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僚
有妻妾各居者, 一日, 妾欲谒 妻, 谋之于夫 : “当如何写帖 ?”夫曰:“该用‘寅弟’ 二字。”妾问:“其义何居?”夫曰:“同僚写帖, 皆用此称呼,做官府之例耳。”妾曰:“我辈并无官职, 如何亦写此帖?”夫曰:“官职虽无,同僚总是一样。”
注释:
1.拜见
2.向丈夫请教谋划这件事
3.古代拜见他人(尤其是地位高的)先递上帖子,对方同意方可见。帖子,类似现代社会的名片。
4.一同为官者自称,也称僚弟。
译文:
有户人家妻妾分开住。一天,妾要见妻,向丈夫请教谋划这件事:“我应当怎样写帖子呢?”丈夫说:“就自称是寅弟吧。”妾又问:“那是什么用意呢?”丈夫说:“官员同事间写帖子,都是用这个称呼,沿用官府的惯例罢了。”妾说:“可是我们都没有官职呀,怎么也这样写帖子呢?”丈夫说:“官职虽然没有,但总归你们俩也是同僚(音同屪;屪,即男性阳物)关系。”
古代文化小知识:
名帖
也许因为人们交往往来之中,通报姓名是刚性需求,所以名帖出现很早,甚至早在纸张出现前。所以开始时,名帖就叫“谒”。那时候字刻在竹木上,所以也称“名刺”。
名帖内容简单,大致就是个自我介绍,官职、郡望、姓名之类。但形式上颇有讲究。
大小要合适,如明朝“名帖”大小约为长七寸,宽三寸。字体、字的大小不能随意,称呼尤其重要。下级拜见上级,一定会极尽谦恭之词,如“某谨上,谒某官,某月日”等。所以有时名帖也会成为一些阿谀之徒奉迎讨好权贵们的工具。
明代历史传奇剧《精忠旗》(写岳飞抗金之事)第六折《奸党商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奸党何铸、罗汝楫、万俟卨一起上门拜谒秦桧,共商与金兵议和之事,他们所投的门贴上一个写着“晚生何铸”,一个写着“门下晚学生罗汝楫”,一个写着“门下沐恩走犬万俟卨”。结果何铸自叹弗如道:“约定一样写官衔晚生,如何又加‘门下晚学’、‘沐恩走犬’字样?这样我又不济了。” (据江南大学刘桂秋老师《古代的名帖》http://wemedia.ifeng.com/25334607/wemedia.shtml)
民国时期,“名帖”改称“名片”。现代有人戏称“名骗”。
其实,古人也有以“名帖”为“骗”的。著名无赖刘邦即算一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看看,明明一分钱没有,名帖却写“贺钱万”,奇怪的是,吕公被骗了却一眼相中了这个骗子,还要把女儿嫁给他。
呜呼,千道万道,脸皮厚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