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琼输出的力量 王琼工作室 输出的力量

怎么没完了?
这是怎么了?
这是近50天来,我听到最多的两句话。
2022年谁也没想到情况会恶化成这个样子。结果,我又要把2020年的事情重做一遍,改为线上。
线是什么?一条条看不见的网线,以稳定或不稳定的状态来链接一个个人、家庭、部门、组织、社会。
线上有关的几个词浮出水面:看不见、不稳定、连接广、影响大。
怎么办,置之不理,还是让它对你高攀不起,都不行。
敢于面对,从容应对,与之成对。
——1——
面对:上线是照妖镜,秒懂谁在掉线
我是被疫情逼迫最早上线的直播讲师。2020年2月9日还在春节假期,我就被一个机构邀请去做“聚焦远程会议的效率”的话题。测试的时候一切顺利;结果一上线,家里的网络不行,我又住在一个部委老小区,当时可是有新冠死亡的重灾区,没有一个维修人员肯来调试。上线就掉线,紧张无措的压力像几十层楼的沙尘暴翻滚而来,吞噬着我,让我根本找不着方向,不知该先做什么事情。还好,先生指导我赶紧启用热点,总算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我又连续把这个话题在不同平台上直播,一会小鹅通,一会百仕瑞,一会Zoom,还自己搞云摆摊,参加HR各个平台的分享,结果一次直播收看人数突破17万人。这可把我惊着了,自己在线下授课25年才培训了6万人次,而一次线上直播就能覆盖十几万人,这真是惊人的效率。
人们说,疫情并没有改变什么,它只是加速了什么。加速了迭代,或者淘汰。网络不稳定、电脑空间管理不合理、甚至连镜头高低等细节一旦上线就会全然曝光在直播之际。上线简直就是照妖镜,立刻让一切不自知、不极致的地方显露原形。
——2——
应对:把握线上逻辑,重构信息流
我们只有不断优化设备,不断适应线上需求,把已有的内容打破,重新建构,生成新的内容输出。
2020年活下来了,2022年又是遭遇战。
如果说线下课程有时间破冰,线上则是以秒级的速度丢掉观众的注意力。所以,线上的逻辑是快速推进信息流,不给人以太多喘息的机会,一个个重点信息都压缩在一分钟甚至十几秒之内进行或者转场。此外,线上技术发展得越来越亲民,互动技术令人眼花缭乱,进化的速度令我感到汗颜,还不能自如带领远程交流,那我们也没机会了。
于是,我们又开启了一轮介绍和带领远程会议的活动。今年的重点是要让思考的细节更简洁,用时更少,最主要的,是以“平行思考”,把大家的输入先一一记录罗列出来,最后再决策行动。所有成员都必须按照这个规则,就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会议。
比如常见的几个远程会议的场景,我们不妨这么尝试。
场景一:早会晚报告。

很多人居家办公,但依然要有工作的仪式感。于是部门要求,每天早上9:30开早会,晚上6:00总结本日工作。那么,最好开短会:2分钟大家先罗列困难,接着2分钟汇总方案,最后主持人明确各自的行动计划以及下一个会议的时间安排。
我以小剧场脚本的形式,展示一下引导这种会议的具体情形。
9:30上线。
Alex(主持人):早上好!今天咱们要完成短视频拍摄,先说说会有什么问题和挑战。Bob先请,谢谢。
Bob:拍短视频,邻居家在装修,噪音影响;
Cathy:要去抢菜,后面如果有电话会参加不了;
Doris:要去医院拿药,没法拍;
Edward:孩子上网课,怕影响他们;
Frank:没法理发,不上镜。(Bob:你下载一下刘德华给自己理发的抖音,学一下呗。)
Alex:谢谢Bob,待会儿再说办法。各位还有什么困难吗,大家补充……如果没有,那今天下午6:00提交短视频,有什么建议?从Frank到Bob依次发言,不必重复前面同事说过的内容。
Frank:建议错峰拍摄。邻居装修有时间限制,咱们可以上午准备脚本,中午拍摄。还有就是和孩子上课的时间、抢菜、去医院的时间隔开,用碎片时间完成。我呢,对自己的头发还是比较在意的,不过会在家打理一下再拍摄,你们多提意见,先完成再完美。我说完了,请Edward补充。
Edward:我想让孩子5:00下课后先协助我拍摄再去写作业,等于休息一下,也看看他们的设计和审美。
Doris:我尽量争取,从医院出来可能还有别的事情呢。(Alex:是的,尽量争取完成,谢谢。)
Cathy:今天我让家人帮忙采购。
Bob:嗯,中午不装修的时间拍。
Alex:好,下午6:00前各位提交短视频,再汇总一下今天的情况。谢谢。
这种会议的核心是:要简短,先说困难再说方法。主持人负责管控,邀请大家依次发言,一旦出现争论及时制止,确保每一个环节大家聚焦专注、不跑题。不要一个人说困难,马上就有人插话说解决方案;不要在提出方案时,马上有人反驳。引导者必须以纪律性思考的语言和发言程序来带领,不混乱、不交叉,平行罗列再决定。
场景二:应对突发事件。

