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几幅照片后,莫名的一阵心酸……
勾起儿时的回忆,也许就是在那一刻;
曾经的点滴涌上心头
若隐若现……

省城-西安在那个年代对我们而言很遥远……

一台老旧的缝纫机,是母亲的专属——刺绣工作和制作衣服的设备,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之二;用它来刺绣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而现在似乎经营的很惨淡。

一个家庭拥有一辆加重自行车堪比现在一辆轿车;也是学生赴外求学的奢侈品,更是假期“自驾游”的主要工具;

我们叫“链子枪”,拥有一把链子枪是那个时候最大的心愿之一(我们并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孩子,只是在业余这是一种“标配”,相当于现在拥有一部单反相机)。

拥有几本《大众电影》或者一本贴满贴画的日记本(说是日记本,更多的是用来抄歌词,旁边或者醒目的位置贴个自己喜欢的“明星”贴画,在那个懵懂的年龄,情窦初开的青春世界里萌发着一种狂热与躁动,有时也会想入非非……..


每每在这样的劳作之余,和玩伴放肆的疯狂在打麦场追逐嬉戏;我们会和大人们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对辛苦的奖赏——啤酒、面皮和油条……那种感觉很美、很让人满足…….

知了猴——暑期野外美餐;知了猴蜕变后会留下很轻的 “蝉衣”成了我们经济来源之一(到中药店卖钱)

秋冬季的黄昏,煤油灯下伴着烧炕产生的烟气,让人窒息;早读在教室为我们读书照明,有时候被熏的满脸黑乎乎的,也有时候不小心燃着了书;

卡拉OK在八九十年代是一种时尚,在农村放电影是人们追求时尚的方式之一。
那时的《西游记》《封神榜》、《新白娘子传奇》几乎是万人空巷,大家都围在院子里的黑白电视机旁观赏热播剧,大人呐喊孩子哭叫,鸡飞狗跳何其热闹…….
中午12点,跟着母亲一起守着收音机收听袁阔成的长篇评书《杨家将》或者单田芳的《童林传 》,慢慢地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
一切的一切,在现在都成了一种怀念和追忆;
时光流逝,岁月催人;
那些儿时的玩伴,转眼间各奔东西,聚会已不知何年何月了;
物是人非,洗尽铅华;
偶然翻开陈旧的木箱
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留下的是无尽的沉寂……
思绪像脱缰的野马,易放难收;
怀念是一种慰藉,安抚狂躁的中年;
80后,你懂…….也只有我们能懂
致——我们80后的“后记忆”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