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子》学习第158天《 侈靡 第三十五》第11段~第15段

《管子》学习第158天《 侈靡 第三十五》第11段~第15段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4-06-06 07:41 被阅读0次

    《管子》学习第158天《 侈靡 第三十五》第11段~第15段

    原文阅读

          公曰:“国门则塞,百姓谁衍敖?胡以备之?”“择天下之所宥,择鬼之所当,择人天之所戴,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

          “强与短而立齐,国之若何?”“高予之名而举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责其能以随之。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

          “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吾欲优患除害,将小能察大,为之奈何?”“潭根之,毋伐。固事之,毋入。深之,毋涸。不仪之,毋助。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十言者不胜此一,虽凶必吉,故平以满。”

        “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之市。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视其不可使,因以为民等。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成功然后可以独名,事道然后可以言名,然后可以承致酢。

    字词注释

    [1]国门:墓门。塞:关闭。

    [2]衍敖:游遨,游历。

    [3]宥:劝勉,激励。

    [4]当:合适。适合作为鬼神被敬奉。

    [5]戴:奉戴,爱戴。

    [6]亟:快速地。付其身:指选择鬼神喜爱的、天和人都爱戴的死者之灵,放入庙中,供大家敬奉。

    [7]强与短而立齐:财产多的与财产少的而官爵位子一样。强,黎翔凤引《九章算术》曰:“凡有赢余命曰强。”短,缺少。立,通“位”。

    [8]国:谋。《广雅·释诂》:“国,谋也。”

    [9]举:通“誉”。

    [10]危之:让他有危机感。

    [11]犹傶:过度亲近。傶,同“戚”。

    [12]数之:多亲近他。

    [12]优:患。

    [13]潭根:深植其根。潭,深。

    [14]入:入其罪,问罪。

    [15]:通“刺”。刺探其虚实深浅。

    [16]涸:水源干枯。此篇主张“侈靡”治国,因而对大家大族,并不讲究彻底盘剥。

    [17]不仪:据郭沫若说,当为“丕峨”。高大的意思。

    [18]助:同“锄”。铲除。

    [19]章:显现。

    [20]生:通“旌”。旌表。

    [22]失:放纵。

    [23]十言者不胜此一:十句话也顶不上这里说的一句。此句是提醒君主坚守所讲道理。

    [24]平以满:因其恶贯满盈而削平之。

    [25]总:收积,指积累财富。

    [26]立:通“粒”。指以谷米为食。这里是吃的意思。“立余食”即吃余粮的意思。

    [27]出食:短食。出,据黎翔凤说,通“诎”。短缺。

    [28]本事:根本之事,指农耕。

    [29]县人:指县级行政长官。

    [30]人此治用:县人都负责治理国家财物收入。用,古代称国家收支为“用”。

    [31]不治:指财政收入不足。

    [32]积之市:指靠市场收入补财用不足。

    [33]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市场买卖有亏有盈,故有“一人积之下,一人积之上”。一说,上、下指盈亏。

    [34]一上一下:这里指百姓为盈利奔波。

    [35]静:静止。此处指财富停滞在富人家。

    [36]不可使:指富人。国家不易驱使。上文有“其富不可使”,是其证。

    [37]因以为民等:建立民众等级。

    [38]好名:名声好的。

    [39]好而不已:一贯表现好。

    [40]独名:独享盛名。

    [41]道:治。此处指治理效果。

    [42]承致酢:接受君主赏赐的祭肉。酢,尹桐阳云:同“胙”。祭肉。古时在国家大的祭祀后,级别高的和血亲关系大臣可以得到君主赏赐的祭肉。

    译文参考

          桓公问:“如果墓门阻塞,百姓谁还来游观?这又该如何防备呢?”回答说:“选择上天保佑、鬼神喜欢、人民爱戴的人,将其灵位放入灵寝之中,这样就可以安定百姓了。”

          又问:“财产多的与财产少的在朝廷地位相当,又将如何处置呢?”回答说:“可赐予尊爵并赞誉他们,可封以高官并使他们有危机感,从而因其才能责其政绩实效。如果他是出身于亲族的,那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免使人嫉妒而遭陷害;如果他是出身于疏远的,那就要多多接近一些,免使人挑拨而蒙冤,这就是应当采取的办法。”

