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主要来源《高考志愿填报时,我们问什么?》摘录及反思:
从高一起,就要在除语、数、外的6门学科中选择两门,作为X学科计入高考成绩。说明同学们有必要早了解社会,确立自己的专业志向。高考志愿填报需要做到:专业、院校、分数三个决策维度的合理匹配。
高考志愿填报需要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近十年来,社会分工和转型加剧,行业迭代的速度也日趋加快,再按照传统的人职匹配的思路做高考志愿的选择,已然落伍。而基于“人”也就是考生的生涯规划来填报志愿,结合考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科能力等诸多内部因素,然后结合社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家庭对孩子的期待才有啃根做出合理的选择。
志愿填报,最好是建立在考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对专业有清晰的认知,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情况,做出精准到专业甚至院校的匹配。如果要如此,志愿填报并非是高三才准备的事情,甚至需要家长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开始启蒙、探索、体验、尝试、反思、总结、再匹配的过程。当然如今的社会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很难做到完美的匹配,但是启蒙越早、体验越早,对孩子而言将来迷茫的几率越低。
志愿填报时同学们在充分了解自己,家长对社会未来发展有科学、正确预判的前提下,最终为未来做出的定位决策。
填报志愿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高考,高考是考学生,那么填报志愿就是考各位家长。一般学生会专注于学习,填报志愿的任务就落在家长身上,既然是考试,必然就有成绩,填报志愿的成绩也许在高考后就会正式揭晓,四年或者十年后,这个剪刀差越变越大,所以家庭的视野很重要。家长如果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才进行思考,非常容易导致自己的孩子丧失了很多选择的自由和很多求学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没有给到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思考自己对未来如何选择,而只是匆匆地听天由命。这对孩子其实是残酷的、不负责任的。家长理念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可能非常不同。
填报志愿之前,家长一定要1、了解自己孩子的专长和爱好,了解成绩段位对应哪些学校,了解家庭资源背景,能为将来的行业选择提供哪些帮助。了解学校信息时,需要了解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包含学校对应科目最低分和各专业分数。以及学校的录取原则,如平行志愿省份提档比例,提档后是否退档;安排专业采取什么办法;同分条件如何安排专业等。
2、要读透、读懂当地招办有关当你的招生录取政策。这一点是重中之重,也是根本所在,如果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切都是空谈。信息来源需要通过官网,其他网站转载的内容都不能保证准确性。
3、志愿填报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准确借助他人的力量。首先要准确查找相关资料,其次在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多咨询,填报志愿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拿出转牛角尖的态度,应该重点咨询高校招生宣传老师以及所在高中比较有经验的老师。
考生规划自己的高考志愿是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审视,需要包含对自己过去的经历,目前的成就和未来的目标。一个成功的志愿表,需要自身的诉求、家庭的视野、严谨科学的招考数据运用,才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学科意愿和报考目的。
六个专有名词辨析:专业级差、顺序志愿、平行志愿、投档、调剂、退档、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
很惊悚的。理科生如果选择了“冲稳保”,大多数理科生的录取结果会比较悲剧。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的理科生通常会考虑专业优先,大多数重点高校的优势专业的分数是高于其最低录取分数线20--30分甚至更高。因此“冲”院校录取考生的结果是很容易被“好学校”的劣势专业录取。在现在及其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大多数院校的劣势专业就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建议理科生通常采取“稳”填报策略保证能录取到学校的优势专业。通常的做法是,以专业录取数据(位次)作为院校选科的依据。理科学生的专业逼学校的名气更重要。理科学生要避免选择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
对于文科生来说,要学校、专业兼顾,毕竟文科专业关联性更强,学校更重要,但是大多数文科生仍然要把专业作为重要的考虑要素,所以文科生依然要谨慎“冲稳保”。绝大多数文科生建议仍然要采取以“稳、保”为主的填报策略。
关于家长是否需要请一个专业的志愿规划师?如果家长已经做了很多功课,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长以及发展方向,具体数据分析能力,自己也有自己的主心骨。那么填报志愿时需要准备以下几点:
1、了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招录取政策
2、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
3、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以下内容摘录李开复给青少年填报志愿的建议:
李开复:随着高考分数和各个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公布,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历年都是大家头疼的事。
