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9981/0b0e93ca4a55f9d6.png)
说来实在惭愧,由于学识浅薄笔尖晦涩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时,内心感到愤懑,却又不知该如何写起,只得粗略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
《文化苦旅》开篇是写《道士塔》和《莫高窟》的,一开头还未在余秋雨先生高超的文学描写下领略风采便被一种深沉的苦痛压得喘不过气。在《道士塔》一文中满篇写的是恨,是无奈,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剧的哀叹。道士塔在莫高窟大门外,是几座僧人的圆寂塔,其中就有一座是历史罪人王元禄王道士的圆寂塔,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在余秋雨先生看来这不仅是王道士的特征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平民的特征。“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的从外国博物馆买的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余秋雨的恨从这儿而来,不由得我也跟着恨起来,这是怎样一个贪图钱财的道士宁愿将国家的文物换做几两银子几个铜板钱?然而余秋雨先生说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让这样一个人看管连文物被运走也提都不用提。王道士是值得恨得,更可恨的是什么?文中还写道关于王道士的一些罪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读《道士塔》时心灵是封闭的,似乎是由于听得多了类似的事情而感到已经感到“习以为常”了,可是在这悲叹的笔触下,又能体会到一股酸溜的感受夹杂着些许无奈从心底涌出经过喉咙到嘴里是却化成一声“唉”。是不愿承认又不得不承认的一种羞耻感,不知何时直到今天这种作为一个中国平民的羞耻感时而还能浮现,不愿承认又能怎样,又能蒙蔽自己多久,确实是这样充满着屈辱的时代就赤裸裸的展现在眼前,就如同看见圆明园的坡亘残垣而不愿去回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9981/acd45b5df62c807f.png)
文章的第二篇写的是《莫高窟》,至少笔调有了些鲜明的色彩,时而婉转时而奔流。文中记录到公元366年,乐樽和尚行游至此,忽见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跃动。他有所憬悟,跪下身来朗声发愿,要与此广为化缘,筑窟造像,使之成为千佛圣地。后来信士纷纷朝拜开凿筑像,于是莫高窟便开始了他的辉煌与灿烂。
文中说道“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可以长久的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近新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余秋雨先生的笔触充满着丰富的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力,在他的笔尖下莫高窟时而在眼前跳跃,时而在脑中奔走,这绝对不是单纯的对景物对实物的描写,这绝对是生命力呼唤的结果。“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话,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色彩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余秋雨先天上的生对莫高窟是赞叹的是饱含深情意切后用理性人性及民族意识的笔调书写着讴歌。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如同蓝天里白云,江河中的水流一般让人感到舒服。
总之,历史的车轮会带着辉煌荣辱自豪羞耻不断滚滚前进。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9981/fc03f4a27459f1a4.png)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