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从仙降大坑村走出的“中书舍人”

【玉海名家】从仙降大坑村走出的“中书舍人”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3 被阅读0次

      黄氏家族在黄氏宗祠内,后面是黄养正的画像。

      《安固下桥黄氏宗谱》记载有关黄养正的章节

      明代的中国社会异常活跃。一方面,程朱理学作为文化的标准,规定推行教材、形式上限定严格的八股文,恢复科举,八股取士;另一方面,朱熹推崇“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的书法风格,受到朝廷肯定。国家诏求全国能书之士,入翰林院,授予“中书舍人”,成为朝廷任命的书法家,受百姓们敬仰。

      明初,在朝的士大夫——瑞安人黄养正正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呈“台阁”书风,结构匀称,点画工整,以书艺出众而任官职。在当时,朝廷碑刻宫殿坊匾多为他所写。

      黄养正的字代表官方书法的书写模式和审美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他出身瑞安哪里?他的一生曾发生多少故事?他的书风代表怎样的一个时代?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他的墨迹碑刻留存呢?

      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多处探访,试着追溯500多年前一个瑞安人在明代历史上的辉煌。

      从大坑山

      荒芜的墓地说起

      从市区驱车往仙降方向行驰,经过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来到该镇的大坑村,这里就是黄养正的出生地。据清光绪廿五年己亥(1899年)重修的《安固下桥黄氏宗谱》(残本)记载,黄养正世居瑞安来暮乡大坑里,自幼善书,7岁后随父亲黄潮光到南京生活。书中所记载的“来暮乡大坑里”就是现在的仙降镇江溪大坑村。

      大坑村老年宫坐落于该村的中心。下车后,记者向宫里聊天的老人打听黄养正,耄耋老人洪清梅说:“黄养正公啊,我晓得,是我们大坑村人。我打小在大坑山牧牛,就晓得那里有他的坟墓,但那时候的坟墓早已被人破坏了。”

      在座的老人也七嘴八舌,纷纷表示偌大一个坟墓早已被盗墓者毁坏,十分痛惜。顺着老人们的指点方向,记者一行人从村里出发前往大坑山,步行10分钟的黄泥路后,来到大坑山山脚。

      “诺,这块石头叫做‘潮涨岩’,很早以前因飞云江江水涨至岩下而得名。在潮涨岩下约两亩地范围内的山体,都是黄养正坟墓的所在地。”与记者同行的江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荣波、黄忠良两人指着山上一块巨石介绍道。

      现在我们见到潮涨岩早已与潮水没有了关系,潮涨岩下的坟墓也成为树木与水竹杂生的所在,500多年前那座占地两亩的墓葬群建筑呢?

      “听说至少有3次不同程度的盗墓,使坟墓荒芜成这样了。盗墓者认为这是黄养正的衣冠冢,陪葬的东西肯定不少。听老人们说,盗墓时曾盗出一个黄金的头盔。”黄荣波说。

      记者在寻访途中,遇到马屿镇冯桥村村民黄益巧,今年74岁高龄的他热心黄氏宗族文化。“大坑山的黄养正坟墓虽然很早就被当地人知晓,但直到近五六年时间,黄氏家族的子孙才关心起来。”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大概在2005年,我们重修黄氏宗谱时,大坑山才特别被黄氏子孙所重视。虽然现在坟墓还荒着,但我们有信心重整,温州市里还特批成立江夏文化研究会,专门研究黄氏文化。”黄忠良说。

      宗祠里的画像和宗谱里的记载

      顺着祠堂深邃的大院、威严的殿堂,我们看到先人们一代代传承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翻开宗谱,我们会见到血脉的伸延与家族的密码,如何世代相传,展现其生命力。

      记者有意打听有关黄氏祠堂和宗谱细节,在村民热心指点下,很快有了眉目。黄益巧带着记者来到仙降镇对岙村的黄氏宗祠,告诉记者:“这里还有黄养正公的画像呢。”

      画框里的黄养正像一幅正襟危坐,身着大红大绿,摆着端庄官架子。那慈眉善目的神情给人一种亲和力,留下深刻印象。

      翻开距今100多年的黄氏宗谱《安固下桥黄氏宗谱》,有一段文字十分详细地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卷首记载,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仁宗皇帝给征仕郎中书舍人黄养正家人赠封。赠其父黄潮光为征士郎中书舍人;追赠其母金氏为孺人;赠其继母刘氏为孺人;封其妻潘氏为孺人的共5道敕命(除了第一道敕命缺损了9个字之外,其余都能辨认无误)。

      皇帝为一位在朝为官的书法家家人进行封赏,黄养正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这个“中书舍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连整个家族都因此而光耀?

