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木风
01
那年高考结束,我考上了大学。
从学校拿通知书回家,我松了一口气。想想高中三年到现在终于可以有了个了结,一切来的太不容易。
回到家,我妈拿着我的通知书左看右看,看到通知书上的的确确是我的名字,也松了一口气,她的陪读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
我妈在县城陪读了八年,从我小学五年级一直到高三。先是把我哥送进了大学,现在我转眼间也快要进入大学了。
八年的时光,到底改变了什么?
也许是周围的一切变得太自然了,以至于我当时竟然毫无察觉。
但现实就是事实:我在长大,而我妈在变老。
02
陪读,是我们那个地区的潮流。作为一个教育大县,不管大人再怎么忙,到了自己的孩子上中学,也得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
我们家在农村,在县城里没有房。所以不得不在县城一中附近租了八年的房子。
现在每次回家去逛母校,还会路过当年那间住了八年的房子。
有时坐在台阶上,远远地看着那座房子的门,有些记忆就会像冬天的雪花一样,向我飘来。
仿佛还能听到我妈在厨房里用锅铲炒菜声,每天早上我妈叫我起床上学的“狮吼功”还有我妈每天下班回来电瓶车的鸣笛声。
好怀念这些关于母亲的声音,它让我觉得生活是有温度的。
我最近在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面有关于“记忆”,有段很美妙的解说: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一个自动摄影箱。人的“当前”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记忆是为了生活,我是留恋那段生活的。
03
我当过“童工”,是我妈让我去的。
我很感激那次的“童工”经历,也许没有那次经历,后来的我根本不可能考上现在的大学。
记得上高一那会,自己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觉得很不适应。学习上有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很笨,什么都学不会,便开始对一些新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当时骗自己说是为了解压,其实是在逃避现实。
这些兴趣极大的影响了我的学习,经常上课觉得困得不行。结果可想而知:期末考试全科崩盘。
当我妈知道了我由于贪玩,成绩一落千丈。她也没说什么。可当时的我觉得对我妈有愧疚感:她天天起早贪黑的上班,还要照顾我的生活,她每天太累了,而我却太不争气。
她没上过几天学,当时在县城里找工作也不好找,所以只能去做苦力活:建房子、修路,她都干过,工钱也少。
期末考试过完就是暑假,那阵子她正在一个修路队里做活,具体工作就是给那些长工们拿拿器具,给路面清扫和浇水。
她决定带我去修路队做活,刚开始我还感到很新奇。拿着水管高兴地给路面降温,到处跑前跑后给别人拿工具。
可没过一会我就觉得汗流不止,两腿有些发软。我妈在不远处默默地扫着地,突然一抬头,看见我的狼狈样,连忙要我去阴凉地休息会。
可能是随我妈的那股子倔劲,我最后还是勉勉强强干完了半天活。
那次的干活经历给了我的触动不小,回到家后,我自己在心里面默默达成了一个共识:还是读书好!
我想,这也许是那天母亲想让我去知道的。行动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
妈没读过几天书,不知道书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那些什么大道理,但那次的做工经历却比那些大道理让我受用。
04
现在我在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北方上大学,每年只能寒暑假回去。
但在学校,我通常会每周给妈打几个电话,唠唠家常。
现在我妈有时都嫌我在电话里啰里啰嗦的,但我一点都不准备改,依然做我的“唐僧”。
我会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跟她说“一个人在家吃饭不要随便应付,不要天天上班,要上几天歇几天……”
电话那头,我妈总是佯装生气的一遍一遍回复“知道知道”。
现在想来,生活其实是循环的。
从小,我妈在我身边,我嫌她整天啰里啰嗦,告诉我天冷要加衣服,在学校不要和同学打架,遇到长辈要问好……
长大了,我不能常在妈身边,我也开始了“唐僧模式”:一遍一遍跟她说怎么用微信发消息,怎么搜自己想看的电视剧,怎么缓存视频,怎么存别人的电话号码,怎么找别人的电话号码……
这些都是小事,但妈说她总是记不住,希望我能和她多提几遍。
我也乐意配合,每次打电话都觉得电话那头的母亲像个老小孩一样,一遍一遍重复我的话,确认她没有听错。
她还是喜欢听我啰嗦的,也许只是怕浪费话费钱。但也没事,她现在会用微信发语音了。
有时一连给我发好几个60秒的长语音,有几个我到现在都没来得及去听。
“早点睡,吃好点,天冷要加衣。”
世界再大,也大不过牵挂,爱不过一句话。
其实,我心里明白:自从我和哥都去外地上了大学,妈的生活是孤单的,每天一个人吃饭、睡觉,守着家里空荡荡的房子。
时钟马上就转到五月,过年后返校就和妈说好了,这个暑假我要去实习就不能回家了,但我决定等明年寒假回家,把今天写的这篇文章慢慢读给妈妈听。
不知道她会不会嫌儿子写的文字太过于矫情?
不会的,在她眼中,她儿子永远是最棒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