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做家务,我和娃在院里洗衣服。我蹲着洗衣服,想着一会儿就洗完了,没有拿板凳坐。可随着时间增长,感觉越来越累。这时娃在旁边欢脱地跑来跑去,不时来撞我一下,再趴到我身上。他这么一撞一趴让我很难受,想发火。我强忍着怒气跟他说,“妈妈蹲着洗衣服已经够累了,你再撞着趴到我身上,我会更累,并且可能摔倒。能帮妈妈拿一个板凳来吗?
但娃还是依旧不回应,我行我素。而且我越是着急烦躁,他越觉得好玩。
看到这,你会不会觉得娃没有同理心,不理解大人的辛苦,不懂事不听话?其实有时我也会这样想,但转念会告诉自己,看事情本质。我更愿意相信他想引起我的注意,全身心陪他玩耍。毕竟他不上幼儿园,家里没有其他小朋友,而妈妈要忙工作,真正能陪他的时间很少。
当意识到,娃就是想让我多陪陪他。而且之前只是跟他陈述客观的事实,孩子没有什么清晰地感知到需要怎么做,反而会觉得好玩,而继续调皮。如果想要达到期待的效果,就要引导孩子为共同的目标来行动。
这时停下手中的工作,转过身抱住宝贝:"你想让妈妈陪你一起玩,对吗?他认同地点头,"但是我们要先洗完衣服再玩,前提是要互相配合。你和妈妈合作,帮助我做些能做的事,减少洗衣服的时间。刚才的你一系列动作,只会延长洗衣服的时间,而且过程中,因为你的打乱,妈妈会更加着急,甚至对你发脾气。"
"但如果我们相互配合,你帮妈妈端小盆儿,有了你的帮助,我们会更顺利的完成家务。快速完成后,就能一起玩,我们是不都很高兴?"
这么一沟通,娃真的不再捣乱,并且积极提供帮助,运用正向的引导和父母耐心感知孩子的想法,把"捣蛋鬼"变成"小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