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初中化学复习备考研讨会,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们总喜欢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把课堂给安排得满满当当。
他们从上课铃开始就一直讲到下课铃响起,总怕在课堂上落下了点什么遗憾。尽管是复习课,他们也不忘将其当做新授课一样不厌其烦的大讲特讲。从学科考点到知识目标,从易错点到易忘点,再到考试技巧等,他们都讲得可谓是面面俱到。他们的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着实让人倍受欣慰。以至于最后讲到了口干舌燥、汗流浃背。真是既让人感动,又让人佩服。
我们看学生的表现,除了偶尔的跟着老师读读答案,或是随声附和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一走,再就是在“是”或是“不是”的简单的回答。完全沦为了课堂的“看客”。
这样的复习课究竟效率有几何?我着实看不出什么“门道”。
在接下来的交流研讨会上,作课的老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满意,完全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之中......
中国画之所以在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具有其很高的影响力。其核心要义还在于他的“留白”艺术,能够让人以更高的审美价值,留给读者对作品有无限的遐想空间。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舍弃的更多的景和物,而让焦点更鲜明,格局更充盈,也越能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美感。
我们的课堂是否也需要老师们给课堂“留白”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的课堂就这样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学生没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他们去思考和发现,这样的课堂就是非常沉闷的,也不会有美感的存在,更没有教学的效果可言。
从教学的底层逻辑看学生的学习,教学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即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这才是我们课堂学习活动所需要的。
受传统的“老师多讲,学生多得”的“满堂灌”思想的影响和束缚,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放不开手脚,也不信任学生。总认为他们仅只是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就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让课堂弥漫着浓浓的“教书”味。
这样的看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其实,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他们未必仅只是课堂上的忠实的听众,而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第一创造者。
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学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种子,如果你栽种希望,一定会收获阳光。
爱迪生小时候仅仅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开除了,因为学校认为他“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却很有信心。她对爱迪生说:”你比别人聪慧,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好好读书。”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舞和陪伴,最后学到了很多孩子在学校里都没有学到的学问,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
就拿复习课来说事儿。
在复习课上,学生对新知识已经有了经验的积累,如果老师的课堂还是像新授课一样按部就班的进行,把复习课当做新授课一样的重复和再现,这样的课堂,学生一定是不喜欢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引领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唤醒,组织学生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情景里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学科知识的归类整理的素养,这样的学习才真的有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的学习能力,总把他们当孩子看。于是就采取最简单粗糙的方式开展教学,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全包全揽。老师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则成为了课堂的看客。结果是:老师费力而不讨好。
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信任”做到了极致。罗森塔尔和助手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在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沟通之后,他们以赞许的口吻将随便挑选出来的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结果让人意外,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就是典型的罗森塔尔效应。人们把这些孩子的成功归结于“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的结果。
其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未必有错,但赏识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才是课堂的王道。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也都是通过讲解而发生的,忘记了学习中的孩子。依据“学习金字塔”原理,仅仅是依靠听讲得来的学习,那是最为低效的。如果让学生学会了再教给别人,这样的学习效率才是最有效的。根据这样的推理,我们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用“留白”的艺术。给学生留足活动的空间,充足的思考的时间,搭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在课堂中“留白”,在“留白”中成就孩子,这才是真教育。这样的课堂,怎么不受人欢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