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诗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自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才高艺广,常常超过;子夏笃信谨守,常常不及。”子贡又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咯?”孔子说:“就不合乎中庸之道来说,超过和不及完全一样。”
子张与子夏都是孔子弟子成绩较为突出的人。子下长榆文学,做事谨慎,曾有学而优则仕,事而优则学等著名论点;纸张深思,好学而思想偏激,爱走极端。孔子对学生身为了解,并通过对学生的评价阐明了自己的适度原则。这就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具体解释。孔子从坚持中庸之道的标准来看,超过和布吉就不合乎中而言完全一样。孔子认为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境界。为人处事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都是偏离目标,不能中的。
中庸在孔子的思想和整个儒学家学派里,既是很高深的学问,又是很高深的修养。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凡是太过分与未达到效果是一样的。
中庸人生是一种特别可爱、又特别有趣的人生,在上雨下左右,前与后之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为人处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月圆易亏,物极必反。凡事要有余地,还有反败为胜的一线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