2022年我们见证了各种突发事件,不在当事人的角色下,无法体会他们的苦与痛,只能想想如果自己在那种情形下,又该怎么办?我的一位朋友开车错过了北京高速出口,一下子蹿到了河北,结果当时没有河北要求的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卡在服务区,回不了北京。他在群里求助怎么办。
我们好心爆棚,一下子提了好多建议,结果一一被他否决,因为不在现场,不知道情况和他面临的具体困难。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静下来,一起先向朋友了解他的具体困难是什么。
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没有做核酸的点;
不做核酸进不去村子和城市,无法住宿;
没有核酸又进不了北京;
这貌似是个死循环。
怎么办?这时候大家再集思广益。
找“同病相怜”的人:被卡在北京以外、河北以里?求助他们的经验或办法;
打110求助警察;
拍短视频发布到网上求助;
给服务站或警察写承诺书,找人带领到城镇找能做核酸的医院;
找拖车服务,把任务外包,请更多人想办法;
悬赏!
然后让他筛选最优方案,采取行动。最后,问题还是曲折地得到了解决。
应对突发事件,又是在线交流,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对称,了解清楚问题的细节,才能对症下药,做到快不遗漏,忙不出错。
场景三:线上区域会

我认证的一位讲师在公司引导了两次成功的在线区域会,效果显著。
首先,他和领导交流了如何用思考工具产生想法并落地,并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图。
之后确定了在线会议的引导方案,他是这么具体执行的。

会前与领导确定焦点问题;
会前让与会者自学思考工具并进行预思考,做好准备工作,如,了解背景信息,准备提交解决方案,等;
在远程会议中大家汇报方案,然后进行优势和风险评估;
在线进行筛选投票,选择出最优方案;
把方案具体化并制定跟进执行计划。
在这家公司,有一部分人之前进行过线下相关课程的培训,具备基础工具使用的概念。但也有不少人根本不了解,所以引导者会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先进行基础培训,再下发思考工具表。因为在线会议进行创新工具的应用会比较花时间,也不便于参与者打开思维,所以他设计了一次次预思考,让与会者做好准备。
经过预思考,这位讲师引导了两次线上区域会。同事们汇报方案,他汇总,再让大家集中评估。结果,一场会议与会者25人,产生了174个新想法,最后有10个新想法入选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另一场覆盖了18人,产生了173个新想法,有3个新想法得以实施。这样的线上区域会大幅提升了会议和思考的效率,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
——3——
成对:线上线下互动,美美与共
线上线下最大的区别是:边际成本。
从我25年线下培训60,000人,和2020年一场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到17万人的对比,可以看到:
线下,边际成本高,主要卖时间,突出关注每一场甚至每个人的体验。
线上,边际成本低,主要卖内容和频率,突出内容设计和信息流推进的节奏。
远程工作、在线会议在2022年已然成为主流,以后更会如此,再加上技术的加持,大家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我们已经在“飞书”平台上看到很多引导和开会的工具模版。即便人们没学过这些工具,关系也不大,因为更重要的是主持人、引导者的带领,让大家见证现场输出的效果。
线上线下互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章:王参谋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