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信人的人

作者: 心学和性格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0:54 被阅读100次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1]

    “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2]

    释迦牟尼曾经向数论派的阿罗逻伽蓝学习,不满意又向修持“非想非非想定”的郁陀罗摩子学习,不满意又加入苦行沙门六年[1],又不满意而创立佛教。[2]

    庄子在老子之后出生,两者都是道家,“圣人”这个词在老子那里是个褒义词,但在庄子那是贬义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5]

    墨子学习孔子之学,不满意而创立墨家。[42]

    “尽信《(尚)书》(权威书籍),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尚书》里的一篇),取二三策(两三页)而已矣。”
    ——孟子[32]

    孟子在孔子之后出生,孔子闭口不提帝位上下更迭的条件,但孟子是我见过最说更迭条件的古人。[3]被朱元璋定为异端邪说拿下[4],朱棣造反成功登帝后,借着(核发)性孟子的地位才被恢复。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6]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鞅[7]

    “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流行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局所迷惑。”
    ——歌德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8]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9]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8]
    ——陆九渊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10]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无他知。……
    良知乃吾师,痛痒自家知。
    千圣皆过影,修德不疑迟。”[11]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12]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13]
    “人不用功,莫不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14]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15]
    “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有这些不逮,所以不用迷信王阳明)
    ——王阳明[16]

    “辩论时只懂诉诸权威的人,并没有运用智慧,他仅仅运用了记忆。”
    ——达芬奇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大)禹(之)下”
    ——曾国藩

    image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弗朗西斯•培根[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0]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17]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我始终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便是明证。”[18]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嘛客是)主义者。”[19]
    “(我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
    ——(麻科丝)[20]

    “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36]

    “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命运也将我变成了一个权威。”
    ——爱因斯坦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6]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嘛科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34]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31]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只有几篇原有的哲学著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那是不行的。”
    ——(贸啫动)[33][35]

    “学海三无:无权威、无顶峰、无禁区。”
    ——黄现璠

    (指工具)“每一种军事工具在它发明的时代都被宣告为最后的权威”
    ——乔治•巴顿

    “谀附言论界的权威者我是不来的”
    ——徐志摩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

    “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
    ——李小龙[21]

    “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究柢,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
    ——梁漱溟[28]

    “你不会在任何地方看到我的雕像,不会有一个学校,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小镇以我的名字命名。我们并不是要教会我们的(任命)去相信什么,而是要教会他们去思考,去推断。”
    ——菲德尔·卡斯特罗[22]

    “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
    ——马寅初

    “权威的本质 (它的目标被减缩成通过强迫性的强加和无休止赞同的整齐划一来保护自己的永久性) 主要表现为对所有多样化、独特性和超越的不信任;存在于一种对所有未知的、摸不着的和通常是含糊的事物的厌恶;存在于对千人一面、一致性和惰性的癖好;存在于对现状深深的眷恋,在其中,呆板的精神胜过生命。它所力求的秩序不是真诚地追求社会自我组织的最高形式,以及与发展中的复杂结构相适应,而是与其相反,是一种朝向代表熵的顶峰的“最大可能性状态”的衰退”
    ——瓦茨拉夫·哈维尔[39]

    “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
    ——袁隆平[29]

    “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伯特兰•罗素[40]

    “因此,某些已经死去的,比如……,就让他‘死在沙滩上’,用不着再去‘创造性转化’。我们需要继承的,只能是确有生命力的东西。”
    “(对旧文化)抽象继承,也就是把其中的合理部分抽离出来,不要‘核桃壳’,只吃‘核桃仁’。”
    ——易中天[23]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古斯塔夫·勒庞[38]

    “却总以为老祖宗所掌握的知识在山顶等候我们。”
    ——方方[24]

    “阳明不是讲逻辑学的,他的话从严密的逻辑学角度来看,是破绽百出的,这些地方也往往成为别人对他的学说进行诘难的漏洞。”
    ——沙滩孤雁[25]

    “人们在XX中养成了许多恶劣的认知习惯,比如一说学习就翻早期经典,以为理论发展就是演绎开山鼻祖的观点,以为学了弗洛伊德就懂了心理学,以为推翻了达尔文就没有了进化论——恰恰相反,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全面批判前人的理论。”
    ——刘大可[26]

    “任何事物在它经由良知的考察之前,经由良知的观审之前,都是值得怀疑的,不论是在存在的状态上,还是在存在的价值上。
    唯有经过良知审查之后,是的便还它是,非的便还它非,善的便还它善,恶的便还它恶。才是值得坚持的。”
    ——董平[27]

