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红楼梦研究史中,支持胡适的观点即红楼是曹雪芹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的人占据了主流地位。蔡元培的关于对明清历史映射的说法,有人觉得是降低了红楼的立意。他们认为看了蔡元培的说法,读者会觉得如果红楼只是一个王孙公子的自传,怎么可能这么出名,不可能的,这么厉害的小说一定是暗示了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可能还和皇帝有关。但我不这么想,难道非得是皇家的故事才是好的吗?
考证主流派别认为:红楼最好的地方不是让人们看到在那个女人的结局就是“或卖或配人”的封建社会,有曹公这样的人看到了女儿们的喜怒哀乐,他把女儿们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假如黛玉宝钗凤姐没有对应什么清宫人物,她们就是曹公身边的,历史上没有名字的人,难道就没人喜欢他们了吗?曹公写了晴雯芳官,平儿金钏,香菱紫鹃,袭人麝月,她们又对应了历史上的谁呢?假如红楼的作者是想暗示皇权斗争,那写这些人就是为了给“玉玺”作陪衬的吗?可读红楼的时候能感觉到,她们不是陪衬,她们对宝玉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很重要的人。
小说五十八到六十一回写了茯苓霜的故事,花了那么多笔墨,写春燕莺儿摘花,写看门人要门礼,写柳嫂巴结芳官diss司棋,写莲花小蝉害五儿,又是为了对应当时的什么呢?红楼能流传这么久,难道是因为它是一部高深莫测的皇宫秘史?我觉得每个人看红楼的时候,都能看到自己欣赏的人,自己讨厌的人,自己身边的人,甚至能看到自己,而且不同的人看相同的红楼人物感触还不一样,同样的人不同年龄看相同的红楼人物感触又不一样,这和这些人是不是明清哪个皇帝哪个皇子哪个大臣没有关系。所以我相信红楼是曹公经历了繁华与没落,经历了荣换富贵和世态炎凉,写出了自己的体会,而他的身边曾经真的有黛玉晴雯一样的人,他写晴雯黛玉也是为了写这个“人”,而不是写“明朝”这个事情。
但是,在索引派看来明末清初,怀念前朝就是一种反抗满洲统治者的手段,否则清初时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大肆迫害知识分子,连为明朝著史都要遭受抄家灭族之祸?而且清朝文狱贯穿整个清朝的前期,从顺治的“函可案”,康熙的“明史案”,雍正的“维止案”、“曾静案”,乾隆的“字贯案”,时间跨度近百年,处置一次比一次酷烈,为的是什么?是清朝四代皇帝都在疑神疑鬼发神经?其实不就是为了彻底抹除前朝痕迹以稳固自身统治嘛。至于《红楼梦》作者,这个派别是有疑惑的,至少不认为曹雪芹是唯一的作者。一个理由在于,前八十回中有一回提到了“耶律雄奴”,以曹雪芹(据考证派之说)满洲包衣奴才的身份,真的有意识和胆量写出这种充满了大汉族主义思想的文字?
索隐派经常会迫使支持“曹家家事论“的考证派思考一下问题——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解一下?“一把心肠论浊清”了解一下?“维止案”了解一下?清朝皇帝在文字狱上开的脑洞绝对是今天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不过《红楼梦》有这种情节居然还没有被彻底禁毁确实很奇怪,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秘密。至于说什么联想太多的问题,《红楼梦》可是出了名的结构精巧,伏笔暗线众多,到现在还有不少红学家拿着《红楼梦》猜谜呢。而且,上文说了,给个丫鬟取名而已,本来随便叫个名儿一笔带过就是了,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搞出“耶律雄奴”这么怪异的一段情节?作者写它是图什么?纯粹皮一下?这难道还不值得联想?要是照你的说法,看红楼不需要联想,那迎春是不是就是被狼咬死的?林黛玉是不是就是上吊死的?妙玉是不是就是陷泥地里死的?
聪明的读者,你在阅读的过程中的思考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