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最好先粗略的看完,然后再去看书籍前面的其他人的推荐,会感到特别“心动”。那就是会心一笑的纯粹感觉。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来理解这些简单的读后总结。
作者:马前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55129/answer/500884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几天有几个左翼学生找我问如何从阅读中理解马克思列宁等人的思想。我告诉他,市面上的革命史也好,理论经典也罢,往往以政治变动为主线进行论述。从作者的角度说,这的确体现了他们理解社会的方式。但作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的读者,你首先要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然后再去读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评述。
比如说,你读马克思,你首先不要去管19世纪的政治矛盾和国际战争,相反,你要搞清楚19世纪的基本面貌。比如说,1900年欧洲有多少人口?在各个国家如何分布?1920年呢?从纽约到伦敦,帆船要走多少天?运费是多少英镑?蒸汽船出现之后呢?最初的电报线是如何铺设的?走向如何?跨海通讯如何解决?贫民每天的生活费是多少?中产呢?有多少人能受教育?受教育的人有多少能找到体面工作?“体面”的定义是什么?怎么来的?……这些问题对于马克思列宁来说是身边的事实,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是不言自明的时代背景。但对于20世纪读者来说,对这些东西还没有基本概念就去读马克思列宁,势必是读出一个畸形的革命历史观,只会对他们的具体结论进行机械应用。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回到马克思”,大抵如此。
类似地,你谈当前的社会问题,我之前写文章谈过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当代“常识”,对你也应该有用:
我现在的工作是在一个网站,观察者网负责新闻工作。每天都有无数的消息源传到我们的编辑手里。但我们只挑其中100条左右处理加工,做成精品新闻推到我们的首页。否则的话,我们处理不过来,我们的读者更看不过来。所以我们每天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新闻的选择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论是这样的。你要想知道什么是新闻,首先要知道什么不是新闻。所谓不是新闻,就是事物的常态。你要知道这个城市、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乃至这个地球正常情况下是怎么运转的。然后你看到一则原始报道,你用这个报导里面的事件,和你大脑中那个普通状态做对比,如果有明显差异,这就是新闻;如果你能解释这个差异的原因,这就是新闻评论;如果你意识到这个原因背后还有故事,跑到事发地去采访,找到真正的原因,这就是读者爱看的深入报道。但如果你不知道事物的普通状态,那么你无非就是两种情况,看啥都新鲜,看啥都是新闻,要么是看啥都不是新闻,看不懂。这两种状态对我而言都是一回事,就是这个人在我这个网站是废物。所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脑袋里对这个社会有个一般状态的模型。
要构造模型,首先,你要知道这个社会是怎么构成的,缺了什么就不能运转,比如说政府各个部门都是干啥的。搞清楚这些问题,就不会像某些人那样,质问地震局,说你这么大的机构不预测地震还有什么用?
其次,你必须了解各部分占用各种资源的比例。比如说某个机构消耗的财政数字,某个单位占用的人力,某个行业消耗的能源。因为不谈成本的好处都是耍流氓,我们知道警察多了犯罪会少,但我们不能让所有人当警察。我们都知道环保做好了,生活环境会变好,但不能因为环保停掉所有的工业。所有事情都有个度,限制这个度的就是它消耗的成本。
到最后,我们心里应该有这样的模型,一个平均值的模型。中国有两三千个县级单位,那么,平均每个县区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的GDP?有多少个中学?有多少个公务员,应该有多少工厂,多少税收?修多少公路?每年消耗多少能源?这些指标我们应该有个粗略的数字,还要知道这些数字的发展趋势和相对比例。
当然了,中国幅员广阔,肯定不能用一个平均模型去套所有的地区。但脑子里有这么一个平均模型,看到每天各种消息涌过来,你基本能知道哪些消息可以在原有的模型里出现,哪些消息是融不进你这个平均模型的。即便考虑到模型的数据有误差也融不进去。这时候你就要考据了,进一步搜索数据,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这个模型就是新闻编辑的一个筛子,用来筛掉那些不是新闻的消息。
在座各位不一定都想当新闻编辑,但我还是建议,如果各位有心了解现在的社会,那么在读各种书籍资料的时候,就应该有意地去建立这样一个模型。每读到一个有意义的资料,就把它作为一块拼图拼到自己的模型里。拼着拼着,你就知道这个模型还缺哪些部分了。虽然这个模型永远拼不完,永远在更新,但是有了一个拼了一多半的模型,你再去了解社会的具体部分就能事半功倍。
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各位都有繁重的专业课。专门去阅读政府年鉴,研究中国基层机构的运行不太可能,但是我提一个小建议。如果每天有空,不妨看看新闻联播,读读人民日报。
作为新闻编辑,我必须承认这两个东西有很多枯燥的党八股,有很多无效信息,比如说对领导人活动的固定报道和吹捧,但只要你看上两三天,我相信任何人都有过滤这些无效信息的能力。被你过滤剩下的,那就真是有效信息了。这两个新闻机构,每天发出的有效信息比例,在国内媒体还是首屈一指的。当然,我认为我们观察者网做的更好,但我不方便自吹自擂,所以还是推荐大家看新闻联播,看人民日报。尤其是看新闻联播后20分钟的东西,看人民日报前面八股社论之外的内容。里面会谈到许多数据的变动,许多社会细节在大范围内的渐变,对你构建自己的社会模型很有帮助。
补充:
忽然想起自己来知乎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和这篇文章相关
要想知道什么是新闻,首先要知道什么不是新闻。类似地,你要对具体的社会事件有独立看法,首先要足够了解“普通”生活,记住足够多的统计数据,然后才有资格去发掘具体事件的特别之处。那些貌似琐碎无用的知识,貌似庞杂无序的数据,就是你应该去构筑的思想基础。但无论你从哪个领域入手,我还是要重复一下上面的建议:为什么你缺乏“独立思考”?这是因为你的知识点还不够多。你首先要保证知识的数量,不要错误地以为自己“只会接受信息”,你还远没有资格抱怨信息过剩呢。或者说,恰恰是因为你获取的信息太少,才会产生大多数信息不能帮你解决问题的错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