    最后列一段王阳明的话:

    【原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41]

    【译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先生说,学是效法先觉者的行为,这样说正确吗?”
    阳明先生说:“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如果去人欲、存天理,就自然会以先觉为榜样,考证求索于古训,也就自然会下很多问辨、思索、存养、省察、克治的功夫。但这些也不过是要除去自己心中的私欲,存养自己心中的天理罢了。至于说‘效先觉之所为’,那只是说了学中的一件事,也似乎专门向外求取了。……[25]

    image

    来源及释义:

    [1]《增一阿含经》阿难。释迦牟尼:“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获;或卧荆棘之上;或卧板木铁钉之上,或悬鸟身体远地,两脚在上而头首向地……或日暴火炙;或盛冬坐冰;身体没水……”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六年苦行历诸难事,但为降伏诸外道故;又欲令诸众生起精进故;一麻一麦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净故。”

    image

    [2]中文维基百科[释迦牟尼]。

    [3]《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王)为轻。”

    《孟子·离娄下》“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朱元璋:“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

    “孟子辟邪说,辨异端,发明先圣之道,其复之。”

    [5]《论语》

    [6]《商君书·开塞》

    [7]《商君书·更法篇》和《史记·商君列传》。

    [8]《陆象山集·语录》

    [9]《宋元学案》

    [10]王阳明《长生》,白话来自《心学大师王阳明诗歌欣赏13例》稳度年华,新浪博客,2015年9月1日。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谁人不望得永生,长生之药何处寻)。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走遍名山与大川,鬓生白发事无成)。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微躯但被私念牵,便离大道渐趋远)。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中年以后心忽明,长生秘籍在自身)。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何用苦心炼药丹,无须坐禅补离坎)。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时空本就无终始,人生定数又谁知)?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可笑穷忙游方士,喋喋不休议生死)。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岐(世上寿星万万千,实难各各寻因缘)。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天地万物共我生,何必身外觅虚境)?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圣贤不过闪光影,求得良知得永恒)。”

    [11]王阳明《答人问良知二首》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无他知。

    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

    若将痛痒从人间,痛痒何须更问为。

    良知乃吾师,痛痒自家知。

    千圣皆过影,修德不疑迟。”

    [12]《答人问道》

    [13]《示诸生诗》

    [14]《传习录》[上卷]。

    [15]《答罗整庵少宰书》

    [16]《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

    [17]《(嘛克四)传》2000年5月,第246页。

    [18]〔德〕弗·梅林《(麻科四)传》,马稷南译,第15章,第559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56年版。

    [19]《(嘛蒽)选集》4卷第695页;《(码壳丝蒽歌四)全集》第22卷第81页。

    [20]《(嘛客丝)的自白——怀疑一切》风清扬,新浪博客,2013-03-02。

    [21]《李小龙从推广古代武术到批评古代武术》认知圣经,2018年。

    [22]《格瓦拉神话背后的黑色(针想)》胡泳,2013年10月18日,腾讯大家。

    [23]《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易中天,新浪博客,2011年1月22日。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家讲坛,也有说抽象继承。

    估计指冯友兰发明的“抽象继承法”。

    [24]《〈(杠)目〉的荒唐与可笑》新(欲四),2011年3月12日。不知道这个“方方”是不是方舟子。

    [25]沙滩孤雁《心学凶猛》,2015年1月,中国财富出版社,ISBN 9787504754998。

    [26]刘大可先生,新浪微博,2018年6月3号。

    [27]《王阳明心学》董平,网易公开课。董平是浙江大学哲学系老师。

    [28]梁漱溟在1974年9月23日因拒绝随主流而被问。

    [29]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30]《(码客丝蒽哥撕)选集》第1卷第16页。

    [31]《新(闽朱)主义论》

    image

    [32]《孟子》战国•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著。

    [34]《(矛啫懂)选集》第5卷第297页。

    [35]《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

    [36]《(烈凝)选集》第二卷142页。

    [37]写于1963年11月。《东湖影响世界——(贸则董)在东湖梅岭的日子》中国(功参挡)新闻网转发《湖北日报》,2013年12月26日。

    [38]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39]《致胡萨克的公开信》

    [40]《自由思想的十诫》,1951年。

    [41]《传习录》

    [42]《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欢迎您在简书点关注支持我,都是干货)


    1. [亚里士多德],维基中文语录。争议见语录。

    2. 李秀云《西方文论经典阐释》,中央编译局,2015。

    3. 比他更早出生的达芬奇说:“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迷信人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h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