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清叙语》54:穿越恐惧的迷雾,用“心”做选择

《万清叙语》54:穿越恐惧的迷雾,用“心”做选择

作者: 心喜欢生0003 | 来源:发表于2022-08-12 00:02 被阅读0次

    人有三大基本需求需要被满足,即存在、连接、被认同,分属于三个不同层次。存在,即活着,是最底层的需求。负性情绪是失控的欲望,死亡消解了生命的存在,对生命毁灭的耐受性不足,从而产生一种失控性反应。就是恐惧。恐惧不仅是整个负性情绪的根源,也是整个人格塑造的根源。人只有在安全感的前提下,才敢于建立关系的连接,敢于行动,敢于失败后做总结,或者说一个人敢于面对死亡才能获得恐惧感的释放。

    死亡是可以逃脱掉的吗?死亡是从胎儿孕育到百岁老者之间就不断发生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经历太多的生死无常。人类作为有思考、有情感、有灵性的群类,我感觉恐惧更像是从人格结构到“心”的距离感受的建构。一个小婴儿刚来到这世界时,他没有认知评判,没有稳定的情绪情感,更谈不上固定的行为模式,他就是一张白纸、一块白玉,他光景地来到世界。如果他运气足够好,在“心”的基础上,添砖加瓦的认知和情感都是积极应对模式,他很快就会发现死亡是逃脱不掉的,可能一想到死亡就会引发莫名的恐惧和焦虑,当和这种情绪呆在一起时,可以探索一下这背后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一种长生不老的妄想。既然是妄想,就是不合理信念,这不是“心”的需要,前念不生即心。心是本体,心是自然的律动,心是不会妄想长生不老的。当有了这样的觉察和探索,不断地和死亡焦虑呆在一起,对恐惧的耐受性不断提高,逐渐回到本体的心,回到自然的律动,恐惧也便开始消失了。那个“心”和认知评判之念之间的中空距离被压缩了,因为少了认知扭曲这道程序,用“心”做选择的能力得到几何倍数的提高。

    在我学习心理学之前的前半生,我一直有一种妄念——我想利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的多一些人生体验,甚至死亡的体验。仔细想一想,这也是对死亡焦虑的一种抵抗。做财务时,想着做营销;做营销时,想做自由职业者;做了自由职业者,又焦虑收入不稳定。当我耐不住焦虑时,脑袋里又冒出想找工作的念头,这时候我觉察了一下:这难道不是在重复三年前的轮回吗?!于是我觉察到:我最需要改变的不是外部反应机制,而是内在反应机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什么从事什么事业,都是需要冲破那个恐惧的迷雾才能看清楚前面的路,太苛求稳定的背后是一种安全感的不足。如果此刻我逃离了,也许现实的焦虑能得到一些缓解,但应对模式并没有改变。如果我不逃离,既然由“心”到“认知评判”的距离得到一些消解,那么我完全可以剥离掉“认知评判”,而进入本体层面去做选择。就像跑步一样,我不用大脑思考今天要跑多远、跑多快、跑多久,就是起来就去跑步,累了就休息,跟随身体的感觉,跟随身体的律动,用心跑步。这个过程没有认知评判,没有杂念,没有恐惧。

    然后,我把跑步律动移植到读书上,我现在读书也很愉快,想读就读,想停就停,不再认知层面摇摆,听从心的声音,有一种律动的愉悦体验。

    现在,我正准备把这种律动体验移植到咨询里面,我发现开始起一些效果。当我用“心”做咨询,我少了很多的技术束缚,我不用思考要用什么技术,该怎么处理来访者的焦虑。我只是跟随心的指引,他要走,我就让他走,我不去控制他;他要来,我就让他来,我尊重共情他的需要。当我用心工作时,我的内心变得淡定,不再容易手忙脚乱。我开始能够清晰的记住来访者讲述的故事。我开始体验到“心”的力量如此之大。

    我刚毕业那年去上海工作,那个老板讲了一句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我当时觉得这么大老板讲这话很 幼稚,二十年过去了,有了一些经历之后,我才能领会这句话的精髓。事实上,做咨询也是这样,咨询的核心就是从来访者讲述的复杂的故事里提出言简意赅的不良应对模式,然后对这个不良应对模式不断的修正调整,通过一次一次的咨询去撼动这个不良应对模式,最终完成人格层面的转变吗。

    好了,我要跟随命运的律动和召唤去读书了,去录小视频了,去咨询了,去做命运赏赐我去做该做的事了。命运的神奇在于,你要敢于正视它、相信它、连接它,谁让于千万人之中它选择了我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清叙语》54:穿越恐惧的迷雾,用“心”做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tp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