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老庄的道路又是如何呢?不难知道,是“与物反”,即超出相对、有限,而进一步探索绝对、无限;超出形而下的“器”,而进一步探索形而上的“道”;超出物象,而进一步探索本原-本体。这种思想上的路向,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所仅有的。当时的诸子各派,往往倾向于正面解释物象,以此在相对、有限的意义上指认“物”为“道”(诸君也可以将这里的“道”理解为西方的“逻各斯”)。而否弃“物象”,在绝对、无限的层面来介说“道”,是老庄这一派所独有的。因此,这里我们可以初步作下结论:超越相对、有限、物象,直探绝对、无限、本体,是老庄学派的基本路向。
在认定了老庄学派的基本路向之后,我们还需要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绝对、无限的形而上本体有是什么呢?祂存在于何?如何存在?这一点,在老子的观点中可以找到答案。祂是本源,或者说,被老子认定为本源。所谓本源,即万物最最原始、最古老的端源,故它应当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在万物存在后,又贯穿于万物,从而使万物获得、共有其给定的本质。
由此,这种通过给出万物的本源来说明万物本体的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本源-本体论。
与之区别的是以事物的共相为本体,将事物的共相绝对化作为本体,且共相与殊相之间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的本质-本体论。
在本源-本体论中,老庄采取的逆推的方式,即“与物反、与形反”。例如,万物是有形的,那么“道”,作为本源-本体,就必然是无形的;万物是可道说(“道”)、可感知(“名”)的,那么“道”就必然是不可道说、不可感知的。诸如此类,通过不断地否弃万物的个别性,来找出其共同本质。这种过程,实际上是将万物的本质不断外在化、先在化和绝对化的一种抽象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地否弃事物的个别性,最终得到的本源-本体,将只可归结于“无”,事实上,老子确也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看上去,道家最基本的问题,在老庄阶段如此得到了解决。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窨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庄子《知北游》
在这之后,道家学派所要解决的问题就以许多的“但是”为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从“无”到“有”之间的转化。根据老子、庄子的观点,“道”是无形质无对待的,那么又是如何衍化出有形质有对待的,又如何给予万物种种不同的规定呢?若说“道”具有无限、绝对的意义,那么祂必然不会含有任何有限、相对的概念,即不可能与有限、相对的物象联系,故不可能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样一来,实际是将本源-本体论的问题转化为另一论题:万物是怎样产生、怎样存在以及怎样发展的?
对此,有部分观点认为:万物都以自己为本,自生、自得、自本并且自化,这种观点在实际上与指认事物共同本质为本源-本体的理论在事实上是相反乃至对立的。而中国古代,指认事物共同本质为本源-本体,还是以事物的所有殊相作为其本体的两种认识理论,实际上都属于道家的思想范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