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老王又约我出去吃饭了,自从她工作变得忙碌起来,整个人总是处在要“爆炸”的边缘。原来她的上司今天早上来了又给她布置了好几件事情,而她自己手里还有一些今天上午需要完成的工作。刚坐下老王开始跟我抱怨她这个领导,向我抱怨她的上司不懂得安排工作进度,把一些不是非常着急的事情都安排在今天上午。自从老王换了这个新上司之后,连我都可以感受到她在巨大压力之下,老王在抱怨完工作后又说最近经常觉得烦躁、胃疼,就连头发似乎都掉得多了,她戏言压力秃算工伤吗?说完我们一起哈哈一笑。
可压力秃这件事情并不是老王杜撰出来的,如今随着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对于职场人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对外发布过《拯救脱发趣味白皮书》显示,在阿里零售平台购买植发、护法产品的消费者中,90后比例占到了36.1%,80后占到38.5%,这说明一大波刚进入职场,和已经成为职场中坚力量的青年,正在被脱发问题困扰。其实在娱乐圈,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星在高压之下呈现压力秃的状态,小S就曾经在微博吐糟说,自己压力太大了,疑似秃顶,只能看侧面了。
那为什么现在很多职场人在压力之下会呈现亚健康的状态呢?主要原因是心理韧性太低。高杉尚孝在他写的书《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中提到了心理韧性这个观点,高杉尚孝曾经在麦肯锡、美孚石油等企业担任过咨询顾问,曾经写过《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那他在精英的思考习惯这本书中提到的心理韧性到底是什么?
心理韧性是指在压力下,处理思维和情绪的能力,通俗讲就是在压力下的抗打击能力。很多职场人知道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素质,却会常常忽略自己抗压能力的提高。我的朋友老王在领导的高压之下,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在工作上会无法保质保量完成领导的任务,在身体上因为焦虑产生了胃疼等不舒服的感觉。而那些在职场中心理韧性强的精英们,不但可以抗住压力,还可以抓住压力中的机遇完成自我升级,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俗话说得好,鸡蛋从外打破是事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很多人都羡慕马云的成就,其实马云在年轻的时候就呈现出了比较强的扛压力能力,马云虽然从小对英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却数学天赋极低,曾经三次参加高考,均因为数学的分数没有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可他从来没有主动放弃过,哪怕是在蹬三轮给杂志社送书时,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心愿,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之后获得了进入本科大学学习的机会。那在不利的环境中,他们是如何做到抗住压力坚持自我的呢?
一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对方的情绪影响到自己。在职场上当面临很多工作的时候,在高压状态下,人自然会感到紧张,如果上司的态度不佳,下属会更容易陷入焦虑、烦躁等各种负面情绪中。对于职场人而言,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那这些负面情绪堆积过多时就会内化成身体的疾病。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呢?首先应该承认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当这些坏情绪来临的时候,给自己摁一下暂停键,不让这个坏情绪,尤其是来自上级、同事等的坏情绪影响到自己。
意识到了坏情绪的存在只是简单地第一步,那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当面对压力、领导的批评等事情时,有的人觉得无所谓,处之泰然;有的人则会觉得焦虑不安,仿佛天塌了下来。在心理学上称之为ABC理论,当外界有事情刺激我们的时候,心理学上把这个刺激定义为A,那么B就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的人会把领导的批评解读为一种善意的提醒,有的人则会解读为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质疑等等,当我们产生了这些不同的思维结果,直接导致了C的不同,C在这里指的就是我们的情绪、行为等等各种反应。
而那些职场精英们与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B和C的不同,我的朋友R姐很少听到她抱怨压力过大,可从她平时的交流中却可以学到很多应对压力的方法。职场中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批评,尤其是来自领导的批评。一些职场老员工会觉得非常没有面子,甚至会对自己犯的错误产生排斥心理。而R姐会常常劝我在面对领导批评的时候,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从客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事情,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情绪加入其中。在《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出了一种类似的“必须性思维模式”,陷入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把领导的要求当做自己必须去完成的事情,例如有的人在面对领导批评的时候十分抵触,就是因为他们把工作做到完美当做自己必须去完成的事情。朋友R姐就非常善于从上帝视角来看待一些事情,在面对指责的时候,会从双方去思考这件事情,理解对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的不好的影响,从而会减少自己面对批评的负面情绪,减少自己的不舒适感。
第三降低要求,把“必须”变成“愿望”。单纯把自己从不良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必须型思维模式”,要把必须转换成愿望。每一个职场人都希望自己越做越好,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回报的。而在职场中突发情况很多,当工作量比较大的时候,要想保证每一个工作都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想的不是“我必须······”,而是“最好······”。例如我的朋友老王,当她面对如此多的工作时,她想到的应该是“我最好能在今天上午都完成就好了”。那她的内心焦虑感就会缓解不少。
当进入愿望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在面对大量的工作时,会更加冷静客观地去处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的情绪告诉你你不行。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保持冷静,把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从更加专业地角度去处理工作。
当你再次陷入压力的工作状态时,不如深吸一口气放松,告诉自己这都是负面情绪带来的焦虑,然后放下它们去奋斗,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