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建筑大师——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的自传。
作为一个立志在建筑摄影领域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学习一点建筑学知识,了解一些建筑理念是必修的功课。但真正让我下决心研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安藤忠雄没上过大学,他是自学的建筑学。我的经历和大师有点相似,虽然有大学学历,但是作为一名工科生,摄影还是与本专业相距较远。我慢慢获得甲方的认可的过程,与安腾先生的经历有类似的地方,先生的理念和观点我非常认同。下面,请允许小翔从自己的角度,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并作出感想。
序章 游击队的地盘
安藤忠雄自己形容自己是个坏脾气、非常坚持己见的人。与他共事的年轻人经常要忍受他的怒吼,甚至拳打脚踢;而与他共同建造建筑的业主与施工方,也要经常妥协于他的设计方案。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扬名世界的建筑精品才得以诞生。
“我们并不是一个由指挥官与服从命令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而是一些怀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身负职责的个人,以自我为赌注为了生存而组成的‘游击队’。”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到了对待刚毕业学生的态度。“对持续来打工的学生,我会给他们机会参与一项建筑设计从萌芽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读到这段讲述,我对安腾先生肃然起敬。在这个过分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社会,这样的替信任的前途考虑的雇主少之又少。
第一章 立志成为建筑家之前
安藤忠雄出生于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是双胞胎里的哥哥,但过继给了外公家,因此他姓“安藤”。他的弟弟叫北山孝雄。
安藤从小和外婆相依为命,在经历了日本战败的岁月后,家里一贫如洗。“经营小生意的外婆一直都很忙碌,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小孩。在我的记忆中,外婆从没督促我‘快去读书’,或过问‘成绩怎么样’,反倒是我想在家做功课时,还会挨她的骂:‘要念书在学校念啊!’......因此,我的学习名次当然也都是从后面数起来比较快。”
或许,让安藤长大后对建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他童年在木工厂跟随木匠玩木头、制作东西的经历。“少年时代这种沉醉于制作东西的体验,使我获益良多。感受不同材料的材质,惊奇于制作东西的方法,体验不受外形限制,从物体的最终形态来思考的自由。”
从职业拳击手走向建筑之路
十七岁的高中生安藤忠雄练习不到一个月,就考取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随后也参加了一些比赛,战绩马马虎虎,也获得过奖金。但当他目睹了当时日本拳击界的明星原田先生的练习场景,他的兴奋之情瞬间消失殆尽。“速度、力量、心肺功能、恢复力,无论是哪一项我都望尘莫及。这让我看清了不管我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那般境界的残酷现实。”当下他决定放弃拳击。这时面临高中毕业的他,不得不认真考虑未来的出路。他不断地追问内心深处: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就在此时,他发现了自己以前对制作东西感兴趣。高中时,他喜欢观赏京都和奈良的老建筑,他说:“或许我在制作东西的时候,潜意识里想的是建筑吧。”
天生爱好自由又脾气暴躁的他,无法坚持上班族的生活。选择自由的同时,又想自力更生。
第二章 以旅行、自学的方式学习
安藤先是打工,从做家具、室内设计到建筑设计。但家里穷,学习成绩又不好,所以放弃了上大学的念头。因此,他只能边打工边自学。
“最痛苦的莫过于不得不一个人从头摸索该如何学,学什么。”从偷听大学课程,到购买教科书。在打工的午休时间边啃面包边读书,晚上也舍不得睡觉。总算是隐约掌握到大学建筑教育属于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其间,安藤还听过函授课程、上过夜校。至于打工,缺乏耐性、易怒的他,啥技艺也没学到。
在遇到勒·柯布西耶的作品集以后,直觉告诉他:“就是它了!”
