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我渴望独立,每个人都在谈论独立的意义,谈恋爱对象也要求你必须独立。不止是经济独立,你还要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判断与思考的能力,你必须从心理上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要从精神上变得独立。
独立,看起来是一件相当要紧的必须赶紧就完成的越快完成越好的一件事了,对一个还没有完全独立起来的人来说。可独立怎么可能是一种单凭主观努力就能立马到达的境界呢?独立只能慢慢来,不管是经济独立,还是人格独立、心理独立还是精神独立。
个人独立宣言,用词如此夸张的这一份所谓“宣言”,记录的其实是最近在街头偶然获得的一些关于“独立”这个命题的零碎感悟。
某一天,背着背包从医院打完点滴出门回家,中途想起晚上应该买点食物回家煮着吃,便修改线路前往超市,前往超市的途中,遇见几个三五成群的人穿着制服迎面走来。他们全都表现得很职业,穿扮职业、眼神职业,谈论一个话题时的用语职业、手势职业、表情与气场均很职业,像极从某部偶像剧现场中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们——正因此,再次意识到自己是走在一个大城市的大街上,而非老家的小镇超市内。但北京很奇怪,它大多数时候比我想象中的要乡土得多,我所接触的北京大妈和老家的大妈在气质上没有任何质的差别,北京已婚的大姐们甚至还不如老家的姐姐们更愿意赶时髦、懂得赶时髦,北京已婚的大姐们有时还很容易向北京的大妈们趋同。穿平平常常的衣裤,顶着未经烫染的原始发型,不使用护肤品,不化妆,也不摆腔调。好不容易遇上几个讲究的,也挺没有广州大妈大姐们的那份对时尚的敏感。更令人难以对她们产生城市联想的,是,随口从她们嘴里蹦出来的词语,没有珠玑之质,没有青春之美,更没柔润之韵,一点都不可从中搜寻到女性独有的魅力,也不可见时代的气息。明明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拿腔拿调却悠然沉闷得如同来自上世纪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头,明明是长相柔美的女性,说起话来却和汉子一样的彪悍。难怪北方女人常抱怨南方女人太柔媚,容易魅惑男人心,说得跟北方的汉子都被南方姑娘勾走了,所有北方女人都成弃妇了一样。而事实上,谁心里都有数,在一个提倡男女平等、自由、独立的文化语境中,一个女人没那么柔媚才真招人喜欢与爱恋。就好比李宇春这个假小子成了大明星,而范冰冰、林志玲这些明星,虽然同样很大牌,却总给人一种美得令人不安心的感觉。生活中,姑娘们也很乐意将自己看成稍微中性一点的类型,要么外表可以柔美,但精神必须很爷们,这才吃香。媚得过分的女人,在当下的舆论场,是不怎么受欢迎的。
所以,绕了一大圈,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北方的姑娘们符合了当下舆论场的审美取向,俘获了舆论场下的真爱,却依旧抱怨生活中直男纷纷钟情南方姑娘,这实在有点过分,像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南方姑娘,在当下的心理现实中,不是正头顶尴尬的光环么。她们娇小可爱,她们温柔美丽,她们灵巧动人,她们看上去都很美好,但……但纵使这样的褒义词能往她们头上放一百万个,一个罪名足够取消所有的美名。这个罪名便是不独立。北方美女则相反,可以有一万个罪名,但只要有一个优点,所有的错也都不再是错,这个优点,是独立。北方的姑娘普遍比南方姑娘独立。当今我们的一切文艺作品好像都在加强这样一种印象,一个温柔、美丽、会撒娇、招人喜欢的“全能”美女,通常是一个南方美女,通常还是男人的附属品。纵使她也要被设定为那种努力进取喊着要独立的主人公,但她这种先天不懂独立后天才懂独立的人物通常不可能来自北方。简直是充满偏见的设定!更重要的是,这种设定对现实而言,除了加深偏见,不带来任何积极效应。从南方到北方,经常被人赞完后莫名感到一种被贬低的忧伤。南方人温柔,我却听成了南方人拘谨、保守、老套,而当温柔通常要拿来跟北方人的豪爽相提并论时,温柔又成了豪爽的反义词,也就是小气。最最令人无法承受的是,温柔的言外之意,还包含有不独立的意思。温柔是一个古典词汇,古时候用来形容美人都喜欢用温柔。在现代生活中,温柔这个词放在恋爱关系中也常常被视为一个褒义词,哪怕事实上应该属于中性词的可能性更大,但在社交中,说一个人温柔,简直是要死了。因为温柔毕竟是一个在古代才真正属于褒义范畴的词语啊。在一个女性张口闭口喜欢自称老娘的时代,粗暴成为美,温柔当然不再纯粹是美,反而可能很丑。影视剧中那些温柔的负面角色,不是挺招人反感的么。
现实生活中,北方的姑娘们的确嗓门要比南方姑娘大,声音要比南方姑娘粗,语气要比南方姑娘悍,北方姑娘们常学汉子们讲话,这对南方姑娘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就好比,作为一个南方姑娘,我实在难以想象北方姑娘们究竟有什么理由不把话说得更好听一点。轻声细语,不也是一种教养么。如果教养实在可贵,如果彪悍更彰显自然,那乡里来的淳朴村姑,又为什么会被嘲笑土气呢。但,无论如何,北方姑娘们的口音折射出来的是她们的独立,南方姑娘们的口音所折射的也不再是单纯的声音之美丑、性别之美丑。媚等于依附,南方姑娘等于不独立,这好像已经成为印刻在大众脑袋中的深刻偏见。
