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作者: 教语文的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21:57 被阅读36次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了解重章叠句艺术手法,感受诗中情感。

重点难点:

了解重章叠句,感受诗歌情感。

一、提问导入

1、在语文学习中,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儒家经典,你知道的有哪些?

2、关于《诗经》你了解有多少呢?

二、学习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1、读课本65页《诗经简介》,划出识记的关键词。

2、指名提问。

三、读课文,了解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1、范读,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读课本64页“阅读提示”,认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3、找出重章叠句的句子。(板书)

①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②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③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④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⑤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四、结合重章叠句赏析诗歌。

(一)赏析叠句①,请同学们试着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

1、句中描写了什么景物?

2、“苍苍”、“萋萋”、“采采”分别是什么意思?(三个词语都是茂盛、众多的意思。)

3、这是什么季节的,从哪个词语中可知道?(深秋。白露、霜)

4、深秋时节的芦苇是什么颜色?给人什么感觉?

【深秋时节,芦花飘雪,给人萧瑟苍茫的感觉。】

(二)赏析叠句②,试着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

1、“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分别是什么意思?

(晞,晒干。已,停止,消失)

2、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名时令,还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延续。)

3、在这时间的变化延续中,作者(抒情主人公)在做什么?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4、在时间的变化中,作者在上下求索,不断追寻。请用一个词句来形容主人公形象。(执着)

5、请用一段话来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露”的画面及其意境。

【深秋时节,露重霜浓。在一条长河边,大片大片的芦花呈现出素白色,仿佛落上了厚厚的白雪,给人一种萧瑟苍茫、冷寂凄情的感觉。】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板书:点明时令,渲染一种萧萧、凄情的气氛。)

(三)赏析叠句③,试着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写出了“伊人”所在的位置,依次是什么地方?

(“伊人”的位置是在河的对岸,彼岸。它是变化的,说明在追寻的过程中,她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是忽远忽近的。)

2、“伊人”是谁?用一个词语来描绘这一形象。

【教师归纳: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好的、值得我们追寻的事物有很多,所以诗中的“伊人”,还可以是一个目标,一种情怀,一种理想。】

(四)赏析叠句④,试着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

1、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同样,作者在追寻、探索过程中也是如此。

试分析“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意思。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跻)、一帆风顺的,它是弯曲的(右),漫长的(长),充满艰难险阻的(阻)。】

2、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反复复探索、追寻。从中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执着,坚持)

【教师归纳,如果说叠句“白露”从时间层面上,表现了作者执着的追寻,那么叠句“道阻”则从空间层面上表现了作者的执着,二者都突出了追寻的艰难与漫长。就像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赏析叠句⑤

1、首先我们来了解这几个字,

洲——水中的陆地。“芳草萋萋鹦鹉洲。

渚——水中的小洲。“渚清沙白鸟飞回。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沚,即小渚。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坻,即小沚。

2、想象一下吧,秋天的水岸水气弥漫,芦花摇曳,在另一边的彼岸,“伊人”的形象飘忽朦胧,忽远忽近。作者上下求索,却又寻而未果,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热烈,又带着怅惘)

五、再读课文,感受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归纳其作用。

六、小结

1、归纳诗歌的主旨。

2、说说你学完这首诗歌后的感受。

教师归纳:高晓松在歌曲中写道:“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和远方”就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心中的“伊人”。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有目标,有方向,有激情,有动力。哪怕我们在追寻中怅惘过,失望过,但只要我们不停下脚步,我们的生活就会是充实的,幸福的。

每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都是幸福的。愿同学们都是幸福的。

相关文章

  • 第372期【陈区中学】

    让经典浸润心灵 ——《蒹葭》教学设计 ...

  • 《蒹葭》教学设计

    因无法从Word中原样呈现,以截图方式保留

  • 《蒹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了解重章叠句艺术手法,感受诗中情感。...

  • (324)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

    《蒹葭》教学设计 卢小林 设计思想:诗歌教学,依然采用以读贯穿的讲课思路,初读—译读—品读—美读的教学流程。 教材...

  • 《蒹葭》教学设计(姚晓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在水一方》】 启功曾说,唐人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人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 蒹葭,蒹葭

    是水流声。 有风。仿佛拂过草香,仿佛安静的潮声。 睁开眼,苍茫澄澈的天空横在我头顶。又一阵风送来潮湿和清香的气味,...

  • 《诗经二首》

    下面以教学《〈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为例,来谈谈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1.案例设计的依据。 一是结...

  • 读书笔记|蒹葭苍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出自先秦的《蒹葭》 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没有...

  • 不懈追求的精神

    《诗经》解读20:蒹 葭——不懈追求的精神 蒹 葭 ——不懈追求的精神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蒹葭

    那天早上,河里有一种叫作蒹葭的水草,因为昨夜里的寒冷,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霜。一位少年划着自己家的小艇和自己的朋友一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蒹葭》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tuuqtx.html