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庄子》——内篇——总结 - 草稿

《庄子》——内篇——总结 - 草稿

作者: 微微读书圈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22:16 被阅读0次
《庄子》——内篇——总结 - 草稿

第一章节——逍遥游金句

1、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3、难道只有形体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

第二章节——齐物论金句

1、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

2、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他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

3、知识广博的人率性豁达,见识小的人则乐于细察、琐细偏狭;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4、小的恐惧,惴惴不安;大的恐惧,失魂落魄。

5、如果没有外界的对应面,也就没有我本身的存在;如果没有我本身的存在,就没法呈现我的外界对应面。

6、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7、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

8、“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9、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

10、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做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

11、冯友兰在1933年最先称惠施为“合同异”派,称公孙龙为“离坚白”派,并称他们“合同异”、“离坚白”思想的辩证分析为“坚白同异之辩”。

12、事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前的开始,还有他未曾开始前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

13、语言从开始就没有定论,只是因为有了是与非这样的概念,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限和区别。

14、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15、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

16、“倘使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晦暗,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让观点跟你相同的人来裁定吗?既然看法跟你相同,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相同,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来判定吗?既然看法跟我和你都相同,又怎么能做出公正的评判!如此,那么我和你跟大家都无从知道这一点,还等待别的什么人来判断呢?辩论中的不同言辞跟变化中的不同声音一样相互对立,如果让它们不相互对立,就要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它。我的言论散漫流行,随物因变而安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17、“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是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是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使自己进入无穷无尽的最高境界。”

18、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第三章节——养生主金句

1、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2、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庖丁解牛)

第四章节——人间世金句

1、“心斋坐忘”是养心的最好方法。在喧闹的生活中安静下来,才能头脑清醒,发现自己的“有用”之处,过一种惬意的生活。这便是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

2、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

3、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

4、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5、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能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能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作‘心斋’。”

6、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做假。

7、倘若让耳目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

8、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是相互信任,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很艰难了。

9、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10、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11、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途。

第五章节——德充符金句

1、人生修为主要表现在道德上,而不是在外形上。

2、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各种树木都受命于大地,但只有松树、柏树无论冬夏都郁郁青青。

3、保全本初时的迹象,心怀无所畏惧的胆识;勇士只身一人,也敢称雄于千军万马。

4、而精神世界又从不曾有过衰竭的人,还怎么会把众人的追随当成一回事儿呢!

5、懂得事物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如命运安排的那样,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6、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暢而不失怡悦,要使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接触外物而萌生顺应四时的感情,这就叫作才智完备。

7、均平是水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和顺的最高修养。道德高尚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它了。

8、人们不会忘记所应当忘记的东西,而忘记了所不应当忘记的东西,这就叫作真正的遗忘。

9、圣人从不谋虑,哪里用得着智慧?圣人从不砍削,哪里用得着胶着?圣人从不感到缺损,哪里用的着推展德行?圣人从不买卖以谋利,哪里用得着经商?这四种做法叫做天养。所谓天养,就是禀受自然的饲养。既然受养于自然,又哪里用得着人为!

10、太渺小了,这是因为与世人同属一类!太伟大了,独自与自然成为一体。

11、道赋予人容貌,天赋予人形体,可不要因外在的好恶而致伤害了自己的本性。

12、自然授予了你完好的形体,你却以“坚白”的诡辩而自鸣得意!”

第六章节——大宗师金句

1、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熏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2、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3、“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跟,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要呕吐一样难受。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4、古时候的“真人”,对生存不感到喜悦,对死亡不感到惧怕;出入人世,不感到喜悦,死亡来临也不抗拒;无拘无束地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而已。不忘生命的本源,不追求自己的归宿,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

5、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相同的是一样的,不相同的也是一样的。相同的时候与天道混一,不相同的时候与世人相类。天与人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作“真人”。

6、生与死,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活动,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世人对死生的现象无法参与和干预,这些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情理。

7、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

8、“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9、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作‘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在纷乱中保持安宁的心态。

10、从哪里得‘道’呢?从文字那里听到的,文字从诵读那里得来的,诵读从见解通彻那里得来的,见解通彻从目视明晰那里得来的,目视明晰从附耳私语那里得来的,耳闻心许从勤学不怠那里得来的,勤学不怠从吟咏领会那里得来的,吟咏领会从虚寂深远那里得来的,虚静深远从参悟高旷廖远那里得来的,参悟廖廓从迷茫而无法确定的大道之初那里得来的。

11、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

12、天道所认为的小人就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正是天道所认为的小人。

13、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

第七章节——应帝王金句

1、庄子认为,“王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君主的统治应顺乎自然。顺乎自然也就是顺乎民意、顺乎民心,国家才能上下和谐、长治久安。

2、修养高尚的“至人”心思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让生活慢下来,让文字触动你的灵魂,等一等当年那个爱读书的你!

邀您而来!我们共抗惰性!

相关文章

  • 《庄子》——内篇——总结 - 草稿

    第一章节——逍遥游金句 1、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

  • 《庄子》——内篇——总结

    第一章节——逍遥游金句 1、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

  • 庄子諵譁-逍遥游(1)

    一 逍遥游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有学者们考据,认为《内篇》是真正庄子自己...

  • 《庄子》——飞跃常理的奇绝与颠覆

    先秦时期的作品,往往文中有哲,哲中有文,此中代表当推庄子的《庄子》。《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可以基本认...

  • 「浅析系列」《论语》(八佾篇)(5)

    【独】文(3.21) 【和合】:《庄子·人间世·内篇·第四》 【介】:《庄子·人间世·内篇·第四》是关于楚狂接舆对...

  • 庄子“秋水”论人生的局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经典文章。 我们知道,《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被学界公认为庄子的真作,...

  • 《庄子》《内篇》

    《庄子》《内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粒大葫芦种子,我种植长成后结的葫芦有能装下五石粮食那么大;用来盛水,...

  • 读书笔记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内篇 大宗师》

  • 【南怀瑾老师】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

    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

  • 每日一读(养生主)

    编辑|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养生主 《庄子·内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内篇——总结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fb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