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读书
《聊斋志异 王成》九万倍回报的孵化是怎样炼成的

《聊斋志异 王成》九万倍回报的孵化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觉史氏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22:27 被阅读28次

聊斋里姓王的,第一卷仨,然后要到第九卷了。

第一卷里除了《王六郎》,就《王兰》和《王成》,不算根据手稿补的《鹰虎神》,这二王互为隔壁。

不过,《王成》写得可比《王兰》高明很多了。

因为有生活。

王兰是个诈骗神医,而王成是个商人。蒲松龄父亲经商,对商人的心理和行为了若指掌,文中内在的逻辑性很强,而且,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王成有一种同命相怜的奇怪感觉。

在文末,蒲松龄以异史氏名义点评,后世也有很多种解读,我觉得蒲松龄主要想说的是商人命运的不确定性。

古代,与农业相比,商业利润要高很多,伴随的风险也就高很多。

经营农业讲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商业则要靠运气,道无道,无常道。放今天,蒲松龄也会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轻松。”

下面我们来掰扯掰扯“平原故家子”王成。

我在《崂山道士他是谁》里解释过故家子。

那么,平原王家的“故”有多么“故”呢?

刚好手头上有乾隆版的《平原县志》,查了一下,王家在明代出了俩进士,不过都非常久远了,一个在永乐,一个在天顺。最后一个王姓举人出现在嘉靖朝代。

进入清朝,别说顺治、康熙,直到乾隆朝,才出了两个王姓贡生。

明代平原王姓秀才的学业水平不咋地,修订县志时边都沾不上;参与社会活动,他们又很活跃,扎堆修庙,钱多。

总之靠举业兴家,对于平原王氏而言,那是非常久远的事情了,于是,王成的爷爷走了另外的发家之路。

文章里没有细说故事发生的年代,隐隐约约可以看出是在清初顺康之际。

因为王成捡到了一枚金钗,上面有铭文“仪宾府制”。蒲松龄又说:“王祖为衡府仪宾,家中故物,多此款式。”

仪宾就是明朝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的女婿,王成的爷爷王柬之是青州衡王家的女婿。

衡王是明成化皇帝分封给自己七儿子的。末代衡王向清廷投降,下场很糟糕,这件事大约发生在蒲松龄五岁的时候。

王成能记得家中有很多此类故物,说明到至少到他记事之际,尚未完全衰落。

仪宾府的衰落要么是江山丢了,要么是靠山倒了,而发生在衡王仪宾府的,两个因素合而为一的可能性更大,否则不至于到了仪宾孙辈,连个床上用品都没有,夫妻俩要"卧牛衣中“,也就是盖的不是被子,而是给牛御寒的草席。

山东人姓王的卧牛衣是有传统的,可以上溯到西汉,泰安人王章是个混在长安的穷学生,没钱,生病,也和王成一样,与老婆卧牛衣,要多惨有多惨。王章哭了,被老婆教训,“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大致意思是:“越难越要雄起,大男人只会哭,要脸不?”这事太过鸡汤,竟然写入了正史《汉书》。

态度决定一切。同样姓王,同样山东人,同样卧牛衣,王成夫妻俩总是吵架,都快过不下去了。由此,大致可以认为两人结婚时日不会超过七八年,结婚前,王成家至少还能过得去。

如果王成家一直很穷,那么女方的条件肯定也不咋地,吵啥吵,凑合过一辈子放现在都是常有的事儿,何况是离婚率奇低的古代中国。

如果结婚时间很长,王成的老婆也就是适应了,没气力吵架。能吵,恰好说明嫁过来后家中发生了变化,而女的年龄还不算太大,也没孩子(反正蒲松龄没写到王成的孩子)。

后文中还有王成老婆后悔自己看走眼了,“细述贫状,呜咽饮泣。”说明还没麻木,尚未接受命运无情的安排。

从狐狸的口中,我们知道它至少一百X几岁了。老家伙脸皮厚,大谈自己的情史,“百年前,与君祖缱绻”,一直当小三到王柬之死,这类话张嘴就来。

我们算王柬之成熟得早,初中开始谈恋爱,到王成遇见狐狸,也是一百一十二年前的事了。

那么,王成得多少岁呢?

