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虚无感令死亡变得太可怕
小时候,一想到死亡,经常会陷入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中。
某天我死去了,身体不复存在、思想不复存在,宇宙万物还要这样周而复始的一直运转下去,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一切都存在着,只有我,永远永远的不存在了,没有了一丝痕迹。
小时候,每次想到如此境况,就仿佛有不能承受之重一般,受不了、放不开,害怕、恐惧,陷入十足的无助中,拔不出来。只能告诉自己别去想,转移注意力,踏踏实实过现实的日子就好。
就像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哲学研究者周保松在《走进生命的学问》一书中谈到的那样。
作者和老师探讨死亡,老师坦诚,当得知自己患病时,最初是不能够接受的,生命还有许多需要完成的事情,难道就这样走到了终点?天仿佛塌下来一般,心中充满了抱怨。
死亡最令我们恐惧的就是由存在变成虚无,我们不能容忍自己永远永远…不存在了,而世界会一直一直…存续下去这样的现实。
2 宇宙整体观令人释然
书中,老师谈到,后来他释然了,因为他站在了更高的视角看待生命、看待自己以及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当他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死亡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其中有两段描述,堪称完美:
万物有生有死,有起有落。因为有生,所以有死;因为有死,所以有生。一如没有一朵花的凋谢,便没有另一朵花的盛开。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成全了我,我亦成全了宇宙。人的死亡,其实反映了这一规律。我怎可要求宇宙的主宰,因为我一个人而违背这规律?我为何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想,而不站在宇宙的立场去想?
一旦想通,我之前的抱怨遂不翼而飞。这是一个很美、很舒服的心境。世界始终如一,而我生于其中,顺其道而行。我和宇宙,合而为一。
其实,每一个害怕死亡的人,都是执着于个人,看不到宇宙的圆融统一,总认为自己如何“高大”,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无差别、没特殊。
在宇宙这个大篮子里,我们如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般,很普通、很偶然,都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都要经历出生死亡、更新复始,这点谁也逃不掉、超脱不出去。
老师想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跨出了心中的我执。
当你放下自己的时候,当你能够体验到宇宙这个大整体的时候,当你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世界、看自己、看生命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你就成为了整体,也就拥有了包容、坦然的心境。
3 “你不是你的思想”另一个助力
除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宇宙整体观,令我对死亡释然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那就是,曾经读过的许多哲学书中,很多人都在告诉我们——你不是你的思想。
学习消化吸收后,变成自己的话,我理解的意思是:
作为宇宙的一个创造物,我们本自具足,我们自身的智性是无穷尽的,而我们所说的思想、语言,与宇宙这个根本创造者相比,那就是一种后天的产物。因此,倘若跳出去看的话,思想的恐惧只是庸人自扰、是负面产物,与我们本是的东西不在一个层面上。
简而言之,恐惧死亡,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思想画地为牢,是思想限制了我们的认知,无知带来的恐惧。
因此,不要被自己的思想所惑,不要对它的认知全盘接受,把被创造的自己与思想的自己分离开,相信宇宙的运转规律,而不是有限认知的自我恐吓,慢慢的就会开朗。
“你不是你的思想”当你记住这句话,并试着咀嚼它的时候,许多烦心的问题就仿佛有了突破口,尽管突破很难,但心是放大的,思域是开阔的,大格局、大生命观就会慢慢到来。
4 “你很普通”才是生命的底色
生命中,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我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认为自己可以获得更好更棒的。
然而现实是,你很普通,无论你是政府高官,还是富甲一方,无论你是如日中天的艳阳高照,还是即将日落西山的夕阳迟暮,生命都是圆融统一的,都会随时经历各种更新复始、出生和死亡。
生于天地间,我们一点都不特殊,拥有了思想,只是让我们获得了一种更好体验生命的途径,但它不应该成为束缚,而应该成为我们更好认识世界的手段。能够更多感受生命的美好,而不是执着于得失,人为的将自己与他人、与万物隔离开,画地为牢必将自我设限。
普通、平凡是生命的底色,当你真正认清看清,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的时候,生命就没有了那么多的难,死亡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你永远不孤独,一切都在天地间,当你慢慢消融了自己与他人间的分离感、与万物的优越感的时候,你就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大格局带来大视野,大视野触发更深体验,生命的圆融统一就这样到来。
当然,想明白做到很难,但慢慢走、试着去体验,就有可能遇见不一样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