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期选择:依据经济模型,还是心理模型?
of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on 得到
几乎所有的转变,都有一个讨价还价、新旧自我共存的时期。
该继续学业还是该去工作?
该在本行深耕还是该转行?
该继续这份工作还是该辞职?
该继续这段关系还是该分手?
在转折期,这些选择都很让人纠结。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两个原则
第一,要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先说一下什么是经济选择。还记得经常看见有人支招吗?等两个选择权衡不下的时候,建议你拿一张A4白纸,左边写优点,右边写缺点,写全之后看哪边比较长就选哪边。
这就是经济选择。简单说,就是,把各种好处坏处做加减,然后进行比较。本质上,就是尽量获得更完备的信息,来准确地预测未来。
但是,其实你并没有做任何选择,你只是在做算术,比大小。
另一种是心理选择。我们不再问将来的结果可能是什么,而是回到当下的选择本身。我们把选择放到自我转变的背景上,把选择看作是不同自我之间的竞争。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思考: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那个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们自己,希望成为哪一个自我?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心理选择比经济选择,更难。这是因为“成为怎样的人”,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状况下,要为自我负责的勇气。
选择真正的含义,是要用承担选择的后果来体现。
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做选择的第二个原则,是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很多人,在面临转折的关口的时候,首先会用经济选择的方式去选,其次,他会更多地考虑周围环境是否允许是否支持他的选择。
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应该问的问题,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这里有点颠覆了常识。很多时候,面临转折的人们,会很热衷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天赋所在。不,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如果我们用静止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也许我们会假设,冥冥之中已经有了两个完成的、不同的自我,在等着我们去选择,或者有两条已经规划好的道路,一条比另一条更加顺利一些。
可是,如果用过程思维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的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
而后面的很多步,必须要等你走出了这一步才会知道。
当我们把思考的框架放在了未来的自我上面,我们会认识到,决定选择的力量不是来源于环境,而是我们对自己未来的构想。是我们想成为的按个自我,让我们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我们将会从它是否能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只想来考虑它。
总结一下,在工作和关系的转折期中,我们该如何面对选择,两个原则:
第一,想清楚自己要根据什么做选择;
第二,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