假设王成因为家中起初衰落曲线不是断崖式的,破产是王成结婚后才发生的,王成此前还东挑西选,高不成低不就,晚了婚,遇到狐狸时四十岁差不多吧,如此,祖孙相差七十岁上下,是落在合理区间内的。

王成要是太年轻,则不可能王柬之亲孙子了,而后面王成出门做生意,其心理活动,患得患失,见好就收等,更像是中年男子。

如此,从史实和据文字推测,王家大约发生了两次严重的资产减持。

一个大约发生在1644年,衡王投降,王家即使不是跟着倒霉,在江山鼎革动荡不安的年代,也会遭受巨大损失。

这一次,王家从富贵人家沦落为小康之家。

这一年,王成大约十七八岁。

王成多少还认识字,说明十八岁前接受过基本教育,数学也没问题,加减法是做生意的基本知识储备。

王成对体力活,“心畏苦之”,干不了。大约努力自习过,想在新朝廷下混个功名,但文化水平不高,不足以去考生员,说明王家自那时起,已经没有持续教育投入的能力了,拿不出补习费。

蹉跎多年,年龄大了,王家用最后一点家底给他付了彩礼成了亲,此后估计王成父母看病治丧之类,让王家跌入城市贫困区,除了房子,家徒四壁,和今天焦虑的中产阶级一个样,岌岌可危的危机随时兑现成现实。

房子在平原这个五六线城市算不上什么值钱的资产,彼时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后来王成翻身有了钱,第一件事不是买房,而是买了三百亩地。

专家测算过当时养活一个家庭大约需要多少亩地。

如果按房租推算,一套房的租金大约是一个人的工资一半,养活一家人在自有住房满足的前提下,还另外需要两套房。则王成相当于买了七套房子。算有钱人了。

1644年王成17岁,到王成四十岁上下,去养鹌鹑时,蒲松龄大约二十八九岁,康熙六年。

虽然闹了一个有惊无险的三藩之乱,但大清江山砥定,斗鹌鹑也就有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迅速恢复到明代鼎盛时期的模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全民参与。

北京更是蔚然成风。

王成随便去看了看,“一赌辄数千;每市一鹑,恒百钱不止。”

一只普通斗鹌要上百元。

种苗才八毛啊。

他心动了。

旅店主人给了王成五两银子,买了几笼,因为还要考虑吃饭坐车饲料,我们算王成拿了二两银子,大约300元,按现在的鹌鹑苗算,不到400只。

这个数据基本是合理的。

要考虑到饲养的基本规模;要拿到种苗批发价格;要双手拎得动笼子.(这次王成无法再怕脏嫌累了。)

本篇不是讲一个人靠养殖鹌鹑发家致富的,那是央视7套的活。蒲松龄套路深,行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王成还要和厄运斗一斗。

怎么斗?

靠鹌鹑去战斗。

据说斗鹌鹑起源可以推到唐玄宗身上。

斗出名的皇帝则是明宣宗,除了鹌鹑,还斗蟋蟀,蒲松龄写了一篇《促织》,说的就是他。今天留有《朱瞻基斗鹌鹑》绢本绘画,画了朱瞻基在御园观看斗鹌鹑,他居中端坐,周围有宦官、侍从和童仆侍奉。方桌上置一圆形围挡,两名宦官正在斗弄圈中的鹌鹑,旁边的侍从捧着笼子,其中是备用的鹌鹑。

有空去故宫的可以看看这幅画。

画中皇帝神色怡然,没有斗鹌鹑应有的激情,何故?没人跟他赌,不刺激。

王成可是要赌的,并因此靠斗鹌鹑挣了十五两银子净利润。连上旅店老板给他的五两银子,本钱回来了一半。一两银子大约换150文铜钱,一文铜钱大约是1元软妹币。二十两不过区区3000元。

要想发财,旅店老板指了条路子,找顶级高端玩家——大亲王接盘。

康熙这年才十四岁,刚亲政,他大哥早夭,二哥理所当然要帮忙,没时间斗鹌鹑;所以大亲王不太可能是他的兄弟,更有可能是顺治的兄弟。燠热

此时,皇太极的儿子还在世的,老四叶布舒最长,足以称大亲王。

叶布舒历史上没啥功绩记录,斗鹌鹑适合他。

王成用赖以生存唯一鹌鹑最后和叶布舒赌了一把,他换了多少钱回来呢?

价值不到1文的鹌鹑苗,换回了600两银子,90000倍收益率。

孵化啥都不如孵化鹌鹑合算啊。

于是蒲松龄记录下了这个关乎命运的奇迹,奇迹到超越时代,直到几百年后,郭德纲还能讲上俩小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斋志异 王成》九万倍回报的孵化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we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