其实,志愿填报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选择一个专业,前景发展固然重要,但兴趣第一的真理恒古不变。在填报志愿之前想想自己的兴趣点再做选择,希望每个考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近日,在微博上如何填写高考志愿成了热门话题,你今年高考考得理想吗,填志愿了没?想考什么学校,上什么专业呢?现在,各个大学招生办以及一些专业人士都在微博上为考生们进行答疑,不妨找他们的账号进行咨询了。
大学和专业是人一生所面对的第一个关键选择,如何谨慎地完成这次抉择,分享一些我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建议给同学们。
1、不要只看学校不看专业,进了名校但是学一个你痛恨的专业是不值得的。
2、花一些时间咨询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如果比较确定,可以把这些专业填在前面。
3、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千万不要选择自己一定不感兴趣的专业,就算你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至少知道自己对什么没有兴趣吧?如果你不确定,做一些简单的咨询,就会清晰很多。
4、选择一些相对广阔的、选择度较大的系,因为知识面广的专业在今后使你有更多的职业选择,例如:计算机系、化学系、中文系等。
5、对于领域相对比较狭窄的可惜,除非你非常确定这就是你的志向,否则千万不要浪费四年的光阴去学习。
6、如果有些学校看起来差不多,把那些可以让学生转系的学校填在前面,这样万一你发现了新的兴趣,入学后还有机会转系。
7、把不随便调剂学生志愿专业的学校填在较前面,尽量避免填那些随便调剂学生志愿专业的学校。
实际上,高考的录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预测都是依据往年的考生报考情况来进行推断。无论是学业规划还是升学规划,都应该立足自身,从认识自己开始。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未来10年的行业发展、就业情况等,所以需要客观地认知自我,结合自身的特点、行业规划和家庭情况等背景因素,把志愿填报当成自己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来考虑问题,才能做好志愿选择的工作。
志愿填报其实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点,是生活轨迹选择的开始,甚至可以说志愿时选择未来人生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填了什么样的志愿,意味着你一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我言重了,其实不然。家庭和每个人的人生都面临着很多选择,而志愿填报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它往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生涯轨迹,关系到家庭的未来走向。
填报志愿时:地域、高校的层次、专业时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几个因素。地域很可能会决定你未来生活的区域,从专业发展来看,高校的优势专业往往也与地域的优势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要仅仅依据录取批次来判断高校的层次,认为一本高校“好”于二本高校,二本“好于”三本。一本二本并非社会关注的内容,它只是录取工作需要的产物,录取批次可以让考生多几次录取机会,但现在的录取批次概念已经跟最初完全不同。
很多省份会把省内原二本高校放在一本招生,有的“985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放在二本招生。这个毕业证、学位证上并不会书写该生时几本招生找来的,单位只会关注你的学校是不是“985”,是不是“211”,而对于你是“几本生”我还没有听说过特殊强调的。
专业决定着考生未来进入怎样的行业和领域,也是高考报考志愿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到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专业知识,专业一旦选错,可能会影响未来一生。
很多家长过于关注成绩的提升,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甚至自己都了解甚少,很多考生和家长以分数为标准来填报志愿,认为把分数用足是填报志愿最理想的事,能够压分进入某些高校某些专业才是最好的。
还有一部分父母仅以就业情况为标准填报志愿,填报志愿就业率高的专业,这种做法也是有偏颇的。首先,就业情况的好坏事整体上而非个体上的,可能这个专业很好就业,但毕竟达不到100%,如果不适合孩子,很可能那无法就业的概率就是自己的孩子,其次就业形势的好坏收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同一个专业就业的好坏差距也是非常大的。
专业选择结合生涯规划才是发展方向,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如果考生不太明确将来的专业方向,可采取“远距离、长焦距、大视野”的思路,选择比较适合的专业大方向。
“00后”群体,选择志愿的方式会有改变?
跟“70”“80”的最大区别,就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落实,“00后”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相比于前面几代得到了很大改善,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量的获取越来越大,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
新高考的核心概念就是从以分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也就是在选择大学专业甚至未来职业行业的过程中,注重人和选择对象的匹配性,因此中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也会越来越多的走进中学的课堂,“00后”将有更多认知自我,认知外部世界的机会,他们的“主见”会越来越强,他们的“个性”会越来越强。
“00后”高考志愿填报:独立、随性、注重感觉和匹配。
是否值得进入某一个领域或者专业或者行业,重在自身而不是他人,也就是说这个领域到底适不适合你,符不符合你的生涯规划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