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者的位置

作者: 安洁儿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4-02-26 14:35 被阅读0次

    最近翻海灵格《谁在我家》这本书,看到了令人触动的一句话:“人在哪里受怜悯,他在哪里就是个孩子。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所不同,回望成长历程的时候,也可能会感慨曾经遇到的那些挫折。

    每个人的出生起点不同,环境也不一样,有的人生来有父母在身旁,言传身教,她/他们的心灵成长起点基础或许会好一些,而有的人则不同,她/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主要靠自己一点点去碰撞摸索,才有可能达到别人与生俱来的起点。

    对于那些在家庭关系不完整的背景下成长的孩子来说,经历了关系破裂带来的压力和后遗症,心智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因为体会过失去的滋味,便有了一种不同的淡然的心态,这或许是另一种“成熟”。

    然而,在情理上,如果因此受到了其他家人,抚养者或者他人的怜悯和同情,则可能会停留在小孩子的状态上。

    对于一个孩子,假如母亲过早地离开自己,内心则总有一种长不大的感觉,按照现在的心理学上的话术可以说是内在的小孩没有长大。所以,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是说:“要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如何对话呢?人们乍一听可能会觉得这是看似很空洞的方法,甚至让人感觉有点精神不正常。对此,现实中,有的人会求助于专业的人咨询,但是事实上,更多的应该还依靠自己在生活中逐渐觉悟和成长。这种觉悟一般是在日积月累的体验中自然地发生的。

    我的方式是通过写文章记录生活与感悟。突然有一天,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写下了再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有感,此后内心有了些许不同的改变,不自怜,亦不受他人怜悯。

    在生活中,当一个不合理地去怜悯他人时,看似好像在发善心,但不得不说,这也常常拿走了被助人的力量,因为怜悯就会用自己的力量一味地去保护,结果导致他人自己的力量无法发挥出来。受怜悯的人,倘若意识不到,沉溺在他人的“保护伞”下来逃避成长的考验,一转眼,可能就错过了一生,然后还以为是命运如此,越到后面越无力改变。

    所以不论成长的经历是什么样的,都不要成为自怜和受怜的理由,人人生而有自己生命的力量,就如一颗种子再弱小也有破土和成长的力量,人们通常不会在种子发芽的时候蹲在一边帮它拿开盖着的泥土石块,而是会在不经意间发现种子发芽了,并看它日日新地变化着。

    此外,自己也最好不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怜悯他人,从长远来说,这样做反而会误人误事。

    《谁在我家》书中还说道:

    怜悯他人的人会将自己抬高,超过这个人,并认为他可以或被允许帮助那个人。同样的动力在想帮助某个人的治疗师身上也可以找到。他们根本没想帮助任何人,他们想帮助的其实是他们的母亲或者父亲,但是因为没有成功,所以他们就在别人身上进行尝试,并会变得像孩子一样热心,像孩子一样去安慰他人,然后所有人都失败了。悲剧无休止地重复。”

    但这对助人者是有影响的,他会以倦怠告终。只要倦怠存在,就会有某个人以这种方式去行动。而所有的一切都有着好的良知。

    我已经提到过助人者的安全位置是什么。他永远留在最末的位置。在那里,他拥有力量。

    海灵格的书,有很多涉及到家族排列方面以及治疗师要怎么做等内容,而作为外行的读者,也无妨看一看,亦会受不少的启发。这位睿智的大师的文字和语言,总能在恰当的点上,触及读者的心灵,并帮助解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助人者的位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mz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