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68天,从本周开始,沛哥的输出继续升级,在每天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增加每周一图的输出。
其实有这个想法是从2017年开始,所谓拖延症的核心不是没做完事情,而是没有开始做事情。
群里面,井大经常晒画,小伙伴评论说,井大花了4个月学会了画画,我们花了4个月学会了看画。
这个事情给了我一定的触动。
关于每天写一篇文章,现在感觉已经和每天刮胡子一样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偶尔也会犯懒,心理抵抗。但是还是能够做完,已经走出了心理的舒适区。
上周末写格莱珉的月报的时候,我想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的G2G的交易机制比P2P复杂,文字解释起来比较困难,容易误解,就决定画流程图把这个事情讲的明白一些。
首先是升级工具,Processon能用,但是还不够好用。Visio好用,但是官方的购买渠道要几千块。对于我学习一个新技能来说,现在还不够友好。不知道神奇的淘宝店主是如何搞定的,109元就可以搞定绑定个人微软账号的Visio服务。和官网渠道的体验一模一样,也不是像过去的KMS破解那种还有安全隐患。
对比各种工具,到最后选用Visio,搞定一系列的问题大概花了半个上午。
然后下午开始写稿,画图。从3点多开始画图,到晚上六点多,中间去了好几次厕所。到五点多,我老婆做好饭把饭菜端上来的时候,我都浑然不觉,脑子里想的都是图的优化。
到后来被我老婆骂了一顿才意识到,该吃饭了。
吃完饭,又搞了一会儿,图画完了,晚上躺在床上。开始琢磨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写文章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情况。对于外界的变化还是能够及时的感知到。但是为什么画图的时候会出现对于周围的变化完全无感呢?
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些研究结论:心流
人进入一种心流模式的时候,注意力会高度的集中。这种感受最密集的时候是高中经常面对各种考试的时候,觉得考试的2个小时过得特别快。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限值会促进创新。
那为什么画图又比写文章更容易进入心流模式呢?
“写作的难度在于,你要把一个网状的思维结构,用一个树状的方式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线性展开”《心智探奇》——史蒂芬.平克
![](https://img.haomeiwen.com/i7321532/25e0a9d612d5d606.png)
画图是一个二维的表达,是比写作这个一维的东西更高一个维度的东西。
画图更接近大脑的思考方式,从人类文明的进化来讲,画画的历史远超过文字的历史。
图片作为视觉语言,是超越文字语言的。
电影,话剧等作为三维语言,表达的维度更丰富,就有了更多的受众可以传播。也更容易让信息接收者进入心流模式,产生沉浸感。
信息的输出是一个心流编码的过程,信息的接收是一个心流解码的过程,如果编码做的不好,解码就很困难,对于解码的要求就很高。比如医生开的处方单子,只有药房的护士看得懂。
程序员的文字是最抽象的文字,只有程序猿看得懂。
编码越接近人类的底层操作系统就越容易被解码,什么是最接近人类底层操作系统的信息呢?
视频>图形>文字>代码。对于机器来说,正好反过来,越抽象的信息,维度越低的信息,越容易被精准的编码识别。计算机进行一个两百位大数的加减乘除,超过任何一个人类的速度,但是一个识别一个图片是不是猫咪,可能不如一个三岁的小孩。
从表达的能力来看,具备更接近人类大脑底层系统的编码编码能力是更容易传播和接收的。
因此在写作的基础上提升图形的输出能力,到提升音频的输出能力,到提升视频的输出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编码能力的进阶过程,而不只是对于工具的熟练运用。
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伴随着对工具的熟练,精进,逐步从恐慌区,走入舒适区,再走入恐慌区,再走出恐慌区,再走入舒适区,周而复始的循环。
对于工具最好的运用就像开车,逐步感觉到人车合一,是身体的一部分。需要哪个功能的时候,自动就会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