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要把知识当作什么?我要把知识当作工具。求知的过程既满足了当下,增加的想法拓宽了视野,通过知识的工具去帮助我理解与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世界。或者文字才是工具,一字一字,一枚一枚,组成草木楼阁狐仙魅影,承载他的思想,寄情我的幻乐。
人类社会的第一阶段:用神学来解释世界
孔德最早建立的社会学,主张人类的社会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依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孔德把它们命名为——第一是神学的,第二是形而上学的,第三是科学的。这三种不同的社会,牵涉到在不同的时代人类用不一样的方式来解释世界。
在第一个阶段,人们把世界看成是有一个神或者是一群神,用超越人的力量,尤其是超越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创造、管辖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有对于神的信仰?这就牵涉到因为在现实当中,不管是自然的环境或者是人为的环境,都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人们为了要处理高度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当中得到安慰,所以需要有神作为保障。
不过,神的观念能够给予人的安慰,其实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把这种不确定性推到神的身上而已。我们对于神的意志,仍然是无法理解。所以神可能会做什么,我们仍然是感觉到高度不确定性的。这是将当下现实错乱现象所产生的不安,那种害怕跟恐惧,把它转写成为另外一种对于超越神的能力的恐惧。
以恐惧代替恐惧,只不过是让我们可以膜拜上帝、向上帝祈祷,让我们的意志、我们的专注有一个中心。但是它能够真正发挥的现实作用,当然相对是有限的。在这种状况底下,人是渺小的。尤其是针对超越的“灵”,人只能够膜拜,只能够祈祷。
形而上学阶段:用哲学取代神学
这第一阶段的解释,没有办法让我们真的那么安心,所以人类也就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神学解释的阶段。接着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阶段,孔德把它称之为叫做形而上学的。我们可以不必太拘泥于这个名词,我们理解他所试图要描述的是,人不再依赖神,而人对于自我的能力,多了更多的一点信心,用哲学取代了神学。
哲学对纷纭的现象进行整理,然后猜测、虚构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应该有一些统合的原理原则,把这种原理原则给架构起来。在哲学的讨论上,让我们相信,所有一切生物的背后,有一种生命的基本原则;在所有万物变化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变化的原理原则。
哲学一直在寻找管辖纷纭现象背后可以来统合的几条原则,把这么复杂的现象整合、缩小了,那就可以产生另外一种安心、安定的作用:你不再需要一一地去认识,一一地受到这些纷纭万象的冲击、刺激,而是你可以只需要知道这几条基本的原理原则,用这些原理原则来面对这个世界。
不过孔德也对第二阶段提出了他的批判。第二阶段这种解释的方式最麻烦的地方是,这提出来的许多的原理原则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于是才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那是科学的阶段。
科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都是试图要在自然或人文的纷纭现象后面,去寻找归纳规律。可是科学的态度和形而上学最大的差别就是,明确地去除虚构、猜想、悬想,不再想象各种现象背后一个统合的规律原则,而是如实地看待、具体地看待,探测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只在具体的层次上面去形成事物关系之间的道理。这是科学的态度。
进入到科学的态度,最大的特色是可以经得起考验的,没有任何不能被考验的来自于悬想或虚构的东西,它是非常具体的。A物和B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A、B、C物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用这种方式构成了科学。
