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后面,和别人的一样,总有许多评论。我很重视这些评论,因为它对于我的写作有一种修正作用。
但是,透过这些评论,我发现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概念不清。你要参与某些问题的讨论,很好,值得提倡。但是你必须知道作者要说什么,突然猫儿争光的插进一句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昨天,有朋友在我的《要学习,不要攻击》一文的后面评论道:公知言论必须得批。我告诉他,“公知言论”,这个概念很含混,你能清楚的定义一下?或者举例?他不肯,说,头条里很多,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就不想再难为他,心里说,大哥啊,所谓公知言论,无非就是公知说的话。可是,你能分得清哪个是公知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可能就是一个公知,而你心目中的公知,未见得是一个公知。如果,这些都模糊不清,何谈什么“公知言论”?又怎样使讨论继续下去?
我经常受到“偷换概念”的指责,我知道,一些同志只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话,生硬地套在我的头上,实际上并不懂的什么叫“偷换概念”。前些日子我写过一文《最该诅咒的贫穷》,因为网络中确实出现了怀念贫穷、称颂贫穷的思潮。我要强调的是,任何时代的贫穷都是不可以怀念的。结果,好多的反面意见都是:我们不是怀念贫穷,我们怀念的是那时候的精神。这就是辩论中典型的“偷换概念”!因为它把一个“贫穷不可以怀念”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导向了一个“那时候的精神”的问题。
辩论中的逻辑也非常重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话要贴合情理,因果关系清楚。我们倒不一定非得知道“二律背反”、“充分必要条件”这些逻辑知识,可是,你若有参与辩论的意愿,还是知道一些好。有些命题是可逆的,有些则不可逆。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它是可逆的,倒过来说也成立,即:内角和为180度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再如: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不可逆的,反过来说并不成立。我经常看到一个这样的问题:浩然、柳青等作家为什么没有受到攻击?言下之意就是攻击莫言等作家是对的。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因为,浩然、柳青没有受到攻击,并不能反证攻击莫言就是对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命题中的概念不能有歧义,不能有模棱两可的词汇。有朋友向我建议,《攻击作家的歪风可以休矣》,改成《攻击好作家的歪风可以休矣》,说这样就是一篇好文章了,我不能认同。这个“好作家”,明显是个带有歧义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标准不同,免不了又是一场“什么是好作家”的掰扯。
想到哪说到哪,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