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970833/32910c5d4de1ff56.jpg)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其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传》,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重要论述。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越具体事物存在的本质和规律被称为“道”,而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则被称为“器”。
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称之为可知世界。
儒家讲求身心修养,身一面属形而下,心一面属形而上,身心合起来,才算是整全的生命。形而下是现实的,形而上是超越的;形而下是属于气的,形而上是属于道的。
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是不变不动的。这种真实存在,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是形而上学本质内涵。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形而上。
扩展之:谈形而上学,必须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探讨事物之为事物的根据或终极原因,有时也被看作神学,探讨超越可感事物的神,即理性神。
由作为存在的存在可以看出,世界分为两类对象,一类是存在,另一类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后者是前者得以存在的基础,换言之,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一般的存在能够存在起来的根据或第一原因,它们是其所是的是,使得存在是其所是。
什么是存在(或一般的存在)?存在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感官事物,它们是多样的、变动不居、有生有灭的。相反,作为存在的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变不动、不生不灭。如果存在是可能欺骗我们的现象,那么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支配着现象的本体和真相。我们可以把多和变的存在看作有限和相对,而把作为存在的存在看作可以充当根据和原因的无限和绝对,无限和绝对才是终极实在。从范畴角度看,存在被偶性、时间、地点等范畴规定,而作为存在的存在被实体、形式、本质、目的等规定,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存在的存在充当了存在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最早提出存在概念的是巴门尼德。存在和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区分在巴门尼德那里是非存在和存在的区分。那些多样、变化的东西都被他看作非存在,只有一和不变才是存在。到了柏拉图这里,多样变化的东西是感官对象,而一和不变的东西是理念。亚里士多德,如上所述,把感官对象和理念进一步演变为存在和作为存在的存在,并指出能充当后者的是理性神。只有神才是无限的纯形式。再往后发展,到中世纪,上帝作为根据和第一原因成为真正超越性的存在,其他都只是一般的存在。自笛卡尔开始,一直到康德、费希特,现代性转型,主体性提升,自我和理性取代上帝,成为世界的第一根据。而从笛卡尔开始,形而上学的对象除了上帝,还有心灵和身体。由于实体作为自存、而非依存的存在者,因而只有上帝才是绝对的无条件者,心灵和身体作为相互独立存在而言,也可以被看作有限的实体。到了康德这里,形而上学对象包括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灵魂是主观的无条件者,世界整体是客观的无条件者,上帝是主客观统一的、最高的无条件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