于是他存钱买二手书,临摹图面和设计图,几乎记下了所有的图面。柯布西耶的存在,“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崇拜。”安藤即使不懂外文,也要节衣缩食购买外文书和外文杂志,以感受新时代的风潮。
20岁的时候,他环游了日本,主要目的是遍览日本近代建筑巨擘丹下健三的建筑。在这次旅行中,他得到了超乎预期的感动。
后来,在1964年,安藤花费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进行了为期七个月的欧洲之旅,目的是亲眼确认西欧建筑蕴含的强大力量是什么。“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二十几岁时旅游的经历,成了我以后的人生中无可取代的财产。”
第三章 建筑的原点——住宅
在书中这一部分,作者讲了他的一些涉及住宅的经历。随后,作者阐述了他持续设计住宅的意义。
住吉长屋最初,设计住宅是因为安藤只能找到这类的小型委托项目。但随着建筑事务所的发展壮大,自1990年起,事务所承包的公共建筑的比例日渐增加。但明知承接住宅会影响事务所的运营,但他还是坚持一年承接一两个住宅项目。“原因之一是为了事务所的新进员工。因为我要让他们了解建筑是什么,他们从住宅这种能力所及的规模学习建筑则起步最快。”读到这里,我对安藤老师的敬意已经无以言表。
“无论如何,我人生最后的工作一定是盖住宅,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强烈的坚持。”
“回到自己的原点,”这是安藤对建筑的深刻理解。
第四章 挑战都市的建筑
这里,小翔只摘录一些安藤先生的设计理念和思考,供大家学习。
“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
“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诉求。”
“我从事建筑行业已过了四十年,虽然社会与建筑行业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但我面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依旧是‘对抗都市的游击队’,丝毫没有改变。”
作者说他的住宅处女作是“住吉长屋”,第一个商业建筑作品是“玫瑰花园”。对于这个玫瑰花园,作者实现了“带给街坊活力”、“保存街景”的理念,“受到了委托人等爱乡爱土的居民的热情支持,超乎预期地顺利融入当地。”
玫瑰花园的中庭广场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泡沫经济期”,安藤老师感到疲乏。因为,“若建筑只是炒地皮或投机的工具,就已经无处可展现‘战斗’的姿态。要是卷入那样的金钱游戏,恐怕会迷失自己,所以,我才决定要和商业建筑项目保持一定的距离。”
“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
第五章 对混凝土的坚持
水之教堂“即便是被时代舍弃的技术,借由钻研贯彻技术本身的极限,也能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我坚持使用混凝土,是因为我要‘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实际上,我在70年代开始使用混凝土,不是只有美学上的企图。在有限的预算和建筑土地上打造最大空间,内外墙一体成型的清水混凝土,是最简单且最节省成本的解决之道(就当时而言)。”
但“清水混凝土法的困难之处在于,会随着条件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成品,但同时这也是这种工法的趣味所在。”
“与其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
“每到工地灌浆那天,我都会加入工人的行列,一起手拿竹棒。”
“在现今的产业与科技社会全都以环保为主题的趋势下,”混凝土的利用也需要创新。“即使我一直钻研清水混凝土建筑直到今日,我还想要积极研究下一个时代的崭新工法。然后,我想再次超越极限,找出属于我自己的混凝土风格。”
第六章 断崖上的建筑,向极限挑战
六甲集合住宅一期第七章 以持续之力培育建筑
“当我面对新的建筑设计案时,总会意识到:‘这个建筑为何而建?’回到原点,原理上去思考,如此才能不被既有观念束缚,洞悉事物背后的本质。”
“我也一直认为,建筑家应对自己设计过的建筑负责,只要建筑物还存在,就该对它负责。”安藤老师的团队的“售后服务”也是一流的。
第八章 大阪栽培出来的建筑家
“这世界上还是有少数不要求回报的奇特赞助者,他们是对建筑寄予理想、愿意栽培建筑家让其施展才华的奇特之人。”
“而我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建筑家,能遇到一些应当称之为‘赞助者’的业主。”
“实现我所提出的‘新建筑’构想,很多时候业主是需要极大的觉悟与勇气的。”
安藤老师知道自己不能像学院精英派那样坐等委托,所以自己主动找业务。最感人的是,没有委托的时候,他看到一块建地或一座建筑,就自行进行设计或模拟改造。这些自行积累的案例,虽然落实的很少,但却是作者得以成功的钥匙。
