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小区门口匆匆走出一位母亲。看出她是母亲,是因为她单肩背着一个大书包,手里拎着一个书袋,后面走着一位中学生。
母亲走几步,回头唤一声女儿,让她快点。只是女儿脚步并没有因为她的催促而加快,人家还是专心在手里的早餐上。
走出小区门口一转就是马路的红绿灯,妈妈看到绿灯亮了,脚步加得更快了,催促女儿的音量也提高了不少。她紧赶慢赶地到了斑马线旁边,回头等女儿,但是,女儿并没如她所愿“飞”过来。
绿灯终于又跳黄变红,焦急的妈妈显然非常生气,口里已经开骂了。她倒回过去,腾出的一只手拉住女儿的手臂,拖着她前进几步。
其实我看到她们时,正从相反方向过来,因为走得慢,正好看了个全过程,也听了个大概:妈妈急着送女儿上学去赶公交车的,如果汽车班次准的话马上就要到站了,错过这一班,上学就要迟到了。
想必,妈妈从叫女儿起床那一刻,就开始在“快点快点”地催了,但是,有什么用呢?从女儿那慢腾腾无所谓的样子来看,“皇帝不急太监急”。要上车去上学的是女儿,母亲就算一个小时前到了车站,也代替不了女儿上车。
女儿的迟到是肯定了的,母亲的懊恼估计可以好长时间都无法散去。
“如果可以,我真想替你!”这是一些性急家长的日常口语。是的,面对怎么“鞭策”都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家长们捉急焦虑又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