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黛比·福特(美)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黛比·福特(美)

作者: 春风凉意 | 来源:发表于2023-10-16 00:37 被阅读0次

    邋遢说明你的内心自由

    你那些所谓的“缺点”,你身上那些自己都不喜欢的特质,其实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只不过表达的程度有点过于强烈了。这就好比放音乐,如果音量开的太大,就会让人感觉有些不适应,只要你能把这种特质的“音量”调回去,你自己——以及你周围的所有人——就会意识到,你的“缺点”其实正是你的优点。它们可以为你所用,而不是成为你的绊脚石。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把这些特质表现到适当的程度,不要过度。

    即使我们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也不应该刻意压抑他们,甚至直接否认他们的存在。

    内心的阴影决定了我们的本质,决定了我们究竟是谁。只有直面阴影,我们才能体验积极与消极、光明与阴暗融为一体的那种完整感觉。

    心理医学专家乔布拉说,不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世界存在于我们心中。

    古代波斯诗人鲁米:当你认识到自己的美,就会成为自己的偶像。

    在有些场合做一个泼妇,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荣格: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认识阴影。

    诗人罗伯特·布莱把阴影形容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他认为,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我们总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减轻肩上的负担。

    要追求光明,就必须体验阴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须体验完整的自我。

    在压抑“缺点”的同时,我也压抑了与它们对立的那些优点。

    其实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愤怒,私心和欲望,只是这些东西受到的压抑太严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隐藏的太深,以至于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无法意识到其存在。

    只有当我们刻意压抑心中的恨意时,它才会对我们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世界的反应,每一个人心中都包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

    我们所欣赏的一切,所嫌恶的一切,都可以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一一对应,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潜能。

    每次遇到我不喜欢的人时,我都会试图告诉自己:其实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心里也有与他们相同的特质。

    当你伸出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你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都指着自己。

    我们首先忘了自己是谁,然后又忘了自己已经忘了。

    如果我们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愤怒,就会把暴躁易怒的人吸引到我们身边。我们会一边压抑自己的愤怒,一边鄙视那些暴跳如雷的人,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心中的愤怒,所以只能把愤怒投影到别人身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重新认识和接纳愤怒这种情感的机会。

    别人的缺点就是我的缺点

    如果我们在批评他人的时候,能够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话往往更适合用来形容我们自己。

    我们对别人评头论足时,其实是在评论我们自己。

    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折射出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许多人都会极力避免在某些方面成为向自己父母一样的人,这其实也是投影作用的一种体现。

    当你崇拜某些人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特质投影到他们身上,如果你能把目光收回来,发掘自己的积极特质,而不是崇拜和羡慕别人,就可以向你所崇拜的人那样取得成功 。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偶像。

    我与那些我所崇拜的人同样伟大。

    愿望本身就包含了实现愿望的可能性。

    歌德:人能够想到、能够相信的,一定是能够实现的。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记不起自己真正的身份——本性。因为狂乱和害怕,我们到处寻找,胡乱抓一个认同者,却抓到一个正掉入深渊的人,这种虚假无知的认同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所谓的“自我”。

    在人们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所携带的信息仅占总信息量的14%,另外86%的信息都是通过表情、身体语言等渠道传递的。

    一旦我们压抑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就会不自觉的吸引容易表现出这些特质的人进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因。

    当我们为自己的某些消极特质感到痛苦时,就会本能的把这些特质掩饰起来。

    矛盾的任意极端都不可能脱离另一极端而独立存在。

    我们的内心原本就有非常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只要一点点引导,就可以让我们找回完整的自我。

    如果我们小时候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满足,或是受到了伤害,就有可能形成强烈的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偏见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越陷越深,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觉得追寻梦想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却没有意识到整天庸庸碌碌的生活,压抑自己内心中的渴望,其实更加消耗我们的精力。因为没有追求,所以我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会让我们越来越绝望,这绝望会在我们心中慢慢积累,最终以疾病和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要预测一个人的未来,通常只要了解他的过去就可以了。

    有些人不仅要承担自己的过去,还要承担他们父母的过去。

    痛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向导。

    心理学家罗洛·梅把“疯狂”定义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同样的事情,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你越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就越容易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之所以会这么不信任他,或许是因为我自己就不值得信任。

    我是把自己对人缺乏信任的特质投影到了别人身上。

    我们必须学会同情自己,如果没有这种同情心的话,我们心中就会充满恐惧和对自己的憎恨。

    没有必要在别人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完全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优雅和美丽,展露自己的领袖气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

    神经病理学家查尔斯·杜波伊斯说:“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能不拘于现状,发挥你的潜能。”阻止我们拥有完整的自我、发挥出全部潜能的,乃是我们心中的恐惧。

    恐惧剥夺了我们选择的权利,把我们限制在“积极”与“消极”之间的边缘地带。

    当我们苦苦寻求别人的爱时,或许并不曾想过,我们真正需要的爱可能并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深处。

    愤怒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只有在受到压抑或是处理不当的时候,才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如果你能够同情自己,就应该让爱和愤怒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你心中和谐共存。

    当我们得不到心中想要的东西时,原因总是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些东西。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愤怒。

    你怎样对待自己,世界就会怎样对待你。

    苏格兰探险家穆瑞写道:“如果你不够投入的话,就会犹豫,就有可能中途退缩,就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所有开创性的活动都遵守同一条真理,如果你忽视了这条真理,无论多么辉煌的计划都只能流于失败:当你彻底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当中时,就可以改变命运。如果你足够投入的话,世间所有的门都会为你而敞开。你会在意想不到的时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都要马上开始努力,去把它变成现实。勇气会带来天赋、能力和神奇的际遇。

    佛教里有一句老话:弟子若准备好时,老师自会出现的。

    我们经常任由心中的消极信念和判断主导我们的生活。有趣的是,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往往也抱有类似的信念和判断。可能是我们影响了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情况确实如此,也可能是他们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无法脱离桎梏。

    信仰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不能把信仰当成逃避现实的借口。

    甘地曾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和我一样的努力,胸怀同样的期望和信心,就能做出我所做过的一切。对此,我是确信无疑的。但如果没有行动的话,期望和信心又算是什么呢?”

    你对自己、对别人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你的生活。

    即使是收拾房间这样的细微小事也是一样,如果你说了要做,那就动手去做。如果你食言的话,自尊心就会受到损害。

    把自己的信誉看的比黄金还要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的话才能为你带来比黄金还要宝贵的财富。

    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写道:你生来就具有自己的人格,根据古老的传说,那是守护神在你出生时赋予你的礼物。

    心理医学专家大卫·西蒙说:“佛教中所说的达摩,意即使命,其概念是这样的: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的,与其他东西不相关联的。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使命,以及相应的才能和智慧,用来完成这使命。”

    每一代人都需要新的表达方式来阐述与阴影有关的一切。

    诗人罗伯特·布莱:把阴影称为每个人背上附着的隐形包裹。我们在20岁之前总是在考虑要把自己的哪些部分塞进包裹里,而在余下的一辈子里,则总是在努力把包裹清空。

    荣格曾问:“你究竟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他认为,只有把阴影与意识结合起来,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恢复完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他说:“认识阴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不是理性思考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对痛苦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

    乔布拉:只要我们不对自己和别人妄下判断,自然能迎来心灵的宁静。

    《易经》第五卦“需卦”曰:“有孚,光亨,贞吉。”其义可以诠释为:“只有当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客观真相,不进行自我欺骗,不为幻觉所左右时,才能认清前行的方向,做事亨通顺利,得到好的结果。”这也是探索心灵阴影的真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黛比·福特(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rx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