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路得记
黎明前的曙光——路得记解析(3)

黎明前的曙光——路得记解析(3)

作者: 蒙恩_30d9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18:47 被阅读0次

    贰,讲义

            《路得记》是圣经中一卷很特别的书,它续述了《土师记》.《士师记》是一本记载混乱时期的书,而《路得记》记载的是混乱时期中的一个美好故事,它就像荒漠中的甘泉,荆棘中的玫瑰。

            路得是摩押地的一个平凡女子,她既不是女士师,如底波拉:也不是女先知,如米利暗更不是皇后,如以斯帖。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外邦女子。但神特别拣选她,使她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她的名字又列入耶稣的家谱当中,并且她的名字成了圣经中的一卷书名,实在难得。

          路得是一个外邦女子,但她的名字被列入耶稣的家谱之中,圣经又以她的名字命名,由此可见,神是犹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神不分种族,国界;即是男人的神,也是女人的神。耶穌的家谱冲破了男女的界限,打破了重男轻女的观念。

          “路得记”不是一部民族史,也不是一个家庭失败史,更不是一个外邦女子怎样蒙神怜悯、进到神的子民当中来的故事。路得记是神要把他的子民、藉着历史事实将神的计划带进一个荣耀国度的光辉一页,结束土师记紊乱的现象,调整“各人任意而行”的失败局面。在以色列历史最黑暗的时代,路得作了一颗明星,引出了弥赛亚的家谱。

          路得是亚伯拉罕式的人物,是因为她虽作为一个外邦人(摩押人),却离开了本地本族父家,来到异国他乡。而在犹太教看来,亚伯拉罕是第一个犹太教版依者。先前是个外邦人,不受割礼,但被神呼召,离开家乡和父母,前往迦南地,便开始了其犹太教敬拜和服侍耶和华神的信心之旅。路得的出身、转变及表现在被掳回归后犹太群体看来,恰是外邦归化者的形象。而先前所记之路得不愿听从拿俄米,誓死跟随拿俄米,所说的那番话(得一15_17)则更体现出她的决然和坚定,体现出她的信心。路得成了新亚伯拉罕,甚至某些方面超过了亚伯拉罕。相比亚伯拉罕遭遇饥荒,也无子嗣的时候,他前往外邦地埃及,却为了保住自己性命称自己的妻子为妹子。相比当饥荒和丧夫无子的时候,路得不离弃拿俄米,她的生命有坚韧的,她的信心是充足的,她的盼望是巨大的。圣经称亚伯拉罕为信心之父,那么这位态度更加坚定,意志超乎寻常的路得是否可以被称为信心之母呢?

          基督徒所走之路,是信心的道路,不凭眼见,全凭信心而走。本书借以利米勒、拿俄米和俄珥巴三人,衬托出路得的得胜。以利米勒是信心道路上失败的信徒,拿俄米是凭信回转的信徒,俄珥巴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信徒,路得是个因信蒙福的信徒。

    第一章、信心的抉择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抉择和挑战,不同的抉择也决定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些抉择做得好,带给我们祝福,有些抉择做错了,带给我们灾难。《路得记》这卷书的内容虽然只有短短四章,里面所描述的人物也不多,但每个人物的生命状态都给我们展示了人生的不同抉择,以及由抉择而带来的后果。

          这一章讲到四个人的抉择,以利米勒选择的是逃避;拿俄米选择的是归回,俄尔巴选择的是离开;路得选择的是跟随。

    1、逃避

            路得记一开始,我们看见一位老妇人拿俄米的厄运,是她丈夫做错了一个决定而造成的。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地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得1:1-5)。

              全书最前面的五节经文,71个希伯来字,是全书的导言,然后是故事的展开。本段字数不多,却把整个故事的人、时、境都介绍出来“犹大地”是在巴勒斯坦的南境,新约称为犹太,约书亚分迦南地的时候,犹大支派所得的地,东至死海和以东地,西至非利土和西缅支派地,北至便雅悯但二支派地,南至旷野(书十五章);“伯利恒”是犹大境内的一座小城,位于耶路撒冷南边约六英哩。在古时被为“以.一法他”(创卅五19),而这家人因为住在以法他,所以也称为“以法他人”。但亦有人认为“以法他人”是指犹大支派中的一族(撒上十七12)。

