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波阿斯供养路得(2:14-16)
①、食物的供应—给她饼吃
“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边坐下;他们把烘了的穗子递给她。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得二14)。
A、你来吃——消极的
“到这来”:原意是“走近”,这显出路得的谦虚。
“饼”:原文泛指“食物”,大概是某种以谷物为作料的糕饼,通常搀油调制。
“醋”:是农家自己用谷物发醇制成的酸酒,是希伯来人日常的饮料。据谓面包蘸这种酸酒的吃法,既刺激胃口,增进食欲,又具有解渴的效用。
“蒋饼蘸醋里”:是古时候农田忙碌时,主人提供给工人最棒的食物。
B、给她吃——积极的
a、烘了的——做成的
“烘了的穗子”;将刚割下的麦穗用小火烘熟,剥去外壳便可吃。这些穗子的预备过程如下:一些最好的,又不是太熟的穗子,连茎一起扯出来,将这些捆扎成小包,然后以干草荆棘丛生一把火,把这些谷粒都放在那里,直到谷壳和皮也大致上烧尽了,这些穗子便烘熟可食了。这种吃法,一方面是感恩,吃初熟的果子;一方面也是方便,新麦穗未晒干,烤出来吃特别香甜(撒上廿五18)。
b、余剩的——丰盛的
“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
“饱”:强调路得的满足和波阿斯对路得的充足供应。他供应超过她所需的,以致她可以将她的丰盛和拿俄米分享。在出埃及记第十六章十八节形容神在旷野上为以色列人供应吗哪和鹌鹑时,所用的动词也是这个字。
②、工作的供应
“她起来又拾取麦穗
“又起来”:路得似乎在“仆人”回去收割之前就去拾麦穗了。她工作的时间比他们长,拾取麦穗并不轻松。
显然波阿斯对路得的照顾越来越细腻。
A、容她拾取,不可羞辱
“波阿斯吩咐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棵,也可以容她,不可羞每她:”(得二15)
“捆中的麦穗”:乃是别人劳苦的成果,只要我们肯殷勤作工,他常让我们白白享受别人听劳苦的(约四38)。
波阿斯对路得多方恩待,甚至允许路得去收割捆好的麦穗中拾取麦穗(当然路得应该是不会去拿那些捆好的),这等于是可以让路得直接去取得仆人收割的成果。
“羞辱“原文为“受伤”,可指任何公开的羞辱,也可指因不正当的占便宜而引起的难堪。
我们在主面前,不分贵贱,不可抱怨、不可羞辱,要互相尊重。
B、任她拾取,不可叱吓
“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得二16)
“抽……留……?指在工作中得特殊权利,路得在遇见波阿斯之前,是一穗一穗的拾取:在遇见波阿斯之后,是一把一把的大量拾取。神常有时把别人所作之工,也算是我们的,让我们享受他们的福分,这是何等大的恩典阿!
波阿斯更顾虑到路得的自尊心,不直接送她麦穗而透过抽麦穗下来让路得拾取的方式来帮助她。我们施舍时是否也这样关注被帮助者的自尊?
“不可叱吓她”这是十分严重的警告,目的在使那些收割的工人不致阻止路得得着波阿斯的供应。
主的工人应当彼此分享工作的成果(从捆里抽出来任由路得拾取),因为主喜欢他的工人们能够互相看顾。
路得所得到的麦穗,其实不是路得凭自己拾得的:她虽然殷勤,但并不是股勤使她能得着这么多。人需要殷勤,人需要追求,但殷勤追求不一定得着,乃是追求又蒙怜悯的才能得着。如果找们得着了恩典,那是主故意把麦穗丢下来让我们得着的。
路得记中所表现的人物质量是义人行善的典范。波阿斯在表现他的仁爱、慷慨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超出了以色列有关拾穗者律法的范围。他不单是允许路得拾他田里的麦糖,而且还吩咐他的雇工们特意让更多的麦穗掉在地上,以便路得多拾一些。在他有余之时,他提供给需求者。在救济那些不幸者的过程中,你所做的能够超出你的能力范围吗?尽可能多地提供别人所需吧。
3、顺服的表现——从田间回——论常盼望的事
(1)、殷勤
“这样,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得二17)。
本节是总结波阿斯对路得的善行的结果。她继续拾穗直至晚上,将所拾取的打谷为止。
①、直到晚上一一从时间看
“直到晚上”:路得似乎整天都在勤劳(参7节),下午拾麦穗似乎比上午轻松多了。但是路得并没有因而提早收工不拾麦了,到了晚上她才停下来把所拾取的打了。
②、将其打了——从程度看
“打谷”是用一枝吗弯的木棍,大力打在小撮麦子上,以收取净谷。一个比对可于基甸在酒中打小麦事件中找到(士六11),大量的麦则以牛拉的撬扣着金属或石头打。
③、约一伊法——从重量看
“一伊法”:约等于二十公升,这是分配给男性劳工一个月的粮食了。
路得能拾到这么多麦穗,不是路得自己有多能耐,完全是波阿斯的和恩宠,我们得神恩典,不是我们有多好或多了不起,也完全是神的恩典。
(2)、供养
“她就把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看,又把地吃饱了,所剩的给了婆婆”(得二18)
路得没有忘记婆婆,她把一部分美餐留给她。这种东方的习俗一直保存到今天,就是把没有吃完的带回家。
①、成果给婆婆看(拾取的——是自己的努力)
波阿斯的供应超过路得所需的,而她也何等乐意与拿俄米分享所得的丰盛。与别人分享主恩,是蒙更深恩典的诀窍。
路得把所打的,带进城中,奉献给婆婆,我们信徒是否将所收取的新果实,完全奉献了呢?按路得的奉献,自然不但将所收的大麦完全献上:她终日劳苦,也是表明把她的光阴完全献上。她也在婆婆面前,唯命是听,表明她的身心,也是一并奉献了,我们今日是否把一切都奉献与主呢?