对孔德来说,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几乎必然的规律。人如何从一种比较愚蠢、比较原始,也就是比较无效的用神学来解释世界的模式,进入到你可以放掉神,不需要依赖神,不需要一直不断地揣测神的意志,这样不安的恐惧(的状态)。我们有哲学,我们有形而上学所给予我们的原理原则可以把握。
然而,因为哲学、形而上学的解释带有太多的想象,有很多的矛盾,再加上不一样的人有不同的猜测,有不同的虚构,他们不可能通通都能够一致的,这产生了根底的混乱,于是需要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明确的科学的阶段。
人类学问的科学化:从非生物到生物
因应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人类的历史必然经过这三种不同的阶段。更进一步,孔德整理,那不同的知识学问,也就有相应三种阶段不同的变化发展。所以他将人类的知识历史,运用这样的一个原理原则,做了另外一番的整理。
人类的历史发展,于是就可以被看作是科学如何一步一步改造、征服不同学问知识领域的过程。有一些学科、有一些现象是相对很容易科学化的,比如说数学。
数学这个领域是最快就科学化了,2+2=4,3×3=9,这样跟具体事件当中明确对应的东西,你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就能够掌握。你不需要一个神来帮你证明,让你知道说两样东西再加上两样东西永远都是四个。你也不需要一个上帝,你也不需要一个形而上、悬想的原理原则去探索,去主张每一堆有三个东西,这三个东西有三堆,加在一起,那是九个。所以像数学这样的东西可以快速、而且非常早就科学化了。
针对具体的物产生这种科学的关系,物理也是很容易让我们有这种科学的态度,所以被科学早早就转化了。
科学最早可以转化的领域,有共同的特殊性,那就是这是无生物的领域,无生物的世界比较容易被科学化。要研究的是无生物,是inorganic(无机的),这也就联系到那不是有组织的。无生物非生命组织的现象,可以导向科学,被科学给转化。在人类知识的变化当中,于是就需要一个重大的突破,那就是怎么样从研究无生物世界当中所得到的科学态度,可以把它运用研究生物、有生命的物体上面,这里产生了生物学。
科学的生物学,也就是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能够来研究植物、动物。它仍然是依循着科学的态度,观察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去形成关于关系的原理。这是科学态度,这是科学方法。
用科学方法研究生物和用科学方法研究矿物、石头、建筑,毕竟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法呢?在这里,人类知识花了很久的时间,才终于完成了重要突破。
研究数学、研究物理,非常简单的,孔德提醒我们,我们都是用分析的。分析,最简单地说,处理无生物的时候,都把它拆开来。拆开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弄清楚了,再把所有的部分架构在一起,形成了整体。在科学的分析方法上,你去研究一个陶碗,你去研究圆周跟半径之间的关系,到底什么是圆;接下来,你去研究什么是立体;接下来,你去测探这个陶碗,它的高度跟它的体积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把这些特质特性都累积研究过了之后,加在一起,所以这个陶罐的研究也就形成了。一张椅子、一栋房子,都可以用这种分析的方式来处理。这就是科学方法当中相对比较简单的,它的原则是部分先于整体。
然而这种科学方法,却很难应用在生活的研究上。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生物因为有生命,所以你不可能把它先切开来来,然后再进行研究。因为生物一切开来,它就死了。一块一块地研究,最后拼在一起,它仍然不会是原来的生物,因为就缺了生物的最重要的特质,是有生命。有生命,才是生物。
生物少掉了生命,少掉了生命现象,就不再是生物。可是你把生物用分析的方法,一拆开来,生命就消失了。所以你研究的,那就变成了死物,而不再是生物。所以这里需要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上态度的跳跃,也就是如何看待程序。
研究无生物,基本上是部分先于整体。但是研究生物的时候,却是整体先于部分,整体高于部分。我们不能把一个一个部分单独切开来,独立起来进行研究。个别地研究部分,最后是拼不出生物来的。
借由这种方式,孔德要讲什么?他认为还原人类知识史的变化,我们就可以体会、认知,为什么人类社会早早就存在,但是却到19世纪,才出现了以研究人类社会作为主旨、作为范围,也作为使命的社会学。因为社会学(sociology)是最困难的。社会学要研究的是有机生命(organic beings),不只是有生命,而且是有意志的生物,而且是这些有意志的生命所组成的团体。
科学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地等,慢慢地发展。先懂得了如何研究抽象的数、物理、无生物,经过生物学所产生的这个必要的转化,接下来懂得用综合的方式,而不是用分析的方式,来研究生命,来研究生物。