          圣善的神曾籍先知耶利米责备他的百姓:“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的心里必得安息’。他们却说:‘我们不行在其间(耶6:16)。士师时期的以利米勒一家既是如此,他们不察看访问古道,不行在其间。自以为是的离开应许地,福祉地,来到神不喜悦的摩押地,其结局既可悲又可怕。让我们循着以利米勒的脚踪,探究他们失败的缘由,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1)、逃避的原因—从不顺服神到不信靠神

            当时以利米勒受到双重的考验一时代的风气和生活的艰难。

    ①、不顺服神——国中天王

    A、任意而行的时代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根据犹太拉比的解经主张,认为“秉政”实际是被动的,可译为土师“自身被审判”,土师们不尽职责,先该受神审判。

            士师时代的以色列国仍未有国家的政治组织与体制,正处于纷扰不息的时期,圣经形容以色列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他们的特点,信徒心不尊主为大,就是神在人的心中失去地位,不受尊重,这是堕落的开端。

    B、任意而行的信徒

              “以利米勒”这个名字诚然是美,意思是“神是我的王”,这并非一个偶然的名字,若与土师时代相提并论便看出了:当时士师时代没有王,人们也不要神作王,各人任意而行。现在有一个人愿意在这时代中,让神作他的王,这个人的确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他是那个时代的人,但又不属于那个时代。

            可是既有神可信,有神为王,纵然遇见饥荒又何以忧虑呢?神对于他的儿女,能不负责任吗?以利米勒因饥荒下摩押去,正是为肉身安排,靠自己的计划,不以神为王,就体贴了肉体,他忘记了自己是以利米勒。他打着“我的神为王”的旗号,实际上并不尊主为大,这是有名无实的人。有敬虔的名字,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真是有名无实啊!

            其实,在饥荒中要更加亲近神,求告神,并从罪恶中回转。如果他们一遇到饥荒灵里是苏醒的,他们面对这种光景的时候,准确的领会,他们应该作些什么事呢?他们就要到神面前来,寻求神的光照,“神啊!是不是我们得罪了你?所以你允许这些难处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如果真是我们愚昧,我们又不知道,神啊!求你给我们光照”。但当时以利米勒这一家,他们没有这样作。

    ②、不信靠神一心中无神

    多世纪以来,巴勒斯坦遭受着周期性的早灾(参创12:10:创26:1:45:5-11),神曾应许“降下时雨”。这个应许既没有实现,暗示了以色列人的背信(利26:3.4:参王上17:18:18).影响犹大的早灾不一定会影响死海东部的摩押高原,摩押拥有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和亚热带的植被。他们的语言与希伯来语十分相似。

    A、环境显明信心

            “饥荒”是神对选民.的一种试炼。遭遇这样的试炼是:

    1、出于父神的美意(来十二5-12:腓四14:参申二十八14-24,28)

    2、在于真神的许可(伯一13-21;诗卅九9)

    3、由神奇妙的安排(帖上三3:彼前一6~7:箴十七3:赛一25)

    4、为显宝贵的信心(罗四17-19:创二十二1-18

    .      外面艰难的环境,常能显明人里面的信心(林后一8-9)

            我们常“任意而行”却不自知”所以神兴起环境来,叫我们“遭遇饥荒”而显出我们.心里的真实光景。

    B、行动表明信心

              饥荒是以利米勒全家迁移的主因,在巴勒斯组,因早灾而引起的饥荒相当普遍,例如亚伯拉罕居住的“迦南发生饥荒,情况非常严重”,因此迁移到“埃及”(创世记十二:10),另外有一次饥荒是在以撒的时候,他也准备到埃及去,但是神要他继续留在基拉耳(创世记廿六:1-2),而雅各晚年的时候,犹大和邻近地区发生大饥荒,后来他也带着家族迁移到埃及去(创世记四十六:1-7)。可见神儿女的信心,真是软弱无力,胜不过试炼。路加福音十五章所载,浪子因遇见饥荒,就归回父家:可怜以利米勒竞因饥荒,远离父家,跑到摩押地去了。

            其实以利米勒不应该逃难。因为1、神仍眷顾他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得1:6)

    2、他有田地,当劳力去耕作(得4:3).3、他尚未饥荒到没得吃。他出去的时候是丰丰满满的出去(得1:21)。离开,是一个解决的方法,但是否一个最好的方法呢?同样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又会选择何种方法呢?以利米勒逃荒,显示他没有信心,不信靠神。