②、食物给婆婆吃(吃剩的—一是别人的赐予)
儒家经典“孝经”有这样的话:“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在“论语”的“为“政篇”有这样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儒家的观念中认为:“奉养”只是孝顺的基本步骤,是最低标准。然而,在现代经济更为富裕的环境下,三天一小酌,五天一大宴,已成都市人的平常事,在“举头就干杯,低头吃鱼翅”时能想到父母也喜欢吃,留一份带回家孝敬父母的恐怕也很少了。路得在自己也是“三顿无一顿饱”的情况下,能想到婆婆,无论现在,还是古时,都算是难能可贵啊!.
(3)、顺命
这段显出拿俄米由路得的收获中看出路得是蒙了别人的恩典,因此迫不及待的用重复的问题问路得工作的经过,对答之间看见路得与婆婆是何等的亲密,婆媳之间就如同是好朋友一样。
①、对婆婆的提问——她诚恳回答
“婆婆问她说:你今曰在那里拾取麦穗,在那里工作呢?愿那顾恤你的得福,路得就告诉婆婆说:“我今日在一个名叫波阿斯的人那里作工”(得二19)
“从哪里捡来这么多麦穗”,拿俄米这句话可看出波阿斯确实很照顾路得,己经是超过了作为一个亲族应尽的责任了。依照她在犹大伯利恒的经验,要捡拾这样多的麦穗是不可能的,可以想象波阿斯的工人果真从禾捆中故意取出麦穗丢在田里,让路得有机会捡拾。拿俄米第一个反应是她的媳妇路得一定是遇到了“贵人”才会有这样的收获。.
拿俄米所查问路得的,也是今日神的工人们所应知道的,就是知道工作的根源,清楚工作的范围,认识工作的主人。
A、使其感恩
“顾恤”:原文作“注意”或“关注”
“得福”原文为“愿得着神的临在、恩惠、和大能的保护”这是旧约的常用词。在神的祝福有三个基本方面:
a、后商:耶和华在祝福始祖时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创一28:九1),这也是给亚伯拉罕的祝福的基本元素(创十二1:十三16),而大卫也得着他的王朝会存到水远的应许(撒下七29)。
b、财富:蒙福的人都拥有很多产业(创廿四35),约伯就是一个被祝福而有很多后代及财富的例子。申命记最后的数章也相似地表达后代和财富的关系(申廿八1-13)。
c、得胜:这出现在属于早期部族的英雄时代的许多书卷中(创廿七29;四十九8-12,22-26,申廿八7)。
拿俄米的问话告诉我们应当饮水思源。她十分惊讶那一天的劳动成果。所获大麦的数量表明路得拾麦穗的那块田的主人特别恩待了她。享受恩典之余,不但要感谢赐恩者,且要更多认识这位赐思的主。
B、使其热心
也许人看“拾取麦穗”算不得是工作,但是从拿俄米和路得的问答中,她们两个人都认为是“作工”“拾取麦稳”是一种卑微且辛苦的工作,并不是常人所乐意去作的;这给我们看见,工作不分大小,无论尊贵或卑贱,都是主量给我们的一份,所以都应当尽心竭力地去作。
基督徒不可只想作“大工”而轻看“小事”,人若不能作好小事,也必不能成就大工,人若要服事神,不必是借着大事,就是在小事上,只要凭着信心,照神所量给我们的力量,也都能得神的喜悦。
②、对婆婆的指教,她谦卑领受
“拿俄米对儿妇说:“愿那人蒙耶和华赐福,因为他不断的思待活人、死人。’拿俄米又说:“那是我们本族的人,是一个至近的亲属’,摩押女子路得说:“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得二20~21)
波阿斯代表施恩者,路得是承受恩者,这个关系在第20节得到了升华。
A、认识恩典的丰富
a、那人蒙真神的赐福——现在施恩
l、那人
“那人”:按照文脉,理应是波阿斯。但是波阿斯并没有恩待死人呐,而且只是路得拾麦穗第一天,还用不上“不断地”这个副词啊。用代词“他.”而不用具体名字,这正是圣经作者的高明之处。一个“他”字,多重含义。首先代指波阿斯,是他多次向路得施恩,同时指向耶和华神,因为只有神是不断地施恩的那一位。我们也许会遇到痛苦,但切不要消沉和失望。今天就有机会经历神的眷顾。
Ⅱ、恩人
如果我们没有神的恩典,活不下去,如果没有神的恩典,一瞬间也没有平安和喜悦。如果没有神的恩典,我们的灵魂会下到地狱,如果我们没有神的恩典,没有生活的意义和没有盼望。所以知道这事实的人渴慕神的恩典,恳求神的怜悯。神给谦卑地恳求恩惠的人丰盛的恩典。路得就是这样的人的好榜样。路得谦卑地恳求神的恩典和怜悯,神通过波阿斯给她丰盛的恩典,她得到了神的祝福,让她变为幸福的女人。
