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忆事

作者: 李伯淳 | 来源:发表于2021-02-28 13:27 被阅读0次

    元夕是元宵节的别称,是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这几千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相传在西汉时已经出现,赏灯的习俗更是和佛教东传有一定的关系。元宵节影响广泛,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等地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因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习俗,但总的来说与火有关的,比如燃灯的习俗在各地就是相通的,蕴含驱魔降福、辟邪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呈现出来的上元节,更是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辛弃疾的青玉案、欧阳修的生查子,更是千古流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一日,多少怀春的少男少女,结伴而行,锦衣华服,与心上人看尽人间烟火,互诉衷肠,海誓山盟,更是留下“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的千古佳句,传颂至今,那种朦胧的、婉约的美,更是中国人含蓄性格的一种最好体现。

    而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被上升到哲学与人生的高度,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每每想起今人回味无穷,深受启迪。

    有月无灯不算春,今年的元宵节没有“花市灯如昼”,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天一夜,那些三五成群,赏灯猜谜,观赏烟火的美好记忆,一去不复,多少令人心生惋惜。

    说到元宵节,不得不说它的习俗,在我的家乡,记忆中的元宵节节日气氛很淡,能记起的也就两三种,因为地处西北山区,经济比较落后,吃汤圆,赏灯都成了一种奢望。一般普通人家流传下来的就只有朝山和送钱马了,在十四的晚上,夜幕降临以后,每家每户都会将钱马在路边烧化,祈求新的一年生活幸福,送去一切霉运。贴钱马送钱马是一种古老习俗,具体始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现存还有一些清朝时期的印刷木板,也有的是从集市上买的,一般印制在黄表纸上面,图案有龙凤的,也有龙凤配合骏马的,骏马背上驼着金银财宝,旁边配上一些吉利的文字。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将钱马从两个角对折,斜边涂上浆糊,贴在大门的最中间,然后再贴上春联。

    等待送完钱马,月亮刚刚升上柳梢的时候,小伙伴们三五结队,相邀到山顶的寺庙去烧香祈福,在回家的路上,找些玉米秆,拔些路边的干草,点一堆篝火,烧几颗土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甚是热闹。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吃汤圆,那一年跟上母亲去给姨夫家拜年,十五已过,姨夫家在川区,一家有两名老师,收入和生活要比其他普通家庭好些,姨母拿出没吃完的汤圆招待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吃汤圆,一共有三颗,具体什么馅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唯独那种甜蜜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我那时心里就想,世界上怎么能有这么好吃的食物。自那次以后,吃汤圆就成了我最大的爱好之一,尤其在上班后,有了工资,平时也经常买些回家煮着吃,但都是超市里那种袋装的,手工的那种已经很少见过了,那种迫切感、仪式感也就渐渐地淡了。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群人的共同记忆,那是我们存在的最有力的一种证明,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体会不到我们小时候过节的那种喜悦心情了。所以说,我们有义务带着孩子重温传统习俗,让这种过节的快乐永远的延续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夕忆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kg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