    C、态度说明信心

          以利米勒率全家去摩押,虽是不免以其信心小,不忍耐,要逃避患难等各种的原因:但其中的经过,也似乎不是情无可原的。

    a、樊美之家有怨声

          犹大以利米勒是属犹大家族,犹大是“赞美神的意思”,不料那应当满了赞美感谢声音的家庭,竟因荒年以种种怨叹不知足的声音,来代替他们的感谢与赞美,一离开犹大家去摩押地。

            信徒蒙恩后当时时有赞美,但许多人口中却满了怨言,许多的失败与苦境都是因怨言而来,我们当切记:苦难中赞美是得胜的秘诀,苦难中埋怨是失败的定律。

    b、粮食之家受饥饿

          “伯利恒”,这名字的.原本指的是土地肥沃之意。后来也有另一个意思“粮仓”,是表示粮食之家的意思。没有想到连被称为是“粮仓”之地也会发生饥荒。这“粮食之家”,为何有缺乏、饥饿呢?诗篇上说:少壮狮子有时饥饿穷乏,惟寻求主的,一无所缺。这句话可以叫我们想到,这馒头之家所以有缺乏,必是因为远离主的缘故。经上说:“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中。”米甸人进入他们国中,毁坏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士6:1-6)“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你在城里必受咒诅,在田间也必受咒诅;…你身所生的、地所产的……都必受咒诅。……你头上的天要变为铜,脚下的地要变为铁……使降在你地上的雨变为尘沙……你带到田间的种子虽多,收进来的却少,因为被蝗虫吃了。”(申28:15-24,38)。

    c、结果之地无收成

          “以法他”意即“结果之地.”,他在理当结满“丰盈的果实”。可怜哪!这结果之地,竟无所收成,真是“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哈3:17)按物质和灵性说,俱是到了荒年地步,实是无以为生了。

    ③、不仰望神—自我作王

          在伯利恒地饥荒来临之际,以利米勒根本未曾来到神的面前,寻求神的旨意,竟然自作主张,自行定夺,带着一家四口,逃荒摩押地,从中可见,他是:

    A、看环境不看神

            当时的以利米勒只看见饥荒临到,住在伯利恒是多么的可怕,若不采取措施,恐怕全家要死于饥荒。由此立即作出逃往摩押地的错误抉择与行动。以神是我的王的他,竟然只看见环境的艰难可怕,而忽略了信仰上的一个基本事实一一神是掌管一切的神。环境往往是神对他儿女的考验,请听神对他的子民是如何说的:“你也要纪念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内心如何,肯守他的诫命不肯,他苦炼你,任你饥饿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2、3)。以利米勒在神的试验中失败了。他看重食物的重要而忽略了神话语的重要,他看见饥荒的可怕而不知离开神的可怕,当日侦探迦南地十个探子也是如此,他们只看见迦南人的强大:“看迦南人身量高大,按他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可惜他们看不见神的伟大,也看不见自己是神的儿女,更看不见神宝贵的应许与同在,所以灰心丧望,大发怨言。但约书亚和迦勒却不一样,他们看神的伟大,深信神的的应许和信实,迦南人看似强大,却是神为他们预备的食物,吞吃迦南人与被迦南人吞吃,这就是对神信与不信的分别,更是蒙恩得福的关键之所在。我们看见那些事的结局是严肃的,“他们断不得看见我向他们的祖宗所起誓应许之地,凡藐视我的,一个也不得看见。惟独我的仆人迦勒,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我就把他领进他所去过的地,他的后裔也得那地为业”(民14:23、24)。

    B、靠自己不靠神

          饥荒的来到,以利米勒不是靠神,因他不认识神的大能与作为(参来3:1-10)。也忘了自己是神特选的子民和特殊的权利。由此,他只靠自己理智的头脑,自谋出路,将这位永活全能的神弃置一旁。经上告诉我们:“耶和华如此说,依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因他必象沙漠的杜松,不见福乐来到,却要住沙漠干早之处,无人居住的碱地(耶17:5、6)。

            靠神与靠己是两种生命不同的产物。是两种人生观的不同反应。是定规人生蒙福与受祸的不二准则。是为神喜悦与厌恶的最重要条件。

    C、要世界不要神

          以利米勒的信仰永远是以自我为中心,为目的的信仰。由此,他们妄想借助神的能力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野心,如今世的财富,名利,地位,尊荣等。他们人生的格言就是要自己不要神,正如圣经所言:“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世上的事为念”(腓3:19)。这就是他们的信仰告白,这就是他们人生的注解,这就是他们生命的本真。