第九章 处于地球村的时代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所谓建筑,是非到现场建造不可的在地性工作。不同的地区,建造的规范、技术以及施工者都不尽相同。”
“不过,即使承担着许多风险,海外的设计工作还是有参考的价值。其中之一,便是在与我生活环境相异之处去思考建筑,那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挑战。”
“要创造‘只有那个地方才有的建筑。’”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提到了对全球化的看法:“如果希望世界今后还会存在,势必要超越这种以强国为中心的霸权主义,追求真正的全球化。那是不同于以往,不单是扩充同质文化圈的全球化;应是让各国,有时甚至是互相对立的文化或价值观,也能进行对话,彼此认同,以建立共同生存下去的世界为目标。”读到此处,我已经对安藤先生崇拜得五体投地。
第十章 为了孩子的建筑
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孩子们教育的看法。
作者设计的兵库县立儿童馆,“刻意营造出一些没有目的性、自由放任的空间。”
兵库县立儿童馆“儿童馆开馆至今二十年,每年都有大批的儿童来到这里,成为孩子们绝佳的游戏场所。”
第十一章 迎向环保的世纪
“改变到目前为止的频繁的‘拆与建’,如果能将建筑的寿命延长两倍,建设花费的能源、产生的废弃物,也都会大幅减少,这也能降低造成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任何人都知道,建筑物的长寿将有益社会。”
第十二章 日本精神
“1995年1月17日,7.2级的大地震袭击了淡路岛到阪神一带。”
“地震刚结束时,每个人都觉得‘这城市气数已尽了’,想要放弃。但是,兵库县官民团结一致的惊人奋斗精神,从基础设施的恢复到居住环境的重新整顿,将原本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的作业在短短数年间完成,让都市完全起死回生......在复兴过程中日本人表现出的出人意料的协调性、忍耐力和创造力——这爆发性的民众能量,就是日本人的实力。”
终章 光与影
极致的低造价建筑——光之教堂
由于预算缺乏,“打从一开始,我就很清楚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最后还是接下了这座教堂建筑的设计委托。”
“最后理由只有一个:就算没有充裕的资金,但这里有真心希望教堂能够盖起来的业主,也就是信徒们。”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作‘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光与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来,从中学习到的一点属于自己的人生观。”
P.S. 这本书中所有关于安藤老师的肖像照片,都是由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惟拍摄的。不得不说,荒木经惟是我见过的第一位突破了人像摄影构图法则,而又拍摄的非常自然、和谐、生动且直击灵魂的人像摄影师。他的作品真的值得我们晚辈认真学习领悟!
小翔叨逼叨:
没想到,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把建筑世界也总结成“光与影”,这与摄影是一样的。人生就是光和影的交织,就像这本书封面的那句话:“面对严酷现实,坚强活下去的韧性。”是的,只有突破阴影,才能找到光明。
学习摄影,相比起学习建筑学要简单一些。摄影是一个门槛很低的高科技艺术,现在连手机都能拍出质量尚可的作品。但是,学习了一定的知识、阅读了足够的书籍以后,我认为摄影是一门广度和深度都不好预测的学科。首先,它是艺术也是技术,是以科技为依托的年轻的艺术。其次,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光学、电子学、编程语言等科学,还承袭了一部分绘画的艺术标准和原则,同时它能与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领域产生交集。
上世纪最著名的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曾经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You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 You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pictures you have seen, the books you have read, the music you have heard, the people you have loved.)”
只愿我们所有出去拍照的人,归来的时候,还记得自己当时拿起相机的初衷。
注: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