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带杠杠的保险才是保险的真谛,这样的观念其实有失偏颇。我们面对的风险只有意外和疾病吗?
20年来,我国有两次较大的产业变革。虽然与97年相比,现在我们资产多了,工资多了,但是,焦虑其实上升了。
当年大家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无房贷无房租。现在,人们的焦虑在于,产业变革带来工作前景不明朗,同时,生活负债非常大,这种负债来自于刚性生活需求与生活欲望。
房租房贷属于刚性生活需求。今天,我们用着几千元的手机,每个月要下馆子好多次,偶尔还要出去游行,买一些品质的东西。这些都属于生活欲望。
很多人认为“去产能、去库存”跟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
一些一般的民营企业其实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包括高房价带来的影响。企业的背后是员工,员工的背后是家庭,家庭的背后是巨大负债——刚性生活、生活欲望,还有房贷、车贷。
高房价透支了你未来20年的收入,但是,不确定的是,你的企业,你的工作收入能够支撑你20年吗?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焦虑是,大笔资金的保值增值应该投向哪?
总而言之一句话,焦虑感来自于不确定的未来。
理财的目的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吗?理财要以终为始,那么什么是“终”?
理财有三个阶段,终极目标是财务自由,但是财务自由不是赚很多钱,其关键点是:1. 投资所产生的收入;2. 足以覆盖个人和家庭的各项支出——正是生活欲望与刚性生活的问题。
财务自由的关键是,你需要确切地了解你个人和家庭的各项支出需要多少钱。很可惜,很多人对自己与家庭的生活开支其实没有什么概念。
如果你的家庭各项开支是3000元,而你的投资能够产生一直延续的3000元现金流,其实,你已经财务自由了。
财务自由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收入”。
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收入是现金流,有规律、可持续、能被准确计量的。而收益的最大特征是偶尔性的。因此,300万的房产比500万的股票,更能为多数人带来安全感,因为它每个月有5000元的房租。
很多时候,人们想要的的不是钱越多越好,而是想要确定这笔钱能持续多久,它是一笔能维持多久的现金流。
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第一类毫无疑问就是“人”。
努力工作便有工资进账。很多人的日常开销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资,它的中断风险可能来自人的疾病或意外,此外,还有比如产业变革的政策风险,或者,你想任性一把辞个职的个性风险。
这种现金流一般不工作不劳动就没有了。
另外两种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是固定资产和一部分金融资产。能产生现金流的金融资产其实非常少,只有四大类:存款、固定收益类证券、优先股、年金保单。
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一定是资产,资产是要能带来持续性的收入,或者是偶发性的收益的。从年金保险的定义(此处省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是可以带来现金流的资产。
对于普通的储蓄一族而言,年金的价值是锁定利率,安全灵活。
一些人说,年金4%的收益不高。无风险收益率其实只存在于存款、国债和年金。我们的国债收益虽然不到3%,但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算很高了。所以,从无风险收益率角度看,年金收益其实算高的。
一个人奋斗了一辈子,要养老时,你会把钱放在哪里?以100万为例,如果放在活期、定存、国债和年金里,合在每个月,对于生活的补贴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