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片头和片尾照应得很好。
片头处,赵旭之狂傲地给酒家写“江南无双”高高挂起,自夸自己的字是“江南无双”,很了不起。
江南无双 赵旭之不愿参加太尉的宴会片尾处,他和文娟再次走在酒家的门前时,看到自己“江南无双”的字,便请酒家扯下来,说自己的字“不配”,他没有了那种狂傲自负。
酒家撤下字,听他讲了这话,神情对他更加敬佩了。
撤下“江南无双”后赵旭之的三次出游。
前两次,都因要娶文娟而出游学习,是被动的学习,出游的过程中还有带着傲气,如对路边的卖字书法摊,不屑一顾。
第三次,是他自己主动去出游学习,为了寻找书法的真谛。三次出游,层层递进。且第三次出游,旭之愿意在路边观看人家耍剑,在人家耍剑的一招一式中突然顿悟了书法的“龙飞凤舞”。最后,经那位大娘点拨,悟出书法是在生活中的真谛。
寻找大娘的三次波折。
设置寻找那位大娘也经历了两次波折,第三次才找到,目的也是要磨练赵旭之的心性。
旭之每次都得到又高又远的寺庙去寻找大娘,寺庙代表佛道,意味着书法的真谛也像参禅悟道那样,需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在偶然的生活间悟“道”。
徐安民的“智囊”线。
设置徐安民是个“智囊”,每次危机中,都能出谋划策,解决困难,促成了三对佳偶,他是剧中重要的一条串珠线,串起剧中的故事。
“安民兄~”剧中的伏笔。
赵旭之的弟弟——赵皓之,当他出场介绍自己的名字“之”时,顿了顿说“是之乎者也”的“之”,这时太尉的三女儿小娟出来看他,还模仿笑他,说明对他印象深,对他有好感,为后面他俩的替婚做铺垫。
玉娟女扮男装出行,与桓术公子接触相处,结下“不离不弃”的“兄弟情”,为后面府中与女装的玉娟相见,在长公主逼婚之时道出已“私定终身”做铺垫。
那个谁送了两只白鹅给赵旭之,鹅的形状像“之”字,暗示赵旭之的原型是王羲之,填充剧情。这是一种表现手法,作为道具出现使用。
后来鹅跑了,赵旭之去追鹅,用追鹅来巧遇齐娟和她丫鬟。追鹅,是铺垫。
赵旭之为阿婆的扇题字,给扇涨价,意思是自己的字能“一字百两”,是一种自负的体现。齐娟让丫鬟悄悄买一把题字的扇。扇字,也是铺垫。
齐娟点评他的扇字,一语中的,说明她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吸引了旭之的目光,也戳中了赵旭之的自负。丫鬟奚落他,说他连自己的名字“之”都没写好,打击他的自负。为后面赵旭之懊悔逃婚错过良缘,及三次出游磨练心性铺垫。
巧遇 三姐妹看藏头诗“再待来春”某个镜头,赵旭之一个人躺在溪边喝酒(流觞取酒,文人志士的傲气也有所体现),用脚趾搭拉着穿木屐,塑造了很洒脱、自大的形象,与后面和文娟在一起时,搀扶文娟的样子,没有了那种自大之气形成对比。
旭之与齐娟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传奇爱情。背景是比较少见的魏晋时期,化用了王羲之的很多典故。赵旭之,其实参考王羲之设置的主角。
这部《笔中情》以书法为主题,采用轻快的节奏和活泼的叙事来讲故事,同时暗示了两位主人公能够喜结良缘也是因为大家“所见略同”,三观有一致的地方,是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相爱的。
桓述公子和文娟走不到一起,因为他其实更像个全才,并不偏爱书法,而且这位公子,是将军,他和玉娟都更爱武道,他们定情之物也是名剑。
这种传奇爱情,一般都是轻喜剧,阴差阳错、欢喜冤家是常规表现元素。
海报《笔中情》的女主角文娟是端庄的大家闺秀,赵旭之是持才傲物的浪荡子弟,如果只有这一对,情节单薄、故事无聊的问题会特别突出,所以徐安民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女扮男装的玉娟和桓术公子的说话也很有意思,兄弟情还“……不离不弃”。
这里面有个背景。它是古代故事,所以有些地方是不能用现代思维来看的,文娟样样都好,但是她作为女性最重要的作用是“相夫教子”,她在影片里也是在发挥这个功能,让赵旭之变得更强。这一块就属于时代局限性,思想落后。
然后说回兄弟情这里,为什么好像男的跟男的很肉麻?因为在古代,女性不作为法律承认的完整的“人”,比如不能继承田产和房屋,很多古代男的都不把女人当做“人”来尊重,反而是跟他们同样是法律“完人”的男性会得到他们平等的对待。
这种就是背景的作用。不要看可能用不上,但是可以帮助你理解。
🤔那我怎么知道这样的背景呢?
看特征,查资料。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桓述公子,姓桓而且贵族,妈是公主,这不就是魏晋时期的?那时候有个豪族就是姓桓的,再加上赵旭之的特点,书法大家、喝两口就上头、穿木屐,谢灵运啊,他发明的谢公屐,他是南北朝人。以前不是学过讲他的诗。李白还是谁写的。
然后看文娟的爹,是太尉。这个官职有点意思,越往前的朝代太尉越值钱,唐宋的时候太尉已经是挂职一样了,结合他的背景,又不是汉朝,那不就是魏晋南北朝?
这些作品是不同朝代的人写的,每个朝代,甚至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比如,李白那时候是盛世,他自己有钱,到处浪,他根本不是做官的料,写浪漫主义就是必然的。
杜甫跟他不同,他是跨了盛世和衰年的,见证了由盛转衰,而且比起李白,杜甫更关心民生,他做官也不咋,可是他有平天下的普遍文人理想,他写出来的就是现实主义。
这些跟作者本人处的时代及性格有关。
《笔中情》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也可以推导出时代来分析故事,不影响的。
海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