            箴言书曾两次告戒:“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致终成为死亡之路”(箴16:25和14:12)以利米勒走的道路。就是这路。在他心目中,他是十分理智的,这路是正路,活路,往此路上走,绝对不会错。殊不知他所走的却是死路,一失足竞成了千古恨。

    (2),逃避的表现一从寄居摩押到住在摩押

          以利米勒在“遭遇饥荒”时所犯的错误如下:1、不求同工,只求外邦——一个属神的人,竞将神的话也忘记了:“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并将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示你(耶三十三3),我们在困难中一定要小心,这好比我们开汽车,在平时固然要谨守交通规则,在悬崖险路中,岂不更当小心翼翼地遵守交通规则么?若在此时反而疯狂行驶,已不是自找绝路?大卫在《诗篇》六十三篇祷告神说:“神啊,你是我的神,我要切切地寻求你在干早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心紧紧地跟随你,你的右手扶持我,”大卫这首诗是在他儿子押沙龙追杀他时,在旷野流浪,甚感疲乏,渴望重返圣所时写的,那时他的心渴慕神,虽然身在旷野,心却在青草地上,他没有因环境的艰难而改变与神的关系,2、不想治本,只想治标——暂时去“寄居”,以应付眼前的困境。我们无论遭遇什么缺乏,千万不可自己动,总要安静等候神:凡等候池的,就不至于羞愧(诗廿五3)。

            伯利恒的地势较摩押地为高,两地相距大约八十公里。从伯利恒可以看见在死海的东部,摩押的山丘耸立在水平线上。虽然两地在地理上很相近,但却截然不同。以利米勒原先居住在神所赐福的伯利恒,后来却往摩押地,这明显是个错误的决定。正可表明一个教会中的信徒,远离了神,进入了世界。以利米勒的失败,实在足以作我们的鉴戒啊。

    ①、寄居摩押地

            寄居”原文为“居住一段时间”、“短暂居住”。原文显示这个家族还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回本地。

            摩押地”是咒诅地一一摩押人乃是罗得乱伦之后产生的子孙(创19:37),“摩押也是敬拜偶像的地方,他们所崇拜的偶像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男性的名“基抹”,一个是女性的,名为“斯大基抹”,他们祭偶像的条例非常秽恶,凡战时所掳的人,必杀而献于偶像,以前,圣经称之为可憎之物(王上十一7;王下二十三13)。摩押王巴勒曾花钱雇了一位叫做巴兰的先知起来咒诅以色列人(民廿二章)。所以神憎恶摩押人,他们的子孙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申廿三3~6)。摩押人拜偶像,他们的神叫基抹:他们献婴孩为祭物。在士师时代早期摩押王伊矶伦就曾进侵以色列,统管以色列人达18年之久(士3:14)。一个属神的人竟不听神的警戒而往神所咒诅的地方去,岂不是自取灭亡?

    b、“摩押地”是安逸地一一在死海以东,亚嫩河,土壤饱受滋润,土质肥沃,适宜农牧。“摩押”地区位于死海东面,北达亚嫩河以南肥沃的高原,南达撒烈河。这区域自北至南约六十哩,从死海到东面的沙漠约有三十哩。好几条干河分布在摩押地区之上,这地雨量充足,白云飘过犹大沙漠的上空,却降雨在摩押高原上,故土壤吸收力强,宜于耕种。摩押人似乎得天独厚,常享安逸(耶四十八11)。

    A、愚昧—离开犹大

          以利米勒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在饥荒临到时,他带着妻子与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是一个双重错误的决定。

    a、是道路的错误

            “往摩押地去寄居”这是人生的方向、目标、追求、道路错误。例:亚伯兰下埃及(创十二10-20):罗得去所多玛(创十三3-14)。

            神儿女并不是宿命论者,我们对所遇到的艰难痛苦,决不可存听天由命的态度。我们当竭力谋求解决之道,但是却决不可不择手段,而是当根据真理的原则和神的引导去寻求,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脱离苦难的方法。并且也能藉着这些苦难,促成我们与神之间更密切的关系,因而对神有更深的认识。