请特别注意“恩待”这个词,第一章8节时第一次在路得记中出现,“愿耶和华恩待你们!”是与神连在一起的。“恩特”的原文意思是“爱”,特别指耶和华对属神子民水不改变的慈爱。路得蒙的“恩”就这样与神的“爱”联系在一起:而这种爱,有一种特别的含义,就是约中之爱。这爱是在一个神圣的盟约之中展现的,这爱是承诺,是应许,是忠贞,是行动。圣经在这里指教我们,叫我们怎样施恩行善,怜恤贫穷的人,也说明了我们受恩的.人怎样向施者报.恩,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功课。
i、活人
“活人”指拿俄米及路得
ii、死人
“死人”指拿俄米已死去的丈夫及儿子。
神不仅恩待活人,而且向已经死去的以利米勒大施恩惠,要赐给他后代,让后代永世蒙福。
与拿俄米在1:10-13;1.:2021中的心态相比较,此时拿俄米的心态在此有一些转变,他心目中的神本来是专门惩罚她的,现在却是不断恩待她的。所以她也开始准备要恩待她的媳妇,为她媳妇找出路。
b、那人是至近的亲属——将来施恩
“我们”:在此处拿俄米开始把路得和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
“本族的”:“接近的”之意,可指时间的接近。亦可指地点的接近。这里是指亲属关系之接近。
“至近的亲属”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近亲的意思,另外一个是指救赎主的意思,原文为“赎业至亲,救赎主”意即“握有为我们救赎权利的一位”,这个字在圣经里面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人有救赎的权利,因为他是“至近的亲属”这人必须是出于本家的,或是兄弟或是关系最近的亲属,这人不仅要有赎回的心愿,并且还必须有赎回的能力,才可以将我们在穷时所卖的产业赎回来。赎业至亲有多种任务。
l、财产上一一如果一个以色列人因为贫穷而需要变卖他的财产时,赎业至亲要买回他的产业及将它归回他的家庭(利廿五23~24)。利末记第廿五章廿三节提出这方面的理由,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神,以色列人只是神产业的管家,所以土地非但不能永远被出卖,而且还要保留在家。若是抵押还债,亦须从速赎回。土地从此得以保留在大家庭之内,作为他们是立约社群一份子的表记。拿伯以不敢放弃“先人留下的产业”为由,拒绝将葡萄园卖给亚哈王(王上二十一2-3),可见将土地视为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何等重要。在美索不达米亚(特别是早期),土地往往是家族所有,而非个人的财产。个人出售地产的能力十分有限。路得记正是采用这方面的道理,因为波阿斯不单愿意买回产业而且还娶路得,这种意念明显是源自申命记第廿五章五至十节的利未拉特律例。
Ⅱ、法律上—一如果一个以色列人欠另一人的债(可能是外邦人),以致他卖身为那人的奴隶,该以色列人有被赎回之权,一个近亲可以买回他(利廿五47-55)。
Ⅲ、人命上一一如果一个以色列人被杀,他的近亲为他报血仇就成为赎业至亲。作为“报血仇”者他有责任杀掉凶手(参民卅五12-27,申十九6)
Ⅳ、救恩上一一神被视为以色列的救赎者,他拯救无父者及寡妇(箴廿三11):他在出埃及记拯救以色列(诗七十四2:一百零六10):他从巴比伦拯救以色列(赛四十四22,弥四10)他从大卫的敌人中将他救出(诗六十九18);他将他的百姓从阴间救出(诗一百零三4):他在祸患中拯救以色列(赛四十三1):他藉着基督的死作救赎(伯十九25,赛五十二3)。
拿俄米称波回斯为“赎业至亲”显示波阿斯将会根据摩西律法履行作一个赎业至亲的任务。在作为一个“赎业至亲”,波阿斯是路得赎业至亲,而基督是我们的赎业至亲。
B、认识自己的责任
a、紧随仆人
“紧随”:原文为“舍不得”或“黏住”的意思
b、直等收完
“直等他们收完了我到庄家,在追求上,绝不可自满,不要以为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乃是要竭力的追求,直到主再来。
