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从统率全局的高度引领新闻舆论工作,而且以其贯穿始终的创新性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论述给予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以直接的指导和启迪。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说: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他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之路。因此,抓好以下几个问题,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尤为重要。
(一)以辩证思维防止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追求并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领导干部们:“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同样具有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现着重说说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辩证思维对于这项工作创新的意义。
辩证思维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此处着重说的是:新闻创新,有些时候是通过创新思维实现的,而辩证思维常常就能体现出创新思维的功能。例如:以往在我们的主流语境中,在谈及党性时常常讳言人民性。之所以如此,除其他原因外,缺乏辩证思维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习总书记说:党性和人民性从来就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论述,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的胆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辩证思维所发挥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对长期以来关于党性的传统观念的突破,从而体现出可贵的创新性。又如:在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问题上,经常出现的认知偏差是片面强调其中一端:或以正面宣传压舆论监督,或以舆论监督顶正面宣传。两种认知都有偏颇。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对新闻、舆论、传播规律的重视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
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2009年3 月,具体表述为: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网络传播规律(2014年2月,具体表述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新闻传播规律(2014年8月)、新兴媒体发展规律(2014年8月,具体表述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任何规律都是客观存在。尊重规律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特定主体对客观的尊重。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则将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创新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坚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路径
习总书记曾经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这番话是针对宣传思想工作说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此话对新闻舆论工作同样适用。习总书记点明了三个重点: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A理念创新。理念属于观念的范畴。在工作的范围内,理念涉及对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认知,是经概括的、抽象化了的意识。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具有正确性且体现出创新性的理念,是实践和行动的指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就是一种具有正确性和创新性的理念。
B手段创新。手段即工作方式、传播方式。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而言,还有一个新闻生产方式问题。
C基层工作创新。基层是生产、工作的一线,是百姓的聚集之处,也是社会生活丰富内容的汇集之处。宣传思想工作包括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头戏在基层。基层工作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新闻媒体在多种创新之中尤须坚持内容的创新并以此为根本
1.内容创新是根本性的
在内容与形式这一组关系中,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而前者往往能影响接受对象的心灵。但如果光有好的内容而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可能无法传抵受众,或受众获得内容以后却不愿准其“入眼”“入耳”,拒其于心灵的大门之外。因此,形式并非不重要,但是相比较而言,内容更为重要,“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内容创新应该包括题材创新、观点创新等。新时代有许多新的社会生活内容。毛泽东曾经说过:“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内容创新的关键是:注重发现,注重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既有赖于深入调研,又得益于新闻敏感。如果足不出户或深居简出, 只是在网上检索搜寻,停留于抄抄摘摘和传播“二手货”,那么就不可能实现内容创新。在新闻报道中包含的观点、在新闻评论中阐明的论点,如果只是简单重复他人的观点和自己已有的观点,那么也肯定与内容创新无缘。
2.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有利于内容创新
基层和一线是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之所在,是新闻舆论工作内容创新的源泉。新闻报道的鲜活内容多在基层和一线。新闻业界有“抓活鱼”的行话。“活鱼”主要存在于基层和一线的活水之中。抓到了“活鱼”,内容创新也就有了保障。当年穆青、周原的《抢财神——河南农村见闻》、范敬宜的《夜无电话声 早无堵门人/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稳觉》等新闻作品令人赞叹不已。他们都在基层和一线获得了精彩异常的报道素材。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们的内容创新。
3.要下苦工夫从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
新闻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和一线,将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新闻素材。这时需要以慧眼去发现和识别好材料。好材料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能反映时代精神(特定的人和事折射出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能反映人民群众面貌(体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能引起广泛共鸣(报道后能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产生心理谐振)。这样的好材料不会自天而降,也不会自行进入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眼帘,而只能靠记者自己迈开腿去寻找、去发现。习总书记指明的路径是: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俯下身、沉下心”所要解决的是“身入”且“心入”的问题,“察实情”则要解决了解并掌握真实情况的问题。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精选,才能确保进入新闻作品的是最真实、最精彩、最生动、最感人的材料。
4.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
好材料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如果无人发现和报道,它们就得不到大范围传播。再则,它们往往并不一览无余地展现其深刻道理和精妙之处。其蕴含的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既有待深入挖掘,也有待巧妙展现。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老郭脱贫记》,报道了不愿躺在“政策温床”上、而愿把贫困户吃低保的待遇主动让出去的郭祖斌。《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采写的这篇报道所蕴含的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在于:报道对象郭祖斌体现了难能可贵的脱贫内生动力。而这样一种动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并传扬开去,就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动员力量。郭祖斌这个典型,以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身份存在着,并不是哪位记者都能发现的;即使发现了其人其事,也不是任何记者都能发掘出“脱贫内生动力”这样的深意来的。身心投入、深入实际、凝神思考、融入睿智,是“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并生产出富于创新性的精品力作的必由之路。
当然,仅有内容的创新是不够的。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的情况下,传播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的重要性凸显。“三微一端”、中央厨房、云平台等,就包含了传播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成分在内;随着通信和传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播形式和手段还将不断地进行创新。这方面的创新不可以止步。与此同时,报道方式(包括叙事方式)、新闻文体的创新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
(五)创新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使之为传播对象所乐于接受
话语体系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意义和情感表达系统。不可小看这一系统中的常用的字、词、句以及概念、断语等语言材料和言语方式;单独地看,它们也许并不能够说明什么问题,但联系起来看、统合起来看,就能发现其脱离群众、思想懒惰的本质。
创新新闻舆论传播的话语体系,需要彰显鲜明特色。习总书记说过的这样一些警句妙语令人难忘:“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等。可以说,习总书记为创新新闻舆论传播的话语体系作出了榜样。而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他致力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他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某种意义上也即话语体系的改革、创新,也完全适用于向国人讲好故事、向国人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而要把习总书记的上述期望变成现实并使之成为新常态,新闻舆论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