            以利米勒的错,不是他想躲避饥荒,他的错,在于径自往摩押地去躲避。摩押在当时虽是十分丰富,但却是一个邪恶的外邦人之地。我们回顾犹太人先祖的历史,差不多每次他们的先祖离开应许之地,迁往四围的外邦地居住时,(除了神特别的安排之外),他们先租的心灵都受到了亏损。所以当雅各得知约瑟在埃及作宰相,并请他前往团聚时,他虽爱儿心切,并且那时在神的应许之地,也有非常严重的饥荒,他却不敢贸然前往,直到神清楚许可他时,他才放心前往。而以利米勒竟凭己意孤行,他怎能不受亏损呢?所以,我们当让神作主,顺从圣灵行事为人,不要像以利米勒这样而失败到摩押。

    b、是想法的错误

            当时近东人民多不愿意寄居异乡,以免跟自己的家断绝来往,有危难时无人搭救及保护,而且也怕要看当地人民的面色,故此以利米勒一家移居异乡实在是要付出相当代价。

            当以利米勒定意往摩押地去时,心中并没有十分平安,因他知道摩押地不是一个可以长久居住之地,他只打算暂居而已。昔日亚伯拉罕遭遇饥荒时,也曾迁往埃及地“暂住”。然而无论是亚伯拉罕或是以利米勒的想法都是错的。以利米勒智居成了一去不返:而亚伯拉罕的暂居却使他说谎犯罪,并招来夏甲,以后成了他的妾,为他生了以实玛利,给他和他的子子孙孙带来世世代代的灾难。

            当困难来临时,魔鬼何等希望我们做一点点让步!我们的肉体又是何等希望与罪恶来一次小小的妥协呢!我们当小心,决不能给魔鬼和肉体留丝毫的地步。

    B、影响——带着妻儿

            这里的“带”字,表明他是一个带头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丈夫,也是一个肯负担子的人;他关心自己的妻儿,带他们离开伯利恒,在苦难中为妻儿找一条出路。“爱”是他的特性,又能做头,又有爱心,这不是合乎圣经标准的丈夫吗?结果,以利米勒把妻儿带到绝境,自己及两个儿子更死在摩押地。这里可带出了问题,有些人不爱家人,不能带头,使自己的家人受苦:有些人有爱心,又做带头的,但结果还是使自己的家人受苦,原因何在?在此要了解一件事,作为一个领袖,应怎样负起责任?是靠自己抑或是在神里面?这是一个值得三思的问题,爱自己的家人,却不一定使家人幸福。我们要想是否圣经的真理不能实行?神的话是永远靠得住的?

            信徒本身在妻子、儿女们的面前,必须作属灵的好榜样,否则,不能指望他们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同样一个信徒的堕落,多少会影响到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与他有密切来往、较.软弱的信徒。

    ②、住在摩押地

          信徒的堕落是一步步变坏的一一以利米勒原先只不过打算“寄居”,只因与异邦人住在一处,久而久之即不想回家了,到了摩押竟“住”下来了。以利米勒再也没想到暂去摩押躲荒年,就一去不返了。当日罗得到所多玛城,也不是居然就大着胆子,一直进入城中:乃是“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13:12),不久罗得的家人,也就都变坏了。所以,我们应当注意任何堕落的倾向,防微杜渐。

    A、危害—娶了摩押要子

            虽然在申命记七章1至3节没有明确指出,以色列人不能与摩押人通婚,但是后来的经卷资料对他们有清楚的列述(拉九1-2:尼一三23-25),以利米勒一家在摩押居住,不久就摩押人同化;不但随了他们的风俗,也是为两个儿子,娶了两个摩押女子为妻,这好像住惯了摩押,就入了他们的民籍,再也不回犹大去了。

    B、时间———住了约有十年

            “十年”:究竟是指这家在摩押地总共居住十年,还是家长死后十年儿子娶妻,还是娶一妻十年以后儿子去世,并无法确定。

              这里告诉我们:1、人第一步犯错,常会有连锁反应,终致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故信徒不可给撒但留地步。2、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看法与作法;人在世界里,要“同流而不合污”,何其难哉!3、信徒一旦与世俗为友,生活上必然失去见证,生命上也必然软弱无力。

