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作者: 制心一处_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06:20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注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2、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4、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易解】

    明于道者不立言,立言的不明于道。堵塞授受承接的接口,关闭出离混沌无名的门径,消磨过分突出的锋角,排解纷挠的矛盾纠结,收敛过于耀眼的光芒,同一切存在浑为一体。这就叫做达成了浑融一体的“玄同”境地。所以,有所得于道就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的捕获。这样可以得到整个天下的共同推重。

    叶曼先生讲《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我们今天讲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第55章说是含德之厚,应该比喻赤子。

    第56章就是说所谓德厚要完全任其自然,你能够自然了以后,于是亲疏利害、贵贱,这样都不能动你的心,因为容易让我们动心的好比说我们对于亲的人,我们就会多加的爱护。假设他受了伤害我们就非常的动心。对于有利的事情,我们也容易动心,那么对于贵贱也是。假如你能够一切都任自然的话,你都可以在这一个亲疏、贵贱和利害的关头,你全都不动心。当你对于这些都不动心的话,没有一个人可以伤害到你,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利用你,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伤害你,也不会有人所谓不可得而贵,都不可能的。能够这样的话,你就会怎么样呢,这一章最主要的,两个字,就是玄同。所谓玄同,在这部书里要紧告诉你怎么能够玄,怎么能够同。所谓玄就是说你知道的人,了解什么叫道的人,他不会炫耀的,自己夸张,自己炫耀,他出事没有棱角。

    所以,人的内心是不同于别人,只有我自己知道。你没有办法可以说出来我心里想什么,这是玄。但是在外面,同于大家,跟大家都一样。所以,这个就是拿不同的来修自己,我们不同流合污,拿同的处事,拿不同的来处这叫做玄,拿同的来处事叫玄,所以叫选同,普通人就说外圆内方。内方,我市方方正正的,但是我外面是圆的,你不伤害别人,别人也不伤害你。好比说桌子的角,你伤害到别人,别人也伤害到你。所以这一章告诉你如何可以玄同。

    它的可头是知者不言,因为非常自然。怎么叫自然呢,我们都知道,道体这个东西,每一个我们心里头可以意会的东西这就叫做知,这是真正的知,可以说我们彻底的知了以后,反倒是“言语道断,心行即灭”,到了不可思,不可议的地步,你只有自己知道,自己行,这个心跟所谓的自然大道完全相合。当你知道得非常彻底,非常真的时候,这时候当最真、最妙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常常得意于妄言。

    这是庄子的话,你把这个意思得到了,话反而说不出来了,你把这个东西能够管理来治天下的话,这就叫做不言之教,你自己身体力行,你做给大家看,做给大家听,然后你自己就可以。

    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拿这个来治理天下。这个道体非常的精致,非常的微妙。说实在,我们来行都已经忙不过来了,你还有什么去说呢,根本没有说的工夫,因为你了解都(忙得不得了),所以古人真正有道的人,他说我们怎么样,我们也不是不说话,你要如钟如鼓,钟是你敲它才会响,你不敲它钟不会自鸣的。像山谷一样,山谷永远市虚的,可是你站在山上,有了声音,这个鼓就会回响。所以,古时候的有道之士,你不问他,他不会说的。这是非常自然的,能够这样的话是最好。言者不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半瓶子醋响叮当。凡是不停地在那儿说的人,不是真知的。不停地用口舌来辩驳,或者是来说这个说那个,批评,这些都不是真正对事情了解的,不是真正对理明白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悟。他们没有悟,就怕人家不相信,就怕人家不了解,就怕人家不以为他们也是一样,所以就不停地要说服人家。所以,我们常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为什么,许多人谈论别人,为的表示我不是这样的人,事实上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胆怯,他直怕人家也把他归为这一类,所以就必须要这么说,所以言者不知。

    所以,你多声议论,来自己炫耀自己的话,是完全没有自信,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大说话的。夫人不言,言必有重。这个人要不他就不说话,他要说话,一说就有东西,不是无谓地说。尤其是说到道,道家的道,你假设说道,就不是老子说的那个经常永恒不变的道,开头的两句话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假设这个你视之不见的,听之不见的,博之不得的,这么一个务你要拿语言形容它,怎么形容呢,看不见,你不能说它市黑的、白的、长的、短的,你说来描写它什么颜色,说不出来,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审音;甚至于什么东西你都抓不着它,你只能够意会,而不能够言传。所以,在禅宗,我们常常说“以心印心”,我们读禅宗的这些语录、功赖,这个师傅来看弟子,“悟没悟到”,常常师徒两个人在我们外行人来听,简直有点胡悦人道,怎么他这么问,他这么答,但是师傅立刻就知道他悟到了没悟,因为已经不是可以用言语形容的。凡是可以用言语形容的东西,把我们心里想说的话很难说出来。好比我们“弘法”班,多少人说我知道就是说不出来,这是实话。因为这个东西你还没有办法用语言把它表示出来,那样或者是错误了,或者自己还不能把它组织成。你懂不懂,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了。我们训练人家讲话就是为训练这个,训练你必须这个是确确实实,然后你才可以用言语形容它。有时候言语形容都不能把它的妙处形容出来。所以,常常我们的言语是支离破碎的,是词不搭意的。