到这里还不够,还要花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努力,才能够将这一套综合的方法,综合的新的科学方法,经过不断地精炼,以至于综合的科学到一定的程度,能够更体认到,能够更掌握总体高于部分。用这种总体先于部分、总体高于部分的基本原理原则,来看待社会,研究社会。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研究社会就和研究生物一样,你不能用分析的方式,而要用综合的方式。在综合的过程当中,总体比部分更加重要。孔德进一步退出历史的作用,因为历史也就是一个时间的总体。
当我们在讲社会基本的特性时,是总体高于部分,你就会发现,总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这是孔德要特别提出的。
一种是社会学的其中一条支脉,他把它称之为叫社会静力学(social statics)。什么是静力学呢?那是研究在时间当中,不受时间影响、静止的、当下的社会。那就像在研究生物的时候,研究一只猫。你把这只猫抓过来,研究这只猫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存在。他可以用这种方法,把社会当做像是一只动物,一个生物,去分析、去认知、去理解,它的各个部分到底是用什么样的综合的方式,来形成这个生命、生物。
用这种生物学的比拟方式来看待社会,到后来,发展出现代社会学里最庞大的这一支,我们把它称之为叫功能学派,或者是功能论(functional lesson)。这很容易理解,功能论的思考模式,就像研究一只猫,各个不同的部分把它综合在一起。
我们会问,猫的尾巴是干什么的?它在跳跃的时候是平衡用的,它在外观上面可以表达情绪,这都是尾巴的功能。
猫的爪子,我们要如何解释?研究猫的爪子,它作为一部分,它什么时候收进来,它什么时候放出去,它跟猫的脚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是爪子有什么用?一旦我们体会认知、可以描述爪子有什么用——有防御的功能,在攀爬的过程当中,可以帮助猫附着等等,它有威胁的功能——有这些功能,我们就可以解释,猫爪,包括猫的脚掌为什么会有软垫。软垫要干嘛?软垫的功能,一方面可以让猫没有脚步声,隐匿它的行踪;另外,软垫可以帮助它,在跳跃下来的时候,缓冲身体所受到的震动。还有猫的毛皮,猫的耳朵,猫的大脑,我们用同样的一种方法,描述这只猫各个部分和它总体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整只猫的所有的部分组成了一个有机,而且我们可以理解、可以掌握的总体。因为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功能,只要弄清楚功能,就能够形成这个整体的生物的图像。
刚开始的时候,孔德先发展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分析的方法。这个社会分析的方法,也就是把社会各个不同的现象,先探索它背后的机制,再分析、探究这个机制在维持社会组织,维持社会运作上,它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所以也不意外的,在现代社会学里,很早发展出来的就是功能学派,而功能学派其实就对应到孔德的社会静力学。
不过,孔德在他的社会学概念底下,除了提出的静力学(Statics)之外,他还提出来另外一个领域,那称之为对应的社会动力学(Social Dynamics)。社会动力学比社会静力学更重要,尤其是联系到马克思如何看待社会,马克思如何解释社会,以及如何解释社会各个不同阶段的变化跟演进。所以我们在下一期的节目当中,要进一步地,继续为大家介绍孔德所提出的社会动力学,再联系到马克思他的思考跟马克思的修正。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以上章节来自看理想APP,杨照《你好,马克思先生: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
注:我把杨照这一篇章复制粘贴在这。如果你把它看完,我不知是你的幸还是不幸。我对知识的看法如八分节目所言,它不一定成功,不一定有用。我并且认为知识也不一定就点亮了你的世界,比如如我认识的人中,不需要书本或当下的知识节目,而在生活中忙碌并安乐的人就很幸福。比如一个在宗教信仰中已经快乐一生的人。比如在哲学的世界中已经收获满足的人。所以我要把知识当作什么?我要把知识当作工具。求知的过程既满足了当下,增加的想法拓宽了视野,通过知识的工具去帮助我理解与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世界。或者文字才是工具,一字一字,一枚一枚,组成草木楼阁狐仙魅影,承载他的思想,寄情我的幻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