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书的时候曾经有个小小的发现,我发现我喜欢的一些作家都有对某一类音乐的爱好,比如村上春树喜欢爵士乐,余华喜欢古典音乐,王小波两者兼有……
他们曾在著作中表达对某一类音乐的理解和喜好原因,除了兴趣爱好,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似乎在音乐中参悟了写作的奥义,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看余华的长篇小说你似乎能品尝到他文学风格里类似古典音乐的那种力量感和厚重感,村上春树的文学风格则是有种爵士乐的高雅和摩登品味。
做为一个九零年代出生的人,好像从小接受的音乐熏陶都是流行歌曲,初中时候正赶上被后来称作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网络还没普及,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都买了随身听,或者MP3,那时候仿佛是雨后春笋般,能听到很多优秀的歌手的新歌,初出茅庐的优秀歌手层出不穷:JAY周,林俊杰,王力宏,SHE,陶喆,蔡依林,梁静茹……
那时候很多歌曲都是第一次听到,都是全新未拆封的感受,好像是看一本新书,看完以后全身都像被一股暖暖的电流击中,心潮澎湃。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最酷的男生听的是周杰伦的《千里之外》、《十一月的肖邦》,班花最常听的是光良的《约定》、飞儿乐队的《我们的爱》,其他人各有所爱,班级晚会之前每个同学都偷偷练一首歌,厚着脸皮当众演唱……
九零后应该算是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一代,相比现在网络的普及,却越来越听不到曾经的那份单纯和感动。
可能是受到听流行歌曲的影响,那时候我的阅读兴趣也逐渐从网络小说和杂乱无章的随机阅读过渡到开始看一些有名有姓的著作,像期待新专辑一样期待新书,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和兴奋。
后来随着年月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青春不在,对新事物也感到乏味,成长就是一个慢慢变老的过程。
直到2017年有一档嘻哈歌曲节目,才又一次提起我的兴趣,看着一群和我差不多大年纪的说唱歌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摧枯拉朽般的对音乐进行着全新的革命,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
当然,后来革命失败,历史被胜利者改写,从那些失败的歌手身上仿佛看到了失意的年轻人们,想进入城堡却不能被城堡接纳的彷徨和迷惘。
对于一个听着流行音乐和嘻哈音乐长大的写作者而言,流行音乐中那种感觉会不自觉的带进写作中,也许听了嘻哈音乐会不自觉的想要挣脱某种束缚,嘻哈音乐是一种来自社会底层的音乐,虽然会有粗俗丑陋的一面,但是也有一种尊重个人尊重个性,尊重真实的态度,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好品质。
世界终将掌握在新一代的手中,在牢笼里关的太久,我们是不是也成为了这牢笼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