            齐桓公问道:“如果大臣位高权重,将会对朝廷有害。我忧虑并想消除这种祸患,以求防患于未然,怎么办呢?”管仲答说:“令其深根固植,不要砍伐。给予其稳定职位,不要动不动问罪。深入了解他们,不要令其经济来源干枯。令其地位巍峨高大,不要铲除。彰显其名分,不要损毁。旌表其荣耀,不要过分放纵。十句话也不顶这些话中的一句,坚持上述的道理,遇凶必将化吉,因为当其恶贯满盈时方可削平之。”

          桓公问:“无事的时候积累财富,以防备有事之时拿出来利用,怎么样?”管仲答:“积累财富的人应该拿出余粮奢侈地挥霍,装饰车马尽情驰乐,多备酒醴尽情享用,这样的话,一千年都不会粮食短缺,这就是所谓治本之事。县里有人掌管,他们治理着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不足,就靠市场来满足。但有人收入愈积愈少,有人愈积愈多,这叫作得利无常。百姓没有什么宝物,把求利看得最重,上下奔波,唯利是图。有财利然后才能流通,有流通然后国家得立。如果财利堵塞而不流动,就要查明原因,使财富流动起来。

          “根据富人的财富情况,为民众划出等级。选择名声好的,做百姓的官长,如果一贯表现好,即可担任国家的要职。功业未成的不可以独享盛名,事务未治的不可以谈及名誉。功成然后可以独享盛名,事治然后可以谈及名誉,然后才可以接受君主赏赐的祭肉。

    核心内容解读

            桓公问:“如果墓门阻塞,百姓谁还来游观?这又该如何防备呢?”这里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实际上谈的是文化信仰和群体凝聚力的问题。文中的回答是:“选择上天保佑、鬼神喜欢、人民爱戴的人,将其灵位放入灵寝之中,这样就可以安定百姓了。”答案中的选择自然而然流露出对上天和鬼神敬畏之心、以及重视对民众爱戴而非令其恐惧的观念。

          “高予之名而举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责其能以随之”,继续对如何使用臣民提出一些具体主张。上文谈到,主张“政与教”两手抓,而更重视政,说“政平而无威则不行”,“必因成形而论于人,此政行也”。这里显然是继前引“用其臣”原则后,解决用臣的两对矛盾:“强与短而立齐国”,“大有臣甚大,将反为害”,即如何择臣和防范权臣。

        “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反映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积累财富和管理财富是千古不变的任务。人类与生俱来的两种本能,一种是求利致富之本能,另一种是享乐欲望的本能,人类为了满足追求富贵的欲望,可以甘于劳筋动骨、冒着风险,甚至赴汤蹈火。西汉的司马迁也在《史记•货殖列传》说过:“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指出人性本来就有享乐的本能,本来就是为求精神或肉体的满足,如权力、口腹、耳目之欲等等。为了达到目的,人类往往不惜一切,勇往直前,即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此说大抵是继承了本篇对人类内心追求奢侈的描述而来的,明白指出求利致富乃原始本能,使人类致力谋取通货;享乐欲望的本能是要牺牲财富,以换取生理、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七一四年,英国学者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出版了《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The Fable of the Bees)一书,曼氏假设人性本恶,继而提出一些私人的恶德往往会造成公益,即著名的“私德公益说”,譬如个人的奢侈、浪费会造成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经济。此学说,后来为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不朽之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引用,方广为人知,此后即成了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学说之一。

          《管子》一书比西方学者早了二千年,认定了人类追求享受生活的本质,以及区分了必需品与奢侈品的概念,肯定了人类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也要发展生活文化层。

          本篇作者更点出统治者要满足人们在生活文化的需求,才能稳定社会,他没有像先秦的墨子一般,极端地反对奢侈消费,也没有像儒家士人般空谈仁义,而是深入地讨论奢侈消费的好处,以及人性趋利求富的合理性,这也与诸子提倡强本节用,重农抑商的说法截然不同。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上工”如何“治未病”(六)

    “上游思维”与“摸着石头过河”