      记者电话采访了浙南谱牒收藏研究中心征集委员、《黄淮文集》主编、温州“永嘉黄氏宗族史”的研究学者黄永陵。他表示,“征仕郎”在明朝是个从七品的官阶,“中书舍人”则是为皇帝起草有关诏令的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很像是皇帝旁边的高级秘书,”黄永陵说。

      因为“善书”,被授为“中书舍人”

      如果想当官,必须考取进士,可在明朝,一般布衣善书者,就可授以中书舍人。所谓的“善书”者,可绕过科举而得官,书法成为科举之外的得官门径。可谓“以书取仕”。

      这类中书舍人可加衔,一般不能升迁。明成祖永乐年间特别重视书写人才。有个叫朱孔易的人,因为“成祖尝召书大善殿扁,举笔立就,深荷嘉奖,即日授中书舍人。”据说,明成祖听说朱孔易“方丈字”写得很好,遂专门召见,命他当场书写“大善殿”匾额,朱孔易当着皇帝的面,手执巨笔,不慌不忙,濡墨挥毫,不一会工夫,一副“矩度风韵,伟然杰出”的大字匾额就呈现在皇帝面前,成祖龙颜大喜,即日封他为“中书舍人”,这是成为我国以书法精妙而获得官职的第一人。

      之后,皇帝又挑选28人专门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并让朝廷中的温州籍官员黄淮带领,还拿出秘府所藏古代名人法帖,供宫廷书家学习。

      《明史》记载:“黄养正,名蒙,以字行,瑞安人。以善书授中书舍人,累官太常少卿。殁赠太常卿。”

      清嘉庆《瑞安县志》还记载黄养正这样一段事。朝廷宫殿榜署,多出其手。宣宗尤爱之。1437年黄养正父亲去世,乞假南归,宣宗皇帝手执诗赋以赐之,并令节哀早日还京。

      “执手赋诗以赐”以及给黄养正的家人赠封的事,无疑说明黄养正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受皇帝喜爱的程度。黄永陵说:“黄养正7岁随父到南京生活。受父亲熏陶,博学工诗文。永乐中,黄养正被皇帝召见授中书舍人,后入翰林进学,受宠于洪熙、宣德皇帝。”

      这样一位瑞安人,在明朝社会还留下多少脍炙人口故事呢?他的书法作品还有多少留存至今?当今的书法界对他的书法又有怎样的评价?请关注下期人文版推出的《黄养正:登上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巅峰(下)》

      黄养正名片

      黄养正(1389年—1449年),名蒙,又名黄梦,字养正,号志彀,黄潮光之子,世居安固县来暮乡大坑里(即今仙降镇江溪大坑村人)。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官至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当时朝廷的碑刻、宫殿坊匾大多系他所书。

      自幼聪明伶俐,人称他过目不忘之能,善于书画、工诗文、任国子监学正。正统七年(1442)任太常少卿。卫驾死,天顺初追赠太常卿。《忠贞录》附录之《奉常黄公传》记其事迹甚详。传见《明史》卷一六七附王佐后。

      首都博物馆藏黄养正等人宣德九年(1434)四体书写的《孝经》,黄养正以正楷书写《孝经序》,字体端正,整洁规矩,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一)》。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二赋后有黄养正写于正统壬戌(1442)十月的行书题跋,娴熟而秀丽,颇见功力。黄养正《跋苏轼洞庭春色赋》(局部),吉林省博物馆藏。温州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一幅四尺对开的绢本山水画。 (记者林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从仙降大坑村走出的“中书舍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p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