    所以,真正哇啦哇啦说的,他不知道。真正知道的,他不说了。

    这里头说言者不知,造事端也。多少祸害都从嘴里出来的,多少烦恼是非都是从嘴里说出来的,所以王弼说,你这是无事生事。所以,他底下说“塞其对,闭其门”,我们前头已经说过了。“对”在八卦里头,“对”卦代表少女,“对”是代表嘴,因为代表嘴,也代表所有的洞穴,“闭其门”一个东西总得有一个出进的,就是门,也代表可以让你从里面流出来的。你所有出入,情欲,用感情,用欲望,出出进进的,都是从这些“对”跟“门”出出进进的,所以你能塞他,闭他,不要让他向外流放,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情欲少向外奔、放,同时你自己慎言语,”进去。我们绝不乘口节饮食,这两个就是我们处事保健康之道,而且这两个都是同这个“对舌之辩,尤其是夫妻间常常吵起来了,为鸡毛蒜皮的事吵起来,争到最后,谁是最后的发言人。在家庭如此,世界的人也如此,你说说,大家从犹太教到摩门教,都是一个上帝,一本圣经,吵来吵去,打得你死我活,争的谁是最后的发言人,谁是最后的代言人,所以每个人都说我是最后的代言人,他说你不是,于是就打起来了。

    我们知道真正一个口舌之辩,这是让我们最伤人的。所以,在十个恶里头,心、身两个,每个都占三个,口一下都占了四个,本来这四个都不算回事,但是这四个非常的伤人。所以,我们常常说多言贾祸,你多言,你话多了自己找祸,同时多欲就伤身,欲望多了一定伤身,因为你欲望多你不停地向外奔驰,你不停地向外奔驰,你自己的气,心使气就强,同时你的气用多了,你就散。当你的气散失,你的精就流溢,然后你的神就伤耗。所以你保精、气、神,头一样,塞其对,闭其门,能够做到这样的话,这还是健康保身体安全。我们知道,古时候人们告诉我们,言语伤人比拿刀子伤人还要可怕,所以我们说言语莫功人心病,笑虐不次人骨髓,说话不要次重人家的心病。有许多人说话非常的尖刻,他专门挑你的短处,挑你最痛心的地方次你。所以说言语莫功于人心病,笑虐不要次人骨髓,不要拿人家开玩笑,要开玩笑拿自己开玩笑,所以说笑虐不要次人骨髓,所以说,以此施之与君子则怀德,以此施之与小人则坏身,对方要是个君子你怀德,对方是小人,你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为什么说让我们慎言语啊,尤其是说话,不可以刻薄。

    所以,底下再说明白一点,错其锐,解其纷。我们尖锐,斗争尖锐化了,你要刺人的话一定要尖锐,都市越尖、越锐越好,或者我们斗争刺人迹,凡是尖锐的东西,一定尖锐会折掉。天底下什么最厉害,是最尖的,最锐的,一下就折断。所以尖是为了争利。解其纷,天底下有许多人就愿意生事,他就愿意找一个敌人,就像一个国家一定找一个敌国一样,他没有一个敌人,没有一个敌国,他觉得很不过瘾,因为他有斗争的本性,非得找人斗斗不可。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纷乱永远没有完了。你假如把锐错了,不要这么尖锐,我们说要圆,要厚,就是不要尖、锐,你把尖锐的错掉,把纷争的东西解开,只有在什么时候呢,你不贪明白,也不贪利,也不争权夺势的时候才能做到。否则我们看商场、政坛上,不狠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我非得狠,非得毒,才显得出我的能干来。这样到最后自己都要吃大亏的,因为尖锐的东西一定会折断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东西以后,你就知道,你不在这方面太刻薄,太尖酸、锐利,你能够这样的话,这是自己养自己的德性,自己保护自己。所以,你错锐是为了自己养自己,结纷是对外不至于造出纠纷来。假设我们每一个人心里想的都是尖酸刻薄的,在脸上都表现出来,所以锋芒不可以外露,我们常常说锋芒不可以太外露,锋是刀尖的锋,这个锋、芒太露都容易被人家剪端,你的心、身都比较平安、平和,于是你可以清静。我们对于一件东西来了,一件事情来了,“事缓则圆”,圆不是同流合污,只是不伤人,也不害己而已。你能够这样的话,你不伤害到人家,别人也不会伤害到你,老子、孔子这些大圣人,大智者,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谈了这些道理,总而言之自私,这个自私不是自利,天底下没有人不自私的,最讲道德的人是最自私的人。所以,老子说置后必人则先之,至下必人则上之。你不争先,不争上的话,人家反而尊重你。实质自然名归,你专门要出风头,专门要超过自己的打知名度,到最后连你那一点小小的实在的都被人看穿了,所以,他说你能够这样的话你没有什么忧虑。所以我们常说无事不可生事,这就叫做错其锐。但是事情来了要解决,有事不可怕事,这是解其纷。所以没事的时候千万不要生事,但是事情生出来的话你也别怕事,想想该怎么处之,然后把它解决。所以挫其锐,解其纷。