            再讲一个上游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叫做“反馈”。反馈能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刻意练习”最讲究反馈,健康的成长需要反馈。而这里说的是政策的反馈。

          一说上游思维,说你是一个士,你积极主动,你要做顶层设计,这种感觉是很自得的。你充满自信地说要做出改变 ,你有十足的勇气。但这里恰恰说的是,你还得有谦卑的一面。真正的改革者必须是谦卑的,上游思维不能指望狂妄之人。

            传说有个北大毕业生,刚到华为没多久就写了一份万言书,对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提出了建议,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打击新人的积极性吗?这个道理是不懂的人最好别轻易谈改革。你要不当家,就不会知道一个系统有多容易出问题。

    1、眼镜蛇效应

          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的。当年英国人占领印度,觉得德里附近的眼镜蛇太多了。英国人提出了一个激励政策,让当地村民去抓蛇,抓来给发奖金。结果英国人发现来交蛇的人越来越多,好像蛇永远都抓不完似的……原来印度人开始养殖眼镜蛇去“卖”给英国人。英国人一看自己被糊弄了,赶紧取消了激励政策。那养殖的眼镜蛇怎么办呢?印度人把它们直接放生了。你看,英国人想要消灭蛇的政策,到头来却带来了更多的蛇。

          后人把这件事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眼镜蛇效应(cobra effect)”。用中国话来说这就是适得其反,引火烧身。经济学家对此有个专有名词叫“非预期结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纳西姆·塔勒布对此也有一个说法,叫“天真的干预(naive intervention)” 。丹·希思在《上游》这本书中也提出一个说法,叫“二级效应(second-order effects)”。这些说法都是一个意思:你做这个动作预期会产生 A 结果,没想到得到一个 B 结果,或者这个 A 结果又导致了一个 B 结果。而那个 B 结果,是你万万不想要的。

            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2009年,纽约市中央公园为了省钱,砍掉了当年修剪树木的经费。结果那年Google 的一个程序员在公园散步,被树上掉落下来的枯枝砸中了头部,受伤瘫痪。纽约市政府为此不得不赔偿了1150万美元。本来想省钱,结果反而花了更多的钱。

          更可怕的还不是这个。有人做了个调研,纽约市每年像这样的官司竟然有三万起,而且有些地方是反复出事。比如有个儿童游乐场里的一个滑梯,2013年这一年,就有五个孩子在这个滑梯上摔断了腿 —— 这么多年以来,这一个滑梯导致的政府赔偿,竟然高达两千万美元……可居然就没有人想到要修它。那个滑梯唯一的问题就是太高了,只要调低一点,所有的事故都不会发生。

          系统的“部分”和“整体”之间存在矛盾。公园只想省钱,它可能根本都不知道、或者不在乎市政府为此要多花多少钱。照顾系统的部分,就可能会伤害整体;从整体考虑,又可能会伤害某个部分。要不怎么说改革难呢!要想尽量避免伤害,就需要反馈。

    2、反馈

          某家医院有一位身体理疗师,她的工作是给那些做过乳房切除手术的女性做理疗按摩。理疗师工作一段时间后找到一个规律。她说,只要患者一脱上衣,她就知道那个手术是哪位医生操刀的。有一位医生每次开刀都会精心设计伤口的位置,这样给患者留下的伤疤就比较美观。而另一个医生完全不讲究,他留下的伤疤都很难看。

            希思说,他为那些患者感到难过,她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疤本来可以更好看一些……但是他也为那个不懂得设计伤疤的医生感到悲哀。可能这个医生直到退休都不知道,自己无形中给患者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他不知道开刀的技术是可以改进的!如果理疗师有一点反馈意识,哪怕让两个医生互相看一看对方患者手术后的照片,切磋切磋技艺,这一切都会好得多。

        当然,很多事情是有反馈的。比如说卖汽车,有各种各样的评测机构,有车评网,用户可以从各个角度公开评价一辆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你想买一辆不好的车都很难。

          但是建立反馈机制是不容易的。比如,一家公司认为“开放式”办公室能促进员工交流,就直接花钱把全公司的办公室改造成了开放式的:大家都坐在同一张长桌上办公。谁也没想到,结果是员工反而不交流了。为什么呢?任何人说话,所有人都能听见,这还能聊天吗?

