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摧毁一个孩子?分三步。
第一步:时刻关注他的喜怒哀乐。
第二步:答应他所有的要求。
第三步:无止尽地满足他的欲望。
待孩子长大成人后,他通常会比常人更加暴躁易怒,骄横跋扈,不懂珍惜,不知感恩。
那么,你会以这种方式摧毁自己的孩子吗?
我想对于每一名父母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
2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好说话”的父母。
“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我看见小明妈妈给他买了,你也给我买一个吧。”
“好,买一个,别人家孩子都有的玩具,我儿子也不能差。”
“爸爸,我想吃肯德基汉堡,你给我买一个呗。”
“好,我女儿想吃了,爸爸这就去。”
曾几何时,我们看见别人家的熊孩子,跟父母软磨硬泡,要这要那时,都对此嗤之以鼻。
心下忿忿地想:“若以后老子有了孩子,绝不惯他毛病。”
可是,当我们迎来了自己珍爱一生的宝贝时,便会不自觉地想把全世界捧到他们面前。
于是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家庭教育准则已被我们抛到了九霄云外。
而“孩子呼,应勿缓;孩子命,行勿懒”的新要求,则成为了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3
睿睿是与柒宝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睿睿的爸爸、妈妈老来得子,非常疼爱这个宝贝。
有一天,我家小区门口来了一个卖棉花糖的老大爷。
很多小朋友觉得新奇,都围在那里驻足观看。
柒宝和睿睿都非常想买。
可是,柒宝在我一再地坚持下,放弃了购买不卫生食品的念头。
而睿睿的父母,却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
其实,孩子在很多时候,想得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只是表明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想亲身体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
我们家长虽然要做到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却不应该轻意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诉求。
有求必应,应该是“讲原则”的。
令娃满意,应该是“有条件”的。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呢?
父母的爱太多,便会泛滥成灾
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落入凡间的天使,我们爱他们胜过爱一切。
当这爱泛滥成灾时,我们已无法理智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忘却了原则和底线。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千万别让你们的“关爱”成了贻害孩子终生的“祸害”。
听到孩子的哭闹声,便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小艺妈妈说,当小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她便会哭着吵闹。
这时,小艺妈妈会觉得很烦躁。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公共场所,小艺妈妈就会觉得非常难为情。
那个时刻的她,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熊孩子,只要你不哭了,怎么样都行。
这时,立刻满足孩子的愿望,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来二去,小艺摸透了妈妈的脾气,哭闹变成了她的法宝。
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也曾被孩子的哭闹声吵得心烦意乱呢?
是否曾为了平复自己的焦躁情绪,而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呢?
我们不应当害怕孩子的哭闹,而是应当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且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让他们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4
既然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满足的危害这么大,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呼,应勿缓;孩子命,行勿懒”的说法,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到海永不复还。
我们的爱要建立在正确的方式上,才能护卫着孩子扬帆远航。
培养孩子的延时满足能力
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劳拉·E·贝克,在《儿童发展》一书中,给延时满足定义为“等待一个更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来从事一个诱人的行为,或者获得一个欲望中的物体。”
此定义强调的是,要培养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的能力。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延时满足能力呢?
凡事“稍等一会儿”是最好的办法。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包括:吃饭、喝水、上厕所等要求,千万不要延时满足。
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当孩子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时,我们家长总会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理,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但,这样做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吗?
我认为,量力而为是最好的做法。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们今天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是父母辛勤劳动的结果。
告诉孩子们家庭的收支情况,让他们参与家庭的财务预算、开销、结算等环节。
让他们知道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让他们明白过度消费是浪费的可耻行为。
把这些道理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体谅、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而不是把一个个生活在或贫穷、或普通家庭的孩子,养育成一个个爱享受、讲排场、喜奢侈的“富二代”。
教孩子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现今社会,还有另一些父母,怕孩子在丰富的物质环境生活中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
所以一味地强调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刻意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然后骄傲地说:“瞧,我的孩子多棒!”
我想问问这样的爹妈:“你跟孩子有多大仇啊?”
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穿越沙漠的故事。
这么小的孩子,每天走20公里,大腿成片地起红疹子,小腿、小脚磨出了水泡。
这哪里是挫折教育?这分明是在折磨孩子!
对于一个处在成长期的学龄前儿童来说,生活本身的不如意就是挫折,教他们学会正视、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挫折教育。
5
孩子是承载着我们希望的天使,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还要注重习惯、品行、礼仪等方面地培养。
古人崇尚“父母之命大于天”的礼法,因此才会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说法。
然而在这个人人讲平等,事事谈公平的时代,让孩子完全遵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
但是,我们至少要做到与孩子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不应当让“孩子呼,应勿缓;孩子命,行勿懒”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不要忘记“过犹不及”的道理,恰到好处的爱,才能助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