在街边遇见的那几个男女,看上去很职业,很北方。顶着烈日的我,也不免开始羡慕起他们来。毕业之后换了很多家单位的我,竟从没像这些擦肩而过的人那样真正融入过一个团体。我的个性内向、封闭,喜欢独自思考,不喜欢太过依附于一个群体。可以说,我很自负,以为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切,轻视团体的力量;也可以说,我只是没有能力融入一个群体,如果融入是需要放弃自己独立的思考立场与角度,或需要毫无保留地贡献所有真实想法。我的想法是,如果一些观点是大家都不知道的,需要我来表达,很好,我完全愿意表达;可团体生活最令人难过的一点偏偏是,人际交往逻辑非常复杂。五花八门的职场生存指南纷纷告诉你,这是禁忌那也是禁忌,你不能比你的顶头上司更厉害,也不能比你的下属更不厉害,你也需要具备比你上司还要厉害的本事,否则老板让你滚蛋,但你还是不能比你的上司更厉害,因为那样害怕被篡位的上司肯定早让你滚蛋了。你需要向公司贡献你自己的智慧,你不能不贡献,但你得表现得收敛一点,要让大家认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的功劳,尤其是领导有方的功劳。可这一切不正是虚伪么。讨厌虚伪的我,最终只好与这种团体生活无缘。我深知我的本性,如果那是我的观点,是我的功劳,我可不愿撒谎说那是别人的。团体生活需要心照不宣的虚与委蛇,需要客套,需要寒暄,需要适当表现得伪善一点,更危险的是,它有时需要你放弃自己的真实意见与态度,需要你撒谎。
一度,为自己的这种奇怪性格感到担忧。都毕业了,怎么还这么内向放不开呢?朋友们也纷纷这样评价我。你就应该试着放开自己,让自己接受更多的人与事,让自己变得更加大度宽容,你应该更大方自然一点地与人沟通,你应该爽朗一点,你应该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怕得罪人……全世界的人突然都变成了你的老师,一旦你稍微有点为自己在职场的社交关系感到担忧,他们用建议的方式见解表达了他们对你的指责,你小气、你内向、你狭隘、你拒绝沟通、很难跟你做朋友……内向成为了贬义词,只不过是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意在一个集体中发言表现(哪怕仅仅只是八卦),你便是内向的、狭隘的、自私的、放不开的、保守的,一切贬义词能够形容的。
一度,真心试着跟着这些朋友的建议,去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人。他们需要外向的人,那我就也跟着学做外向人的模样,人家怎么说怎么笑,我也生硬地去学怎么说怎么笑。然而,可笑的是,这并不管用。我越是想着要融进这个团体,要和他们搭上话,越发觉自己笨嘴拙舌,连把一句话顺顺溜溜说完整都没办法了,更别要提向大家提起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成为这个团体的中心。努力而失败,是继续努力还是放弃努力?或者最好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应当是最好的办法。在一个公司任职,人际关系的确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所以,除了必要的公务交流,如果实在不会聊天,不会搞私人关系,放下好过纠结。只是,什么才叫做必要的公务交流呢?在此处,我说定义的必要的公务交流,指的是为了完成工作必须进行的交流。比如作为下属的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属于工作职责以内的但一时没办法凭自己经验解决的问题,应当向公司的老员必要的工或者上司求教。求教便是一种因公务引起的交流,必要的公务交流区别于非必要的公务交流。非必要的公务交流比如公司领导人面向全体询问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的出行路线攻略这种事情,作为一个内向者的你,恐怕就没必要掺和进去发表意见了,哪怕你有很好的建树,但你懂得你肯定更适合在更少人存在的场合去表达。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以前曾为无法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而焦虑过,那么,现在的我,肯定想大呼,我才不要融进什么团体,我就是要保持个人。而且,在我看来,在一个集体中保持个人的游离,这不仅应该是我存在的正确姿态,也应该是每个职场人士保持其存在的正确姿态。无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我们都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这个空间是不能被侵犯的。外向者需要的个人空间可能更少,他们能够更大方(竟的确是大方)和其他人分享自我,他们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在工作中拥有更好的人缘与发展前景,对在职场求生的人来说,作为一个外向者绝对是占优势的。