            伯利恒是最荣耀的城,是丰富之地,以利米勒他们为了眼前的饥荒就离开了这样的圣地,这是很短见的,也是很悲惨的,值得我们水远记取教训。从伯利恒到摩押,就是灵性退步之写照。信徒灵性之退步,就是从远离神祝福、同在之地开始的。所以古人明示我们,不可离开神的殿,不可停止聚会。

    3,选避的后果—从没有丈夫到没有儿子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以利米勒是一个好丈夫,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因为困难和危机来临时,他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为了减少妻子和儿子受到波及,竭力寻求对策。因此,当伯利恒大多数的人尚无良策应付饥荒时,他已有了办法,把一家大小安排到摩押地躲避饥荒。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聪明”的安排,“周全”的计划,却把自己带进死亡,也把自己所爱的家人带进绝境之中。

            以利米勒是一家之主,可喻为教会中的领袖人物:他本该作众人的表率,但结果却落在悲惨的光景中。以带领别人为己任的圣徒,应当引为鉴戒。

            我们应该留意拿俄米是多么快的成为这卷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第二节介绍两个孩子是以利米勒的儿子,但在第三节已经是“妇人和她两个儿子”,尽管这卷书用的是路得的名字,拿俄米的名字与故事的情节总是连系在一起。在第一章五节,作者以生动的风格描绘了拿俄米的困境,“剩下拿俄米”。“剩下”:意为“丧失亲人”。本想到此地求生存,结果拿俄米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儿子。用自己办法解决问题,反而失去更多。

    ①、害妻子没有(死了)丈夫——失去了倚靠

            丈夫是一家之主,这家首先失去的是主心骨,家庭立刻落入可怕的境地,当哈拿在神殿里哭泣的时候,以利加拿劝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撒上1:8),以利加拿认为丈夫比儿子价值还大,意思说有文夫就有依靠,,因为男人是女人的头。拿俄米失去他的丈夫真如泰山溃,我们可以想见拿俄米的心是多么伤痛!她劝儿妇们说:“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得1:12-13)从这里看来,拿俄米是多么留恋他的丈夫,为丈夫悲伤啊!

    A、死于迂腐的顺从

            以利米勒被形容为“拿俄米的丈夫”,暗示拿俄米将会成为故事里的一个突出人物,拿俄米一味顺从丈夫的意思,宁循人情而违背神,结果反而失去了所依赖的丈夫,信仰退后注定受亏损。

    a、无原则:老好人—只知体贴人,不知体貼神

            当以利米勒作出迁居摩押地的决定时,谅必拿俄米这位甜太太立即迁就丈夫的计划安排,或许她还会极温柔亲切的说:“丈夫啊,你是一家之主,你的决定我坚决服从,且要跟你到底……”。她根本就没问过:“丈夫啊,你到摩押去,祷告过没有?是否是神的许可?”我们相信,她只是一味的夫唱妇随,人云亦云,不讲原则,不问神的旨意如何。此等人在每个时代,在每一处地方,甚至在教会中,都被看成是最优秀的信徒。因为这等人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对是错,从无异议,也不反对,有时虽则知道是错的,还是闭口不言,或违心的点头称是,因他生怕得罪人。此等人在人眼中是好人,和事老。殊不知在主眼中,他是一个活在肉体里的旧人。神的心意他不明白,神的旨意他不能接受,神的作为与法则他不晓得。所以他只能体贴人,不能体贴神。他在世行事为人与神反对,背道而驰。在此我们不难明白主责备彼得:“撒旦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的缘由了。

    b、无分辨:老糊涂—只知尊重人,不知尊重神

            以利米勒一家,理当清楚知道,迦南地遭遇饥荒是因离弃神的缘故。因为神曾十分清楚的告诉他们:“我要眷顾你们,使你们生养众多,也要与你们坚定所立的约。你们要吃陈粮,又因新粮挪开陈粮…………”(利.26:9、12),接下来在同章经文中又说:“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的诫命,厌弃我的律例,厌恶我的典章……我必命定惊惶……你们也要白白的撒种…你们要白白的劳力……因为你们的地不出土产,其上的树木也不接果子……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场,你们的城邑要变成荒凉……”(利26:14、39)。以上经文告诉我们,饥荒乃神对他子民的惩罚管教,由此饥荒的到来,作为神的选民,理当来到神的面前省察自己,承认自己的过犯,回转归向神。

