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明学的一样,为什么别人成了精英

明明学的一样,为什么别人成了精英

作者: YouCore_框架的力量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9:56 被阅读169次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交流微信:youcore12

** 前言 **

贫富差距固然可怕,但在如今的中国,你依然有很多的机会来弥补这个差距。

但如果你不幸落入在了信息差距中,那就要特别小心了。

因为这种差距不仅会导致贫富差距,还会导致你弥补贫富差距能力的丧失。

那这种信息差距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弥补呢?

请读下文。

01

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驱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因为大脑本能地认为信息越多就越有价值。

比如,我们会认为自己对未来的预测会随着信息的丰富而更准确,但这其实仅仅是心理上的一种错觉。

举个例子:

假如我给你一个放满了40个小球的袋子,其中黑色球和白色球各20个。

现在我让你从袋子里抓一个球出来,你抓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你很快就能回答我:50%。

但如果我告诉你,之前已有一个人,连续5次从这个袋子里抓出了白球(每次抓出来的球会再放回袋子里),这时我再让你回答抓出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你还会告诉我是50%吗?

你有可能会想:前面这个人已经连续5次抓出白球了,我这次抓的很可能也是白球。

也有可能你会反过来想:既然前面都连续抓5次白球了,我这次应该是黑球。

其实,无论前面这个人抓了多少次白球,对你都没影响,你这次抓出白球的概率依然是50%。

因此,并不是信息越多我们的决策就越准确。

当信息量超出决策所需的基本信息后,带来的不是决策的准确性,反而是对决策的干扰。

02

信息结构的差距是一种更大的差距

曾经,信息量的差距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知识差距。

比如,有人可以看书、游历,从而获得更多信息,而有人则目不识丁、被限制流动。

精英1.jpg

▲ 明朝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

但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吸收信息的瓶颈不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大量且不断涌入的冗余信息,对普通人来说足以造成认知资源的无谓耗竭

而且在海量、碎片、质量低下的信息之中,普通人是难以从中解读出有价值的内容的。

以了解一个行业为例。

你在百度搜索“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出来的搜索结果有2120万条,你即使24小时不眠不休,也至少需要121年才能全部阅读完。

精英2.png

▲ baidu搜索示例

即使你花121年全部读完了,你从这些未过滤的信息中能获取的知识其实也相当有限,很多信息要么无用,要么你看了也没记住。

但如果你有一个行业分析框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你无需121年,仅需12.1个小时,就能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如下图所示:

精英3.jpg

▲ 汽车行业分析的信息结构示例

是什么造成了10.6万倍的信息吸收效率差距呢(121年vs 12.1小时)?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信息结构。

一般人在吸收信息时是杂乱无章的,甚至经常会在观点相反的信息中无所适从。

而信息结构良好的人,能够凭借专业的框架筛选信息,避免和防止冗余信息的过载,从而理性和高效地“消化”信息。

你看,面对同样的资讯,仅仅因为信息结构的不同,信息吸收的速度和质量就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因为信息结构的不同:

◆ 听同样一场讲座,有人收获满满,有人却只收获了抱怨——老师讲得也太不生动了

◆ 看同样一本书籍,有人启发巨大,有人却只关注了纸张——这本书的纸也太差了吧

03

如何把信息组织得更有结构

信息结构对信息吸收的影响如此巨大,那如何才能把信息组织得更有结构呢?

两个核心方法。

▼ 方法一:获取结构良好的输入信息

这是一种理想的信息吸收方式——直接从源头获取结构良好的信息

还举上文的汽车行业分析为例。

如果你能直接找到一份内容过关的汽车行业分析报告,相较于你从百度的2120万搜索记录中去整理出一份行业分析报告,前者无疑效率更高,质量也更高。

这时你花的时间就不是12.1小时了,而是直接缩短为1.21小时,信息吸收的效率进一步提升10倍。

那么除了行业分析报告,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获取到结构良好的输入信息呢?

最主要的途径有3种:

① 看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书籍

比如,花4小时看一本教科书——《认知心理学》,

比你刷几个月知乎心理学版块所吸收的信息会更完整,也更准确。

② 上结构完整、设计合理的课程

比如,你认认真真地上完一门《微观经济学》的课程,

比你听什么“xxx地道的经济学思维”音频,所吸收的信息会更体系,也更专业。

③ 他人整理好的结构完整的资料

比如,我们为感谢你的支持,帮你准备的国庆礼包——1000+工作中可直接套用的工作总结模板、Excel函数模板、企业全套管理(战略/组织/流程/财务/人力资源)模板、项目管理模板...

精英4_看图王.jpg

▼ ****方法****二、构建结构良好的个人框架

如果能直接获取结构良好的信息,这固然很好,但很多时候都没这么理想,

你必须要从海量、碎片、质量低下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再组织为结构良好的框架。

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分为三步来处理了。

① ****步骤一 粗建框架

基于你对信息的用途,提前构建出一个框架,用于组织信息。

比如,你想搜集信息做一个行业分析,那就提前构建好一个行业分析的框架(在1000+的资料包中,有一份《行业分析框架》模板,以及几份行业分析示例,你可以参考下)。

精英5.png

▲ 行业分析框架所在目录

再比如,你想搜集如何写作文案的信息,那也可以像我这样提前构建好一个文案写作的框架。

精英6.png

▲ 粗建的文案写作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后,你搜集和吸收信息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了。

如果你一开始实在构建不出自己的框架,那也没关系,

你可以先用万能的what-why-how框架,将搜集的信息先分别填充在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中,等到了“步骤二优化框架”时再更新。

② ****步骤二 优化框架

粗框架构建后,你就算有信息结构了,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个框架的结构性还不算良好。

因此,你需要结合一部分已经阅读过的信息,进一步优化这个框架。

比如,在看了两本关于文案写作的书籍后,我将上文的文案写作框架做了优化。

如下图。

精英7.png

▲ 优化后的文案写作框架

③ 步骤三 填满框架

框架被优化后,就意味着你可以将信息按良好的信息结构做组织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搜集阅读信息,以填满这个框架。

这时的做法就不是盲目搜集信息,而是有目的地采集和阅读了。

04

来个小结

曾经,人跟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主要是信息量的差距。

但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这个差距的核心点就由信息量转换为了信息结构的差距。

知识精英因为有良好的信息结构,可以高效地“消化”信息;

而普通民众却因信息结构的缺乏,被海量、碎片、低质量的冗余信息无谓消耗着宝贵的认知资源。

如何破解呢?

方法也很简单,你只需采取下面两个核心方法,就能弥补你的信息结构差距,百倍提高你的信息吸收效率。

方法一:获取结构良好的输入信息

看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书籍

上结构完整、设计合理的课程

他人整理好的结构完整的资料

方法二:构建结构良好的个人框架

步骤一 粗建框架

步骤二 优化框架

步骤三 填满框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明学的一样,为什么别人成了精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fg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