可是,外向并不应当就此成为职场人士的标配or风向标。外向如果成为对职场人的必然要求,这将是危险的。而作为内向者的人们,我们有必要认清这一点,内向不是缺点;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保持自己的内向品质,换种角度来说还相当重要。因为内向型人格的人更擅长周全稳妥的思考,更沉稳,更深刻,更扎实,更有信念,更明白价值所在,更不容易动摇自己奋斗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明明是一个内向人,强装成违背自己本性的外向人,不仅需要耗费许多本来不需要耗费的精力,造成生命的浪费,也因违背了本性会造成对自身的伤害。有专门研究性格的美国心理学家就在TED上做了演讲,专门讲了内向者和外向者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讲了内向者强装成一个外向者给内向者造成了压力与痛苦。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社会需要外向者,占人口数量几近一半的外向者就要被迫改造自我,变成与自我对立的人,这是不应该的。
所以,个人独立宣言,这一份取名夸张的“宣言”想说的是,从今以后,我才不要朝着精英路线设定的方向,去把自己打扮得精英、合群。我就是要做一个游离的个体,如果这个社会的确鼓励个性多样化,我还要变本加厉地更加内向起来,如果我本来就是一个内向者,而这个社会又真的鼓励人们朝着自己独有的个性发展,内向何尝在道义上成为了一种说得过去的罪名呢!说到底,想起了去年在一家单位努力“融入”的糟糕经历。对个人而言,那是可以看作为喜剧的一场悲剧——努力到最后,被“迎合”的团体受不了了,纷纷表示,你还是做你自己就好。对!做你自己就好!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就是绝对的优秀?场景继续回到路边与那几个男女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发现我当时羡慕完毕就在批判。我才不要什么团体呢,团体是对个人能力绝望之后的寻求,因为弱小所以团结。既然我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弱小,既然我相信我作为个人的力量,我凭什么非得要寻求一个团体?再说,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我应付困难的,可跟这些所谓团体中的人无关。当我遇到了人生中属于个人的重大事件,这些人计较的可是“糟糕,份子钱”。如果我生命中的困难,可以借助亲人的力量、朋友的力量、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如果这些困难这些所谓团体中的人统统必然会在我需要他们帮助的时候消失,我凭什么要把自己的精力与爱心投放到这些人身上呢?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友谊是有条件的友谊,在我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之前,没人愿意做你的朋友,那样相当于给自己找一个拖后腿的包袱,不愿意成为别人包袱的我更不愿因此主动去成为这些人的朋友,没必要融入;在我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还有必要融入吗?没有必要主动去融入,却很可能主动被团体所吸纳。而这时,我深信,接受被吸纳或者不接受被吸纳,结果都还将一样,一样是游离的存在。内向,除了是一种天生的性格倾向,本来也是一种生存的姿态,一种处事方式的选择。
所以,无论是南方姑娘还是北方姑娘,我不再相信舆论场中对她们进行的任何形象塑造。我将以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来作为我判断的基准。因为我需要独立!我需要独立的意见与看法,我需要独立的生存姿态,我需要独立的人格,就好比我需要可供我独立的经济能力。
最后,在这种独立思考之上,我想说的是,北方姑娘的口音真的很难听;南方姑娘的温柔没有罪,但很多时候的确缺少独立的骨气;南方姑娘们从小被她们的父亲们宠坏了的大有人在;我说的独立和男朋友口中的独立决然不是一回事……而且我深信,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独立不必要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梵高经济不独立,难道有任何证据表明梵高人格不独立?……我相信我这些真实的判断,并记录这些真实的判断。而从大脑里条件反射一般冒出的偏见,那些“她这种人,一看就是不独立的物种,需要人养”之类的刻薄论断,我想我还是跟你们say goodbye吧。不然,退一万步讲,说是代表柔媚的南方姑娘,难道她们就不配得到爱?再说,谁说南方姑娘的代名词就是(温)“柔”、(妩)“媚”这种看上去是褒义词实际又是贬义词的词语呢?
北方姑娘们,尤其是北京姑娘们的声音——因为最近住北京,见到的大多数北方姑娘都是北京姑娘——的确不是那么好听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