。我看儿子的眼睛红红的,经我一问,泪水涌了出来,他不好意思用手遮住眼睛。我一下把他抱了起来,不停地亲吻儿子的面颊,眼泪也随之掉了下来。六岁的孩子不是只知道玩,只顾自己,我们播出爱的种子迟早会生根发芽。谁说父母都是在无偿付出?儿女只是一味接受?从儿子晶莹的泪光中,我知道儿子读懂了“感动”,我也从儿子的眼睛读到了“感动”。
“宝贝、宝贝”不管我们是在嘴边呼喊还是在心中呼喊,爱,的确要向孩子及时表达,让孩子也学会及时表达他的爱。相信在爱的沐浴下的孩子定能健康成长,我希望儿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无论他将来什么时候想起、无论将来做什么都不会因童年的记忆而忧伤。
写于十年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