    下面是注解,挫其锐,含守职也。你能够把这个锐解除,错掉,不要这么尖锐的话,这样你可以把原本的东西守住、含住,不会露得太多,就让人家给你解掉了。他说解其纷是除争执也,就是把争执去掉。和其光,同其尘。我们看和其光,“无色特显,则无物偏争也”,不要特别显出来。古人有一句话,木高于林,风必吹之。这一棵树,假设它在树林里它特殊,特别高,台风来了先刮它也,凡是一个出头露面的人,最先伤害的是他,所以我们不要抢出头。所以无所特显,则无所偏争也。我们假设特别显,我最怎么样怎么样,于是别人也要跟你来争,就专门找这一方面来争你。同其尘,无所特荐,你不要说你们这些人太俗了,我跟你不一样,我自己要标新立异,我自己要孤芳自赏,这个都是看不起不太俗的人,太僻陋的人,没有学问的人。

    “则物无所偏持也”,就是天下万事万物就没有一个觉得可耻辱的可羞的事情。我们知道和光,就是我们自己谦虚,把自己压抑下去。“同尘”是你能够随物。有些人我们要求雅,自己觉得我非常的雅,有时候故意的求雅,雅得俗不可耐。有些人,你看他挺俗,他俗得非常的雅,所以,我们不要特意的做某一件事情,你特意的做某一件事情的话结果是有所为变成假的了,做假的反而不好了,反而不真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和其光、同其尘,我们要做到人知好善,无不如我。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是善人,只有我的心是最好的,只有我是最忠厚的,我们常常犯这个毛病,觉得别人都不好,要知道人心的好善,没有一个不如我的,我们把这个存在心里,我们于是看天下的人都市好人。我自己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当我们自己夸自己是好的时候,我们对自己非常没有自信,自夸自赞是最自卑的人,真正一个有自信的人他不自夸,他不会炫耀的。所以,了解了这个以后,你虽然很有光芒,但是人家不觉得你的光太耀眼,人家不敢接近你,人家不觉得你的光把大家伙的光都照下来了,所以你能够这样的话叫和其光。

    能够同其尘,我们说,佛家说四舍,四舍里头有四样,你们你怎么能交朋友,能够帮忙人家。一个就是同事,就是我跟你一样的,我们没有什么比你更特别,你所欣赏的我也同样,同其尘,真正能够同其尘,世上没有一个说可以不要的人,人人都有用,你们你遇见了非常坏的人,很难处的是,因为你知道如何和光,如何同尘,和光也好,同尘也好,都市要自己谦虚,我们和光是跟人家和光。我们自己谦虚,同其尘,我不把自己高高在上,这叫同其尘,也能够这样的话,你才能够让事情能够进行得顺利,你才能够用大家都能够谐和地相处。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知者不言,

    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

    造事端也。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含守质也。

    解其分,

    除争原也。

    和其光,

    无所特显,则物无偏争也。

    同其尘,

    无所特贱,则物无偏耻也。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亲,则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可得而利,则可得而害也。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可得而贵,则可得而贱也。

    故为天下贵。

    无物可以加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道非言說,亦不離言說,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兌閉門以杜其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治其內者,默然不言而與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可得而利,則可得而害。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體道者均覆萬物,而孰為親練?等觀逆順,而孰為利害?不知榮辱,而孰為貴賤?情計之所不及此,所以天下貴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wx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