            很多时候,没人能在事先明确知道一个动作的所有结果。所以要有大动作之前,都应该先做个小范围的实验,看看反馈,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这就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要搞市场化改革,什么哈佛教授、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都来给邓小平提建议,邓小平没有被别人一忽悠第二天就全国实施。但是邓小平也不是完全不听这些建议,他都是在先小范围弄几个试点,如果可行,再慢慢地向全国推广。而正因为这个摸石头过河,中国反而可以大胆尝试一些看似比较激进的事情。比如当时很多人反对搞股市,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说我们试一下没关系!如果不好,关掉就是。

    最后再来看一个实战操作。

    3、塑料袋的故事

          2008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了一本书叫《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弗里德曼在书说,美国能不能学做一天的中国。因为中国政府特别有执行力。弗里德曼说,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直接下令全国范围内禁止超市给顾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结果立即就实行了。中国消费者纷纷自带购物袋去超市,塑料垃圾减少了。而美国要想搞这种大动作,就不知道得费多大劲,政客们扯皮都扯不过来。

          不过,弗里德曼那时候不知道,后来到 2014 年的时候,美国芝加哥市果然通过了一项法规,禁止超市提供一次性的塑料袋。这个动作其实不是学中国,中国是不许免费,但是可以买;芝加哥是干脆禁止提供 —— 但是,这个法规禁止的仅仅是“一次性的”塑料袋。而这就埋下了隐患。

            芝加哥超市的反应是改为提供那种比较厚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塑料袋。这不违法,但是可想而知,大部分消费者根本没有重复使用,还是用完就扔。结果反而更不环保。

          2016 年,加州议会通过法律,干脆禁止了一切塑料购物袋,逼着消费者或者用纸袋,或者自己带布袋。这个政策比中国都狠,那这回总行了吧?结果是带来了两个二级效应。一个是垃圾袋的销量上升了。人们家里的垃圾桶需要有个垃圾袋,以前很多人都是用超市给的塑料购物袋当垃圾袋,现在没了,只好去买专用垃圾袋 —— 可是垃圾袋也是塑料的!有人测算,因为垃圾袋销量的增长,等于是把节省的塑料购物袋的28.5%,给抵消了。另一个效应是城市环境卫生恶化了。以前人们出门遛个狗什么的随身带个塑料袋,有狗屎之类的东西随时一装很方便,现在没有了。特别是加州有一些无家可归者,平时就住在大街上,上厕所很不方便,都是直接用塑料袋处理自己的粪便,完了扔垃圾桶里……现在这帮人也麻烦了。后来旧金山市爆发了一次甲肝流行,人们就怀疑,跟街头粪便突然增多有关系。所以,你以为中国是那么好学的吗?

            总结来说,上游思维要求你在推出新政策的时候,必须想到它可能会遭遇意外的二级效应。改革者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陌生环境中走路一样,必须随时寻找各种反馈,不断摸索路线,否则你就可能会造成伤害。

          希思说,要提出新政策,你至少要先问自己四个问题 —— 第一,这个政策以前实行过吗,实行的效果如何?第二,能不能先在小范围做个实验?第三,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迅速得到有效的反馈,一边反馈一边改进?第四,如果事实证明这个政策不行,我们还能不能撤回来,回到从前的样子?如果这四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你就必须无比小心才行。

          所以说,上游思维是有危险的,没想明白风险就不要随便给人家提意见。但是,这可不是说一切改革都不可能!改革是可能的。就拿保护野生动物来说,现在就有一个国际组织,专门清除保护区内的有害物种。他们非常有经验,在行动前会先绘制一张现有物种的食物链图,他们会预想各种可能的连锁反应……他们已经能做得很好,既清除掉有害物种,还能保持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另外,芝加哥市现在也像中国一样,改成允许购买塑料袋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完)

    参考资料

    《先秦诸子与简帛研究》,张固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

    《万维钢 精英日课4》得到知识服务平台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子》学习第158天《 侈靡 第三十五》第11段~第15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jp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