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本身就比较乏味,特别是对于文字繁琐,亢长难懂的文章。文字性的东西本身就让人有一种抗拒难以接受的特性在,所以对于语文学习也就没有那么浓烈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之中,余映潮老师一直在强调,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里面产生价值,要让文本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产生价值。就语文的趣味性来讲我认为还是是优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性的学科可变式的空间更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领。因此对于课堂的有效施展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课堂引导之上,一堂好课教师的体现是十分的重要的。
对于语文的课堂实践我还是觉得应该停留在听说读写上,至少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内是保持这个规律的。我今年执教九年级的语文,对多数文本都是体现在思想的感悟上,通过文本学习,去体会作者的思想,从未引发自己的思想共鸣;通过文本的学习,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以九下语文第五单元课文为例:这个单元都是剧本式的文章,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外。我竟不知道从何入手,赏析句子好像太过于干瘪。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又脱离了课件,如《天下第一楼》这篇课文,全篇课文都是采用了剧本式的对话。所以我就在想既然是剧本那就符合影片的特点,所以我就以此片课文和我们的影视剧去进行对比。虽然大家对于戏剧式的课文不熟悉,但是对于影视剧是很了解的。于是我便以此为点发问:大家觉得影视剧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很快就有同学提出: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或是主角遇到的各种问题。就这几个问题就已经诠释了我们戏剧的特点。剧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语言,动作,和神态。而这里所说的各种问题就可以理解为“矛盾冲突”带着这些特点,我利用了三节课从剧本分析,角色定位,情节划分。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在班上开展了两轮的对话表演。通过两拨人的不容表现去理解不同语气和不同的动作来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表演下来,对于情节的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的把握几乎是都能够理解了。而我在这教学之中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和策划。
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整个单元的学习好像也就没那么难了。我想这种教学是否符合余老所说的课堂实践。如果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硬塞过去。虽然这种方式和常规教学有些不同,在整体设计上比较复杂一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种方式积累的知识更加的深刻,特别是那些参与角色扮演的热人。至少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的人物形象是足够清晰的,对于情节中的角色定位是比较明确的。而这些同学的扮演,远远比我读出来要有趣的多,也深刻的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