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 ,22.6万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红尘十丈,食物最有人间烟火气。历朝历代,谈吃、写吃的食客文人多如银汉,美食篇章灿若星辰。那些舌尖上的记忆穿越千年依然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
写美食的名家,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位:袁枚、梁实秋、汪曾祺。
袁枚写吃,带着钟鸣鼎食、世家清贵气。各种王侯府邸私家菜谱尽数收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只简单的鸡蛋都能“竹筷旋打近千次”,食材更是细分数十类,一部《随园食单》精致好似艺术品。
梁实秋写吃,则是带着文人雅致范儿。梁实秋书香门第,文字功夫了得,把美食写得纵横南北、开阖古今,又雅致又接地气。且他又会下厨,做吃食的人写食物,字里行间才能品出灶头五味,又生动,又从容。
如果说我对袁枚写吃是“远观”,对梁实秋写吃是“近赏”,那么对汪曾祺写吃,我希望“自己就是他”
吃,如寻常百姓家
汪曾祺不是进士官员,家里似乎也不是书香门第、商贾巨富,又到晚年才迎来创作高峰,更未曾听闻有什么出风头的事迹,从文坛到民间,对他的印象多是淡泊平和。相比袁、梁二位,他更接近于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人间有味》里他所食、所喜、所写的大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萝卜、豆腐、韭菜花、手把肉、咸鸭蛋、咸菜慈姑汤等等,写的都是寻常如你我触手可及的食物,极易感同身受。比如他写家乡高邮的特产咸鸭蛋,我的家乡正好在高邮附近,也爱吃咸鸭蛋,看到他写那通红流油的咸鸭蛋配米粥,真是读之流涎,对“好像我们高邮只出咸鸭蛋似的!”这种吐槽颇能会心一笑。他要是写满汉全席,估计读者就不大有这种感同身受了。汪曾祺写吃,更像是寻常百姓日常三餐,不必奢华,但有滋有味。
吃,乃心灵手巧事
美食之所以吸引人,不光在吃,更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虽然古训说“君子远庖厨”,但是汪曾祺显然并不端这个架子,他不光自己下厨做菜,还做得颇有创意,做得得意洋洋,做得唯恐他人不知。汪曾祺一生保持好奇童心,在做菜上很能体现,他做菜从不墨守成规,往往自己研发创意。像拌菠菜这种寻常小菜自不必说,改良的芝麻酱拌腰片就甚得意,做完还详细记下了如何给腰片去腥、保嫩的各步骤心得。这还算寻常吃法,他自创的“塞馅回锅油条”简直张扬到极致,傲娇地说“这道菜是本人首创”,自己评价“嚼之酥脆,真可声动十里”,隔着纸页都能想象那洋洋自得的咂嘴满足样儿。变着法儿地往新了吃,有创意又有手艺,果然心灵手巧的人最有口福啊,汪曾祺有口福,我等读者饱眼福。
吃,品有情有义人
书名人间有味,有味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与美食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亲情、爱情、友情等情义。全书分四方好食、至味在人间、吾家小史、那时巷情四个部分,在后两个部分中,汪曾祺提到了不少故乡的食物,很多都是童年时期的记忆。小孩子记不住事,但有食物做牵引,就能记起一些跟食物有关的人情过往。祖母的鱼圆,父亲的虾松、巷子里的各项茶食……悠悠写来,不知不觉就忘记了食物,而随汪曾祺一起重走了一遍人生路。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人和那方乡土,贤淑、端方、寂寞、凄清、忠诚、家族观、乡里情,逐一鲜活。血缘至亲之外,还有汪曾祺的朋友们,如沈从文、老舍等先生,汪曾祺写来皆有真情,所以感人。用食物串起文字,用文字留住历史,汪曾祺写吃,有情有义,我很佩服他。
吃,把生活热情过
当年看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只觉得他的文风清新干净、明丽活泼,看完了《人间有味》,才觉得他的文风其实充满热辣辣的生命力。不管是什么吃食,在他的笔下无不令人垂涎欲滴,活色生香。汪曾祺说自己很爱逛菜市场,
“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别人这样说或许矫情,汪曾祺却是经历过动乱年代劫后余生的,他这样说是发自内心地感到生之可贵。他写四方美食,写各地名馆,写携友大嚼,写得充满人情味儿,写得人心里热乎乎的,让你看了发自内心觉得“活着真好啊”。世道虽不如意,人生虽仍漫长,但汪曾祺用美食为表,内心满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写出了达观潇洒的文字,令人动容。半生动乱白头,初心仍是热情少年,我希望人生日子热情过、我能像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