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的第四章:只要加速,难关也能闯过,我在吉田医生身上学到了这3点。
01 用持续学习的心态面对孩子
在我小时候,父母总是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但是她们从不学习。母亲总会否定我想做的事,初中的时候,看到我读《三国演义》,就认定我没有好好学习,撕掉了我借来的书。
她总是以她的认知方式来教育我,可是她却忽略了,时代在变化,我们早就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对于学习的概念并不一样,甚至我和母亲的娱乐需求也早已不同。
我们的父母总是以家长自居,觉得他们已经懂得很多,不需要再学习,更耻于承认自己不懂。我庆幸我在没有说生孩子之前看到了这句话:即使父母,也还在不断成长。
在孩子面前,做一个愿意不断学习,持续前进的父母,比一个每天口头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更能教好孩子。
02 运用“哈佛式交涉术”“彬彬有礼明确地”提出主张
在国外的这几年,我发现外国人与中国人处理事情的思维,有天壤之别,在国内我们从小到大的理念是,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寻找问题的当事人,但是在国外,如果有问题以后,他们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
第一点:绝不指责对方的过错。
第二点:信赖对方,并寻求帮助。
第三点:把自身当作商品来宣传。
第四点:强调双方共同的利益。
在非洲三年,听过最真实的谎话是“NO Problem”。记得去年中秋节,我们孔院在所在大学,举办庆中秋活动,在活动开始前两个小时,彩排的时候,我们联系不到操作室的工作人员,无法进入房间打开舞台的灯光,导致整个舞台黑漆漆。
因为加上活动当天正好是周六,我根本找不到负责人,我有点恼火,但是在找到后勤管理人员以后,我还是忍着脾气尽办法协商,表明举办活动会有利于大学的宣传。并且承认是自己失误,没有提前联系操作室的工作人员。
但是,事实是星期五,我早就当面与他确定了时间。好在我最后联系到那位工作人员,并马上开车接他来学校,才没有影响到整个活动。
因为在非洲这样的事情,是常事。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去想解决办法,比责备对方更重要,更有意义,生气和责备根本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03 有所作为
D021+1组【漓沫】+《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读书笔记7有时候,看到非洲学生不学习的时候,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同事也经常会抱怨,教学没有成果,感觉自己没有成就感,不明白存在的价值。
今天在看书的时候,看到吉田医生说的一句话,我更加坚定的确了自己的使命。
“有所作为”
我虽然不是社会精英,但是我明确我来非洲的意义,我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过:“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对外汉语人,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传递汉语精神。”
回想在国外的这六年,我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用自己的行为去帮助想要学习汉语的学生,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接触汉语,了解中国。
即使有难以跨越的墙壁挡住去路,我用满腔热情不断敲击,就能在原以为是墙壁的地方发现出口。
很多人觉得公派汉语教师是因为工资高才愿意出国,但是人们不知道对外汉语人在国外的生活状况。很多汉语教师,在非洲忍受停电停水,没网络,没有购物中心,没有良好的就医环境,在欧美国家,忍受歧视和各种学校的无理要求。
当然,人们也不会知道,对外汉语老师,在学生取得成绩,能改变学生命运时候有多么激动,多么开心。
在我认为,对外汉语教学,这并不是高工资所能驱动的,最重要的还是对外汉语老师心里都有一个汉语梦,哪怕我们暂时改变不了世界的汉语影响,但是至少曾经我们奉献过力量。
不管是对家庭,对自己,对国家,“有所作为”应该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自我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