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随着今年6月毕业季的到来,郑州电力职业学院的一批学生即将告别校园。在这时候,他们忽然被告知,自己的班主任王老师将要为他们每一个人送上一双崭新的鞋子,纪念他们接下来要走的人生新旅程。两个毕业班一共108名学生,王老师不但自己包揽了买鞋的钱,还在毕业当天亲手为每一位学生系上鞋带。
当记者问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笑着说:“想要为学生们的毕业制造仪式感。”
王老师为了制造仪式感,花掉了自己的几千块钱。有人会说,这值得吗?仪式感又不能当饭吃。说这话的人如果能亲临现场,就会看到学生们在老师俯身为自己系鞋带和送上祝福后,纷纷上前拥抱他的温馨画面。以及当晚,108名学生自发来到老师楼下,挥舞着手机电筒和亮光棒为老师合唱感谢师恩的那份情谊。
可数的金额带来的,是无穷的可以供108个人铭记一生的珍贵回忆。不,应该是109个,王老师自己难道不也是拥有了美好的一天吗?
这是仪式感的功劳。
世界名著《小王子》里有一段关于“仪式感” 的脍炙人口的对话:
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时间来。”狐狸说。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一份仪式,108双鞋,传递出的是王老师的善意,不求回报,但送祝福。重视仪式感的人,都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真善美。
他们愿意付出精力、时间、金钱,为生命中真善美的那一刻打上高光。
02
不要小看这一抹高光,它能温暖人间。
在英国,有一个7岁的叫杰斯的小男孩,不幸爸爸早逝。在他爸爸生日那天,杰斯想给他寄一张生日卡。可是他不知道写什么地址,就在信封上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亲爱的邮递员,你可以把我 爸爸的生日卡拿到天上给他吗?谢谢。”

结果邮局拿到了杰斯的信后,工作人员亲自给杰斯写了回信:
“亲爱的杰斯,请放心,你的重要邮件已经送达。我们未来也将一如既往,保证一切通往天上的邮件都能安全递送。“
收到邮局的通知,小男孩开心得不得了。
他妈妈透过脸书向邮局表达自己的感激。她说:“知道爸爸能收到他卡片,杰斯的激动真是无以言表,那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亲爱的邮局,你让我重新相信了人性,相信了善良!“
是啊,莫以善小而不为。当我们相信人性中的真善美,并且敢于去传递,去践行,那么它必然回馈给整个世界应有的光明。就好像点燃一个蜡烛,会形成巨大的光环。
善带来善。这是一个放大的正循环。
03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是我的一个远房表亲。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贫困的农村发生的事情了。表叔公腿有点瘸,影响了他娶亲,三十好几都还是单身。照他这种情况,可能要一辈子打光棍了。有一天,邻居周大娘家进了贼,被周大娘发现了,大喊捉贼。表叔公第一个冲过去帮她,又有其他村民帮忙,很快就把一个年轻的贼捉住了。
贼哭喊着说自己是从城里出差路过此地,被人骗了公款,他又饿又渴得受不了才偷偷进去周大娘家拿点吃喝。大家都不相信他,只有我表叔公同情他,说服了众人,还把贼领回家了。后来他还出了十块钱给贼坐车回城。这事差点把村民们的大牙笑掉。
四年后,“贼” 又出现在了村民们面前,拿着礼品,去看望周大娘和依然赤贫的表叔公。最后,他把表叔公带走了。
等到表叔公再次出现在村里,已经是带着他长大成人的儿子和儿媳妇了。大家才了解到,原来当年的“贼”真的是个干部,他后来帮表叔公找了一份城里的工作,表叔公自己也上进,慢慢积累,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好生活。
相信和践行真善美,并不代表世界上的恶意不存在。明知道自己的付出可能没有回报,依然选择去温暖别人,这难道不就是善的本义吗?善是一种信仰,信仰是需要勇气的。
愿你温柔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必将温柔待你。
04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善良的信仰贯彻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当中,它就能带来正向的循环作用。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的沟通课程,技术五花八门,但是核心往往只有一点: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面对爱人,你都需要相信他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并不是特意为了伤害你。
孩子反叛、不听话,也许是他在学校受到了同学排挤,也许是他需要证明他自己已经长大,也许是他内在不相信自己能力的表现; 爱人面对你的质问退缩、逃避,也许是他感到在面对你的时候只有愧疚、压力、没有安全感。 痛苦的关系千差万别,幸福的关系却很相似。
每一个愤怒和痛苦后面,都是自己或对方的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而已。
对于自己或对方的无法满足的需求,我们必须温柔以待。
如果我们能够更敏锐地感知他人的痛苦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份痛苦自愿地付出一份关怀和温柔,我们才能够真正靠近对方和走进这段关系。
生命的意义,归根到底就在于你选择如何度过当下的每一刻。你是愿意怀着对自己和他人的温柔度过呢,还是选择无视和忽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