          当时的拿俄米,由于心眼迷糊,只知尊重丈夫的决定,而忽略对神的尊重,从而作出了去摩押的错误抉择。尊重人与尊重神是两种不同人生观的反应,是两种不同生命的分界线,拿俄米因尊重人过于尊重神而落得家破人亡。大祭司以利因尊重自己的儿子过于尊重神而受到神的责备,仍不回转,其结局不只家破人亡,更是国破人亡,箴言书告诉我们:“人屡次受责罚,仍然硬着颈项,他必顷刻败坏,无法可治”(箴29:1)。

    c、无主见:老小孩——只知跟随人,不知跟随神

          拿俄米的跟从,是人意血气的跟从。并非合于神的作出错误的抉择时,没有提醒,没有规动,也没有分辨,只是盲目的跟从。为何会如此呢?希伯来书给了一个很确切的答复:“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做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2、14).教会中如果老小孩子多了,是件非常麻烦的事,他们信主的时间长,资格老,但大多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并且在真道的领受上非常肤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人個强固执,自以为是,常常“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数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B、死于自我的心态

          以利米勒去摩押地,原是为逃避饥荒以保全性命,但结果却丧了性命:“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可八35);“体贴肉体的就是死”(罗八6):这不是偶而被肉体所胜,按原文的意思乃是人的心思完全放在肉体上了。

    ②、害妻子没有(死了)儿子—失去了盼望

          由于以利米勒走错方向,连带使得玛伦和基连客死他乡。长辈和属灵领袖的领导何等重要,千万不可带错方向。

            “儿子”:原文是“孩子”,此处与4:16相对。当时的寡妇失去了经济支援,又因为没有孩子,所以未来也就没有盼望,最后路得给这家人带来孩子,等于是开启了新的希望。

            “玛伦"原文就是“赢弱”的意思,关于这个名字的意思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他兄弟的名字一样,“玛伦”有一个意思可能是“有病”有人认为他的早死应验了这个意思。

            “基连”:原文就是“憔悴”的意思,这个孩子和他的弟兄在出生时可能都不壮实。

          玛伦是诗歌之意,基连为完全之意,拿俄米在摩押地赞美的乐歌与完美的品德,都丧失完了,只有痛苦与悲叹了)。

    A、死于人意的选择

          以利米勒携带妻儿去摩押地,动机必是为着妻儿的平安幸福,但结果反而陷妻儿于绝境,凡只为自己的家庭,而将神和教会置诸脑后的,他一切的打算必然落空。

    B、死于盲目的跟从

            以利米勒先犯错(逃往摩押地),然后他的两个儿子也跟着犯错(娶摩押女子):在属灵的道路上,跟从人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最有经历、最属灵的人有时也难免犯错,所以我们千万不可盲目地跟从人,而应知所进退,有一次,有三辆军用大卡车翻了,并且都翻在一条沟中,死了不少人。据人传说:当头一辆车子在末翻下去之前,第二辆的司机眼睛望着第一辆的路线,以为他走的对,所以跟着翻下去,第三辆的司机眼睛望着第二辆车走的路线,所以也一起翻下去了。在此给我们一个教训和警戒,不要在属灵的道路上去模仿人、效法人:因为最有经历、最属灵的人有时也会错的。

          作者用短短的语句就描述了这个家庭十年所遭遇的沧桑:饥荒、迁居、死亡无子等等,以远避苦难走入歧途以利米勒率领全家去摩押,正是表明有多少信徒,因躲避一时苦难,就入了歧途。虽遭遇饥荒,也不过是一时的事,神决不会使顺从他的人断了粮,以利米勒因离开永不断粮的地方,到了摩押,下到远方,从恩典的家中,到了咒诅的方,他靠神的心失掉了,他的地位坠落了:只因躲避一时的苦难,就招来无穷的悔恨。今日会中专靠自已的意见,自已的办法,虽然在名义上以父为王,在实际上却是以自己为王的信徒,亦何尝不是在凡事上,走以利米勒的歧途呢?从以利米勒的失败当中,我们所得到的教训:失败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当困难来临时,不可选择逃避的办法。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困难的态度。

            弟兄姊妹,错误的选择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当小心自己的选择,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困难来到时我们是靠自己,还是靠神呢?那么,在这条错综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如何能时时做出明智的选择呢?保罗将秘诀告诉了我们,即“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五7)但愿我们能凭着对神和他所启示的真理的信心,作出正确的选择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黎明前的曙光——路得记解析(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ed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