③、对婆婆的指示,她全然听命
拿俄米对儿妇路得说:‘女儿阿,你跟着他的使女出去,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这才为好”于是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路得仍与婆婆同住”(得二22-23)。
写故事的人在第廿二节使拿俄米称路得为“女儿”,指出她们亲密的关系。他技巧地在路得与拿俄米及波阿斯之间的谈话,因为那正是波阿斯在第八节对路得所说的。这只是贯穿全书事件的第一例子。波阿斯与拿俄米未曾会面,但他们的思想与谈话方式相同。他们保持同一态度,也知道彼此期望一些什么。他们藉着路得彼此沟通,也知道对方所用的信号。
拿俄米既晓得波阿斯为其至近的亲属,自然想到律法上的规定(参利二十五23~28)。在整个收割的季节中,她特别嘱咐路得要常在波阿斯的田间,就是由于她期望波阿斯有所行动,本节说出路得遵从波阿斯和拿俄米的吩咐。.
路得既认识了神的百姓(婆婆),又认识了神。她不但表现出坚决信靠的心,而且还表现出极端的顺服。她顺服婆婆安排,顺服波阿斯的吩咐和安排,实是顺服的模范。一个信心坚定的人,也必然是一个顺服神(藉着人)安排的人。“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
A、贵在遵命
我们试比较本章第八、九两节波阿斯的话与第二十一节路得的话,并第二十二节拿俄米的话,就会发现路得所注意的是工作与收割,而拿俄米所注意的乃是“不要往别人田里”我们蒙恩的秘决:积极的一面是一直.跟随主{快跑跟随主(歌一4),紧紧跟随主(诗六十三8),同心跟随主(撒上十四7),然切不可远远跟随主(可十四54)},殷勤的追求主:另一面是再不以别的来代替主,再不从世界里去寻求我们的满足。
“遇见”:原文为“接触”、“相遇”、“攻击”的意思
“不叫人遇见你在别人田间”按原文有“以免受他人伤害”的意思。
B、贵在顺命
a、常在一处
“常在一处”:原文是“彼此舍不得”的意思。
既然波阿斯这样厚待他们,路得若走到别人的田间拾禾穗,便表示她不接纳波阿斯的好意了。只要路得留在波阿斯的田里,她就处于一位强大而值得信赖的朋友保护之下,况且他还是仁慈宽厚的。要是在其他地方陌生人中间,她可能会受欺负。
第廿二节开始,说到路得记另一个主要的目的,是在说明这位拿俄米是个聪明的婆婆,她自己知道怎样抓住机会,也要媳妇路得好好把握机会。我们在第廿一节看到路得告诉她婆婆拿俄米,说波阿斯要她跟在女工后面捡麦穗时,这位聪明的婆婆拿俄米马上作出肯定的反应,除了安全的考量外,更重要的是为第三章的情节预先作了伏笔,那就是这位聪明的婆婆,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替自己的媳妇找个归宿了,而这位归宿就是至亲波阿斯,因为他不但是她夫家的至亲,且是一位能够善待寡妇的亲属,这对拿俄米来说,实在是她媳妇最理想的对象了。
b、直到收完
“收完了大麦和小麦”:收割季节开始于收割大麦的时候(撒下廿一9)通常是在三至四月中收割,这节期就是以色列人民在过除酵节和逾越节的时候。整个收割季节持续七个星期,直至七七节(利廿三15~21;申十六9~12)约在五月底或六月收割完小麦,这段期间他们在过五旬节。葡萄是在十月采收,这节期过住棚节、号角节。
l、直到——从时间角度看
“直到”:说明路得不但只是一天的工作得到很大的果效,她常与波阿斯的使女同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大麦和小麦,在收割的禾场上工作到底,她有始有终地殷勤工作,又孝敬奉养婆婆,这种态度,正是今天所有蒙主厚恩、为主收割属灵禾稼者应有的好榜样。
Ⅱ、仍与——从程度角度看
“路得仍与婆婆同住”:路得始终跟婆婆一起相依为命,不因为得到波阿斯的恩惠而放松了对婆婆的孝敬与供养。
第二章故事发生期间,拿俄米一直待在家里。换一句话说,她比起在第一或第三章更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就某方面说她仍是占着支配地位。我们已经留意到她的名字出现在这两章的开头与结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