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来到了美丽的燕园,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员。
北大——永远的精神家园一、我心中的北大
北京大学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1917年,蔡元培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把北大办成了全国学术和思想中心,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北大——百年名校——我心向往之的地方。
二、我眼中的北大校园
美丽的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漫步校园,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
校园中有许多古木,每株上面都有一个牌子,初以为一定是详细的介绍,细看发现,这株“榆树”没有介绍,只写着“榆科”,下面是一行字:为什么说“榆瞑豆重”呢?这个问题难住我了,旁边有一个二微码,扫一扫,才知道。不禁感叹:这就是北大的文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处处是学问,时时要思考。北大之大,大在燕园!
三、我眼中的北大教授
北京大学百余年来成长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更多的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
每天早早坐在北大的教室,期待着教授的到来。王余光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引领我们追寻传统经典的源头;常森教授对《诗经》的研究,启发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在网络课程中,近距离接触了一代大师温儒敏、曹文轩、汤一介、汪琼......他们思想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我深深的理解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真正内涵。北大之大,大在大师!
四、我眼中的北大学生
漫步北大校园,随处可见步履匆匆的北大学子。这些天之骄子活跃在北大的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北大社团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所成就的硕果,北大的社团丰富多彩:有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十佳主持人大赛、十佳演讲比赛、十佳教师评选、十佳社团评选、十佳菜肴评选等等。十佳主持人大赛不仅精彩、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更向央视、凤凰卫视等全国性重要媒体输送了许多人才。十佳歌手比赛是北大一年一度参与人数众多、比赛形式常变常新、最具时代气息和最为活跃的一个文艺赛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明星。北大社团中的部分社团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北大,如山鹰社、爱心社等,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常常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帆六个多小时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生。在北大学习期间,主持、采访、演话剧、拍DV、写剧本,众多大型晚会和文艺活动,各种各样的工作与活动充满了吕帆的大学生活。学校举行的各大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北大剧社、北大共青团和电视台合办的影视人才培养基地等等也随处可见吕帆的身影。在成长的路上一点一滴的参与,一点一滴的收获,成就了北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吕帆的经历是北大千百万学子成长成才的缩影。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北大之大,大在大学生!
北大——永远的精神家园想起了北大的校徽。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北大的学子“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他们经过北大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浸润后,将“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不由得对北大青年才俊肃然起敬。北大之大,大在责任与担当!大在大国胸襟与抱负!
“进了北大门,就是北大人。”感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真诚与厚爱!感谢北京大学的宽厚与包容!我骄傲,自己又获得了一个闪光的名字——“北大人”;我自豪,自己又多了一个耀眼的身份——“北京大学的校友”。我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怎样让这一身份“名副其实”,需要今后每一天的努力!短暂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但燕园的湖光塔影将永留心中。北大——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