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全文约 1800 字 建议阅读 5 分钟
写在前面
复盘的第四天,今天的主题是:掌握学习的7-2-1法则,把知识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相信绝大多数职场人都有过业余时间报班或参与线上课程学习的经历,不管是抱着真正想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还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都在学,我们觉得自己不学点东西有点儿太out了的心态也罢。在这个VUCA的时代,人人倍感焦虑,因此,学习也就成了职场人应对焦虑的不二法门。
你可能发现了,一段时间以来,你是听了不少课,也读了不少书,当时兴奋不已,感动了自己,但关上书本,摘下耳机后,那些知识和技能既记不住,也说不出,更别提用得上了。一年下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讲真,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于是,我们就容易想当然的内归因为,是自己学习效率太低了,年龄太大心不静了,或者学习方法没选对等等各种理由。接着,又投入更多时间和方法,但收效同样甚微。
你有没有停下来认真想一下,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可能并不出在你的学习效率和方式上,而是出在了你对学习目标的认知上。
职场人应有的学习模式
古典老师在本节课内容中为我们分享了学习时代的学习和职场人学习的不同模式对比:
「学生时代」:学完-记住-拿高分
「职场学习」:挑选-调用-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时代的学习模式,我想在此就不用多解释了,小伙伴们都是过来人,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相同。在此,我解释一下职场人的学习思维。
首先,首先知识不存在学完的问题。如果把职业比作一个圆,你发展得越快,圆的半径就越大,所需要支撑的知识就会越多。也就要求我们需要谨慎挑选学习内容。其次,没必要把所有知识都记住。任何知识,只要能够调用即可。最后,职场的成功并不是以考试结果为导向。重要的不是你“学完”和“学到”,而是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学习的目标相对「功利」,就是快速解决问题。综上总结,这个模式也就是:挑选知识-调用-解决问题。
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思维逻辑,那么下面和大家从我们「学什么」、「向谁学习」和「如何学」
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让才能我们成为学习的高手。
学什么——基于问题选择学习内容
古典老师给出了学习前我们需要自问的4个问题:
我最近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哪里可能会有答案?
哪些是难度适中,我能方便读懂的?
有可以实操的工具吗?
同时,在决定学习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即,找资料和投入学习的时间比不应该低于5%。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花10小时读一本书,至少应该花30分钟确定这本书是什么书,值不值得听。
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是学习的效率。
01 从哪儿学——找到有效的学习形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形式。有的人喜欢线上学习,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喜欢落地的应用技术等。在这其中,哪种形式最好呢?还是那话,解决问题效率最高的那个最好。
读书听课的优势是它可以将知识足够系统化和体系化,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它们的目标往往是为了搭建体系,而不是解决具体问题。
02 问题式学习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学习形式就是:「跟人学」和「跟事学」。
跟人学,也就是说,当你遇到复杂问题时,与其花大量时间查资料,不如直接去找这个领域,解决过类似问题的人或者资历丰富的人去直接请教。因为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直接给到你最需要的那个关键点。如果实在找不到这个人,也没关系,去找与他相关的「痕迹」。
与「跟人学」相对的另一种学习方式,是「跟事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盘」。复盘是指把我们已经做过的事,重新再推演一遍。成功的部分,就去抽取方法论,失败的部分及时总结和反思,寻找新认知和方法。很多人之所以进步慢,正式因为他们在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和劣势。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跟人学『和「跟事学」,是比那些去投资昂贵的商学院学习,或购买便宜但性价比并不好的课程来说,是两种价值高多的学习形式。
03 学习的时间配比
相信多数小伙伴都听说过学习的“7-2-1法则”吧?
它是微软公司根据多年的人才发展与培养经验总结得出的。他们发现,组织如果仅仅给给员工增加大量的培训并没有多大作用。如果要通过培训切实提高绩效,最好的时间配比就是7-2-1。即,用1份的时间去学习理论,2份的时间去交流观点,7份的时间去动手实践。可见,要知此事须躬行的重要性!
尤其是那些技能和实操类的学习,7-2-1是最好的训练方法。即使是那些看上去非常务虚的战略类事情,若用7的时间真实面对和解决一个问题,用2的时间再去总结和讨论观点,最后1的时间去读读什么战略大师的模型,也是最有效的。
所以,分享到这里,很多小伙伴是不是已经发现自己学了那么多,没有转化为实际技能用在工作上的原因了呢?
我想,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结束语
学生转入职场,转变的不仅仅是身份,同时需要转变的还有学习方式和思维。
对于学习来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尺度,而是真正可以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才行。
感谢你的时间,希望对你有帮助。
-END-
关于作者:Emily DONG,资深HR,专栏作家,生涯规划师及认证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优势教练,专注人才发展与心智成长。
微信公众号ID: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anzhiruosu_2016)
简书ID:夏虫不可语_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